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老院封闭管理后,老人们过得咋样?

 乐康居 2020-04-19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而养老机构人群聚集、高龄体弱者多,防护风险更大。对此,全市养老机构自1月27日起实施封闭式管理,并制定战“疫”措施,从消毒登记、防疫培训,到用餐保障、医疗防护,这些守在一线的护老人员,紧紧咬住防控关键环节,筑牢疫情“防控墙”。

疫情隔离,亲情不隔离,为了让养老机构里的老人不孤单,养老机构送上各道“亲情大餐”,封院不封爱。

01

智能设备上阵 聊天游戏两不误

房山区长阳普乐园爱心养老院在院老人116位,80岁以上老人占八成。受疫情影响,养老院的员工人数比平时少了一半,保护老人平安成了“80后”院长闫帅的首要工作。

每位老人单独住一个房间,房间每天消毒,勤通风,所有床单被子5天清洗一次;取消院内集体活动,家属探视可利用远程网络视频;养老院的物品采购指定专人负责,采购地点、采购清单、公里数要全程报备。每次外出采购物品先统一在2公里外的指定地点消毒,再由工作人员取回养老院。闫帅说:“严格的管理制度,就是在保护每一个人,员工很配合,老人的家属也都理解、支持。”

▲养老院护理员精心照护老人

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平时最盼望的就是家属能来探望,但疫情发生后,养老院实行封闭管理,很多老人的情绪难免出现波动。如何缓解老人的孤独感?养老院想到了人工智能。

2018年,长阳普乐园爱心养老院与阿里公司合作,打造全市首个智能养老样板间。今年1月,养老院内扩大智能设备房间装饰,目前36间房可以智能控制,能实时查看老人紧急呼叫情况、老人出门情况及多功能房间的使用情况。

疫情期间,针对入住老人的想家情绪,养老院的智能设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不仅能生成离家、回家等人性化模式,还能与家人聊天。只需动动嘴,老人所需要的服务就能自动连接。

“奶奶您最近怎么样?”“都挺好,我这里什么也不缺!”近日,85岁的艾淑琴坐在养老院沙发上跟孙女远程视频。看到屋里整洁明亮,奶奶精神状态也不错,艾淑琴的孙女很放心。

对老人来说,使用人工智能设备是否存在困难?闫帅介绍道:“我们会提前为老人录入家属联络信息,比如老人只要对着智能设备说,‘我要给孙女打电话’,设备就会自动连接家属手机,不用手动操作。”

▲养老院老人通过AI人工智能设备与家人远程视频通话 

不仅仅是视频聊天,老人们还可以用智能设备看新闻、听音乐,猜字谜、玩游戏等,并能操控房间内设备。闲暇时间里多了很多乐趣,老人们不容易感到无聊,子女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与父母联络,“看见”父母了解状况,让老人感知子女的关怀就在身边。


疫情发生后,房山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多举措为全区养老机构送去“暖心服务”。截至目前,累计向区内养老机构配发13.4万多个口罩,100桶消毒液、1000瓶便携式手持消毒液等物资。此外,还积极协调区心理咨询站点,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和老年人开展心理疏导服务,获得好评。


02

防疫亲情热线  让老人“看见”子女

作为北京市部分特殊老年人临时托养服务市级备用机构,朝阳区的东方综合养老院专门设置了隔离区,为特殊老年人提供临时托养服务,并对养老院外出就医返院老年人进行14天的隔离观察。

封闭式管理状态,虽为养老机构内的老人们竖起了“保护墙”,却也带来了亲人之间的相互思念与牵挂。针对这一情况,东方综合养老院的“抗疫亲情连线”开通了。

养老院专门购置了平板电脑、视频摄像头等视频通话设备,在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厅、内部电影院及各楼活动区域设置“抗疫亲情连线”区域,能够自理的老人由护理部主任与社工协助,在此区域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行动不便、卧床的老人,则由护理人员手持通讯设备为老人拨通视频电话。

▲“抗疫亲情连线”开通后,老人与家人视频聊天

每日早8时至晚8时,老人可通过视频与家人“连线”唠家常,既让家属了解老人的在院情况,又让老人感受到亲情陪伴。

除开通“抗疫亲情连线”之外,养老院因地制宜地为老人提供看电视、听广播、做手工、读报纸等娱乐服务。同时精心制作营养餐,为老人送上可口又提高免疫力的加餐,为他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开展健康教育,引导老年人养成良好的卫生和健康习惯。


朝阳区现有空巢老人数量及养老机构数量均居全市首位,疫情防控期间,朝阳区重点对机构托养和居家困难的老年人,通过封闭式管理、提供专业医疗服务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服务。

目前,朝阳区79家养老机构全部实行封闭管理,每天随机抽查不少于6家养老机构和不少于10家养老驿站,督促做好疫情防护工作。依托行业协会搭建了疫情防控互助平台,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防控物资对接调配、专家远程咨询、防控技术指导、风控经验分享等服务。互助平台还为养老机构协调购置护目镜、消毒液、一次性口罩等防护物资,帮助养老机构缓解防护用品紧缺难题。


03

医养融合 老人看病不耽搁

疫情期间,如何让有需求的老人顺利入住养老机构?海淀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在办理接诉即办案件时,坚持以老人和当事人的需求为第一出发点,打破户籍和区域限制,帮助老人和当事人解决实际困难。

▲养老机构护理员悉心照顾入住老人

家住海淀区花园路街道的贾女士在银行系统工作,她爱人从2月17日开始进驻昌平小汤山医院工作,家中有两名瘫痪卧床的老人(两位老人均为丰台区户籍)需要照护。原本家里聘有一名保姆,但保姆腰不好,没有精力和能力同时照顾两位老人,便提出辞职,老人的照护成为一大难题。

无奈,贾女士拨打了12345市民服务热线,询问是否有养老机构可以在疫情期间接收老人。

接件后,海淀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启动联动工作机制,请属地花园路街道对贾女士反映的家中困难情况进行核实。确认信息后,针对贾女士家住牡丹园送老人住清河敬老院较为方便的诉求,特事特办,于2月28日联系好清河敬老院,做好接收入住准备工作。在此期间,海淀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养老工作科工作人员与贾女士、花园路街道和清河敬老院保持密切沟通联系,随时告知接办情况,帮助解决老人住院的程序衔接问题。3月2日,两位老人顺利入住清河敬老院。

养老机构内入住老人的健康安全如何保证?海淀区联合北京老年医院和海淀医院共计30个临床专业和科室,通过海淀区远程智慧医养结合服务平台,在疫情期间无偿为辖区36家养老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让小病和慢性病得到及时治疗,大病和重病通过平台有序转诊,避免交叉感染。

此外,海淀区建立了“医养融合、抗击疫情”手拉手结对机制,全区2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正在运营的76个养老机构全面对接,提供点对点精准防疫和医养结合服务。指导养老机构落实消毒清洁、安全就餐等要求,为老人提供上门防控指导,引导老人落实个人防护措施、导医转诊和定期巡诊等,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开通送药上门等服务,最大程度减少老人交叉感染风险。


截至4月14日,海淀区共有76家养老机构运营,其中养老院61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5家。目前,76家正在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中,5366名入住老年人,2179名工作人员没有出现疫情病例。  


文字:《北京社区报》 记者付 佳 贾祥伟 王 肃

编辑:尹利  吕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