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大学生都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哪个在前?

 beck_guo 2020-04-19

如果在人群中做一个随机采访,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哪一个在前?估计有一半的人回答不上来。

我先公布答案,魏晋南北朝是在东汉之后,五代十国是在唐宋之间,这样一说大家就会明白,肯定是魏晋南北朝在前。为什么大家对这两段历史如此的陌生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这两段历史太乱了。特别是魏晋南北朝,这一段历时400年的大分裂,整个中国大地上产生了数十个政权。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不像大一统的朝代那样清晰。再加上这个朝代没有什么八卦故事,很少拍成影视剧。所以大家对这个朝代就会比较陌生。

但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对于中国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这一段时期对于中国民族特质的形成,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我国的思想基础,那么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是在南北朝时期形成的。


01 胡汉融合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最活跃、碰撞最为激烈的时期之一,但同时这一段时期最大的特点却是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开始于西晋末年,当时的西晋经历了八王之乱,国力极其衰弱。北方的少数民族趁虚而入,这时候中国的北方进入了五胡十六国阶段,这里的五和十六都是虚指,当时的民族也不止5个,在北方建立的政权也不止16个。

北方民族进入中原之后,各少数民建立自己的民族政权之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少数民族与当地汉族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胡族入主中原后最先采取的是“胡汉分治”的政策,如果翻看这一段历史,会看到一个清晰的脉络,当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重用汉人的时候,原本的少数民族的贵族的利益就会受损,他们就会起来反抗,如果还是重用他们原来的自己人,那么少数民族政权就要面临统治比他们人口多的汉人,少数民族没有管理农耕民族的经验。所以随着政权的不断建立,胡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日益加剧、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间的差异日益显著,这些都为他们的政权统治带了巨大的阻碍。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与障碍,是当时胡汉民族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当时鲜卑族采取了”胡汉一体“的政策,《魏书》记载“北魏立国之初,拓跋焘与刘宋往使者之间往来26次”,鲜卑族没有不排斥汉族文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学习汉族的先进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等。到了慕容部落时期,“胡汉一体”的政策迅速推进,开始接受汉人的建议,与汉族士大夫交往,学习汉的思想文化、礼仪礼节等。慕容部落提出了“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的改革,鲜卑族由游牧社会向农耕社会不断发展。鲜卑族“胡汉一体”的政策为胡汉融合的形成建立了基础。随着改革的推进,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之间不断的融合,从而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态,汉民族不断的胡化,而少数民族也不断的汉化,当然,这其中主要是以少数民族的汉化为主。

胡汉矛盾一直是北朝的一个核心矛盾,最后南北朝能归于一统,也是由于北方政权很好的解决了胡汉矛盾,实现了胡汉的融合与统一,这时候才为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02 南北朝时期思想发展

中国传统的文化现象之一就是尊崇儒家思想,魏晋南北朝也不例外。学习儒家思想,尊崇儒学,兴办教育,均体现了各少数民族立的政权基本是以儒家学说为其指导思想的。统治阶级不断吸收儒家的文化,并不断发扬儒家文化。

少数民族学习儒家文化首先表现在行释奠礼、兴办教育方面。拓跋嗣“礼爱儒生,好览史传”,足见其具有较好的儒学修养。拓跋焘"始光三年二月,起太学于城东,祀孔子,以颜渊配“,可见其对儒学的尊崇。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利鹿孤时期开办学校,使河湟儒学得到发展,儒家文化得到迅速传播。据《魏书·高祖纪下》载:“太和十三年秋七月甲辰,阴平国遣使朝贡。丙寅,幸灵泉池,与群臣御龙舟,赋诗而罢。立孔子庙于京师。”,北魏文帝立孔庙于京师,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权是以孔子作为祭拜的对象,也为少数民族政权的确定奠定了思想文化。儒学在胡汉融合的形成中在礼仪中也有显著的体现。刘渊兴建太庙,以汉族礼仪祭祖。北魏文帝强调”乡饮礼废则长幼之序乱“,是对汉族礼仪文化的推崇。

03南北朝时期对经济格局的影响

而在中国的南方也经历了一场南北融合的改变。自东晋永嘉南渡到南北朝后期,占整个北方1/6的人口迁到江南地区。在南北朝以前,我们国家的经济中心一直在北方。而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人口大量迁徙到北南方,随着人口的迁徙,当时北方地区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也传递到了南方。南方经济开始逐渐崛起,原有的以中原地区为单一经济中心的局面逐渐被打破。这一时期形成了多个经济中心的局面,主要是北方中原地区、巴蜀地区,和长江流域这三个经济中心。

以岭南地区为例,汉魏之际 , 岭南一 带是南方相当落后 的地区之一 ,随着北方人口的迁入,南朝统治者鼓励原来长江流域的地区的人来此发展,岭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岭南的水稻种植技术不断发展,据史料记载,甚至可以种植三季水稻。岭南还是最早使用木棉和草棉织布的地区,也是海外贸易崛起的地区之一。而到了南北朝时期,长江中游的发展是相当显著的。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粮食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带动了造船、纺织、陶瓷、制茶等手工业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并没有完成我国经济中心的南移,这一时期主要是开始了建立多个经济中心,在隋唐之后南方的经济开始逐渐的超过北方,成为主要的经济中心。

04 魏晋南北朝对法制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变化频繁,不同的朝代背景、政权具有自己的特点。而之前一直沿用的汉代法律就满不足不了当前政权的需求,因而这一时期的每个朝代都必须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法律进行改革与修订,从而满足当前政权以及统治者的需求。魏三国时期,各国在沿用汉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如魏国将《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体现出魏国在刑罚改革和司法制度方面也都较前朝有所创新。两晋时期的《晋律》首次将服制列入律典,其中刑法总则也在完善,相比于三国时期法律和汉法,均有了革新。到了北朝时期,法律体系就更为完善成熟了。《北齐律》在刑名、罪名和刑罚原则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从而造就了这一时期法律的多样性、立法制法的频繁性,朝代更迭的过程也是魏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不断革新完善、规范成熟的过程,因而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法律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05魏晋南北朝对科举制度的影响

如果要列举影响中国最大的一项制度,科举制肯定能入围。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影响非常之大,论述这方面的著作也是车载斗量,这里也不做赘述,可以说科举制度塑造了中国一千多年的社会结构。科举制度并不是简单的考试,它背后有一整套完整的运作逻辑,从选官到任用到建立等级制度,都经历了上百年的运作和发展,科举制度虽然成型于隋唐,但是他的孕育和产生却是南北朝时期的。

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所谓“州举秀才,郡举孝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出一套九品官人法的制度,九品官人法也是一套复杂的制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文末附有链接,这里不多讲。但是他为科举制的很多制度都脱胎于九品官人法,如科举制实行逐级考试,而且,考中了还要有吏部铨选进行授官,这一思路明显沿袭了九品官人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事是把选官的制度,也就是人事权收归到了中央,九品官人法的大致流程是这样的,中央官员司徒负责选官,又吏部根据候选人的品状授官。另设中书省,负责监督和调节。承担具体品评任务的中正,也都是朝廷任命直接任命,属于中央直接领导。通过这样的机构及其属员的设置,将选举权完全控制在中央。通过这样的方法加强中央集权,这也是科举制度的核心功能。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真正的大分裂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过了这样一次大分裂中国之后,再也没有过长时间的分裂。可以说正是这一次分裂塑造了以后中国,值得我们去好好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