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自在与精神返乡

 我的书摘0898 2020-04-19

诗歌是艺术化的哲学,诗歌的美好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而是通过人心与世界之间的审美沟通,探求世界的本源。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返乡,唯通过返乡,故乡才作为达乎本源的切近国度而得到准备。”这种切近本源的“返乡”虽然不完全等同于地理上的“故乡”,但是,故乡作为作家的生命出发地,是人之初心的容纳场所,亦指向源头与回归。诗人刘伟雄在四十多年的诗歌创作中,把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与思考潜藏在故乡记忆的根脉中,视野荡开现成的文化结论,并在阳光与阴影、失望与希望的反复交锋中,由外向内,探寻一条由遮蔽到澄明的心灵“返乡”之路。

伟雄出生于一座美丽的小海岛,出于历史的原因,全家被迫迁往小山村。辗转两地的成长苦难与山海万物的自然品格彼此观照,启蒙了诗人对这个世界和对自身的思考,并给予他持续的源发性滋养。诗人笔下人的故乡之海,不再被赋予“自由”“宽容”等崇高的内涵,而是以亲见的生活瓦解了传统的海洋文化想象。在《沉船 在静静的海上》中,海难事件一方面导致“八位渔民/从此和支离破碎的船身/承载了悲惨的故事 漂向四方”,另一方面“风清月白的美丽大海呵/笼罩四周的沉静是多么富有诗意”,诗人以直觉去抓取形象,在对照中以日常体验消解了前人加在大海形象上的虚幻负载。正如诗人所说的“经历了很多这样的事情,时不时击碎了我诗歌中非常美好的内核”。

然而,对苦难的生存理解并不代表着诗人对美好向往的放弃,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诗人和哲学家根本不是两种人,他们所企求的也根本不是两种事,都是要揭开肉体的蒙蔽,去逼视理想世界的至善纯美。”故乡的羊群、山坡、海岛、灯塔、海草、海洋等等是诗人目光聚焦所在,山海万物在顺应自然的流转中呈现出“自由自在”的美好面貌。“日出日落 四季更迭/这群孤岛上自由自在的羊/把山坡啃出一道道”“我美丽的家乡西洋岛啊/那样沉静地躺在东海之上/自由自在地把岁月读成/一片片飘逝的云朵”“这些海滩上自由的族类/把世界的精彩全部阅览”。诗人并不是简单地追忆和状物,他只是借助物质生命的描摹唤起心灵的隐秘体验,从而在内心深处搭建一个“自在”之乡,即使是死亡,诗人认为那也是自然循环中“自生自灭的秘密”。可以说,对充满生机、自在的生命状态的诗性形象呈现,是诗人的心灵直觉也是其灵魂跋涉之后的感悟。

如何实现个体生命的“自在”状态?这是诗人在诗歌中的持续性追问。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带来理性的张扬,科技进步,传统意义上的贫穷与苦难被现代工业文明逐渐征服,然而,期待中的幸福与快乐并没有完全到来。“阳光下的劳作 谁能不敬/问题是我们修到天堂的栈道/有足够的能量提供给生命吗”,在诗人看来,“栈道”是“被逼出来的风景”。外部自然环境的改造,损伤了人类的生存家园,进而扭曲了人内在的自然天性。“他们会不会想起草原就会落泪/他们在水土不服中是不是会有越狱的冲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流转的时光里/即使再会嘶鸣 它也不可能奋蹄飞奔/这些水泥森林林立的路障将遮蔽/所有回乡的路”(《倒在南方街头的马》),诗人借一匹马在现代都市中的死亡写出了现代人的生命困境,即社会文明的进步与人性中自在状态的受损是同时并进的。“在故乡 你随便一走/就走进了古代 生物之间/美丽和繁茂的根系/存在于我们视野忽略的现实”,在诗人的视野中,自然是人类的生存家园,回归自然运转,生命才能返回根基,灵性得以闪光,生命的“自在”状态才能得以实现。

回归生命的自在,不仅要顺应自然本性,也要回归文化的根基。每个人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作为生存根基的自然,一个是作为文化根基的祖国。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铸就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然而,传统文化只有依靠当代的精神激活并真正进入生活,才能形成有意义的传统,“我们在今天的突围 只是在墙外/多盖了几座洋房 火柴盒一样/没有任何风骨保留着祖先的痕迹”“我们总是在茶水里看见文化”“现在的节气似乎都搬进朋友圈/在那里我们才知道还有农历/还有二十四节气被彼此点赞”,诗人对建筑文化、茶文化、节庆文化等优秀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尴尬处境进行了反思:当文化成为一种复制或显摆,它是否更加远离了我们文化属性的初心?

不论身在何处,刘伟雄始终在诗歌中以回望故乡的姿态抵达生命的根基,借用故乡记忆重构心灵的故乡,以此回应现代生活,重建诗学的出发点,正如他说的“演化了几千年 在村庄/还不是村庄的时候 来来往往的/眼神 就已经被叫作诗歌了”,这是眷恋,是反思,也是矫正,包含着比理性认知更为强烈的与生俱来的心灵回归。

来源: 福建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