分享

《论语》篇目内在逻辑的一点思考

 轮扁堂 2020-04-19


         为方便学习记忆《论语》内容提供学习经验

《论语》,作为一部古代典籍自有他的魅力。2000年来对《论语》的学习和解读,甚或实践者何止成千上万。学习《论语》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换句话说不必考虑要不要学和阅读。而是怎么阅读怎么学才好。

所有的书籍都是前人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思考和经验总结。

对于我们来说有一个跨越千年的人,他的人生经验至今得以留存,必有他过人之处。学习,研读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所谓开卷有益。

更何况数以千万计的学者和仁人志士,进行了研读和身体力行,这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开始行思润道微课堂就带领大家领略《论语》的魅力。

开讲,我们先做个总体介绍。《论语》共计20篇492则。如此庞大的语录体散文,囊括了人生生老病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明确一点其实这些看起来庞杂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些内容都是我们日常的认知,不过需要我--也就是各位为主体的我,进行有我之读。有先人说我思故我在,我们说我--读故我在。

我们说知识很简单,学习很快乐,阅读是捷径。492则看起来确实很多,说了那么多话,做了么多事,有那么多的思考,我们该怎么学。从哪里学起?

万丈高楼平地起,《论语》中有这样一则,《论语》第九子罕篇之第十九则,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法子,从现在开始,坚持不懈就可以。

接下来我通过对《论语》的篇目做一个概括,带领大家初步了解《论语》的体系。从20篇目题目解读开始,对《论语》的框架有个基本的认识。我们知道《论语》各篇都是以排列在第一则语句前几个字作为篇章的题目,似乎没有具体固定的逻辑关系。但是为了我们方便记忆,学习起来更简单为出发点来说,我个人认为这二十个篇目还是有一定的内在逻辑顺序。

首先

《论语》一开篇叫做学而第一。我们知道人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启了生命之旅,为就开始了学习,我认为学习不单单是学生进去学校学习课本叫做学习,学习是人人生存的必由之路,生存的基本原则。所以《论语》把学而第一放在开篇是恰如其分,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所谓人生落地,奋斗始,攥紧了拳头开启学习的漫漫人生路。

我们还说学习的目的就是有用,叫做学以致用。作为儒家子弟的第一目的,是做官为宦做宰,能够实现人生的抱负,当然当官不是终极目的,只是因为当官可以获得可支配资源越多,就越能帮助更多的人。所以儒家子弟相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穷不单单是指财富,他也指的是个人的能力有限,所谓技止此耳,那就要管好自己。有能力有能量就可以达,换句话说《论语》第二篇题目讲的就是为政。

学而优则仕,为政要学习很多知识,千头万绪从何学起。孔子认为礼可以帮助人迅速建立自己的能量体系。所以《论语》第三篇题目叫做八佾。恰恰孔子一整孜孜以求的理想就是恢复周礼,这个理想是表象。他的内心是要建立一个大同的社会,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做到这样的社会,孔子认为要从礼开始。

既然礼很重要,就要传播推广。从谁开始,当然是推己及人,儒家知识体系有这样一种理念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礼就要传播开去。我们现在也知道你有了好事要分享,分享的对象一定是你认识的人,那么把内心的志趣和理想最容易分享给的,除了家人就是邻居了,《论语》第四篇讲的就是里仁。

《论语》接下来的篇目第五公冶长,第六雍也篇,是以具体的人物来阐释如何做人。前边讲了学而为政传给里仁,那就要树立标杆,树立典范,以表明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恢复周礼是有建树的。

我们通过翻历史典籍发现公冶长蹲过监狱,冉雍家庭背景不是很好。但是这两个典型人物通过礼的学习,在当时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成为了孔子弟子的七十二贤人。也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第七篇叫述而。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他自己只是在发扬周礼而已。孔子再三表明这是古已有之的,是有现成经验的,换句话说就是孔子希望大家相信这是真的。孔子终其一生都是在维护和践行自己的信仰。整部《论语》也是围绕仁和礼而展开的。里的外在表现可以说义,也可以说信,我们说的信不单单是诚信,信任等等,更重要的是信念坚定,最终达到称为终生信仰。有先验的经验做背书,又有自己信仰,所以孔子说十五志于学,终其一生都是在实践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论语》第八篇目是泰伯。泰伯接着述而追溯周的历史,周王朝的祖先兴盛历史,也就是姬姓家族的发家史。所以孔子弟子曾子不无感慨的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第九篇子罕讲孔子坚定信念,修身为己闻达四方,此时更注重个人形象,表面说孔子的德行,实际是孔子在践行自己诺言。第十篇乡党,就是孔子扩大了自己影响范围,不仅要影响里仁,而是要通过影响更多的人更广泛的人群来完成自己信仰。

第十一篇先进篇,孔子进一步明确了自己想要的,能做到纯粹。思想更趋近于巅峰完美,也就是后世所推崇的中庸之道。第十二篇目颜渊,第十三篇子路,第十四篇宪问。《论语》中除了体现孔子自己践行以外,也树立了几个标杆模范,颜渊是学习的标杆,子路是义的标杆,原宪是志的标杆。这三个篇目主要讲孔子的精神和衣钵都有承传。

十五卫灵公篇,十六季氏篇,十七阳货。孔子一生对待所有的人都是一以贯之,都能在积极应对中显示出自己的博大和对礼的深刻认识以至于身体力行,《论语》十二到十四篇树立了承传贤人,说明了孔子不仅追求自己的理想,也在教育上不遗余力。

在春秋晚期周室暗弱,令不出周畿。周天子对孔子来说比较遥远,也很难通过周天子来完成自己的理想。孔子在鲁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尤其诸侯之间经常是无义之战。使得鲁国国君疲于应付,无心学习,无心恢复周礼,以至于孔子出走鲁国。天子之国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孔子转而求之于诸侯,他瞄准了卫灵公姬姓后裔王族。坚贞不渝矢志不失,怎奈卫灵公也与其他诸侯一样。转到再次一层,大夫。季氏,希望从中间力量得到帮助,可是孔子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还是不了了之。十七篇是阳货,乃是孔子一生的对手。在对待阳货孔子也是在实践中践行自己的诺言。不与之为伍。但是还要符合礼。以上是孔子执着不悔的写照是自己天命意识的遵从,虽然自己的理想在周天子那无路,在诸侯那无意,在大夫那无法,到这一步看起来孔子无计可施,但是这并没有泯灭孔子的理想,转而向自己的祖先进行了追溯。十八微子篇追溯了周王朝之前的殷商时代的圣贤。也是孔子的祖先,对前朝圣贤的梳理,也是孔子执念不悔的践行方面。

十九子张篇,孔子在周天子复礼无路,诸侯大夫无意,孔子仍然执着无悔转而把自己的理想放在平民中精英阶层。所谓的士,第十九篇子张就是一个代表,子张名为颛孙师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评为“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作为推崇中庸之道的孔子对子张是有保留的,所以他批评子张激进,过犹不及。但是子张作为士的代表,确实能完成孔子的部分理想。

最后一篇尧曰,《论语》把上古仁王放在最后,也是对孔子理想的一种寄托。毕竟历史传说尧时代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比较接近或者符合孔子的大同世界的理想。

综上所述,个人对论语二十篇目做了一个方便学习记忆的整理和概括,期待帮助学习者更简单更有效的学习《论语》。

2020年4月10日星期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