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婆,你回来吧!”直到妻子离开才知道家务事多繁杂妻子多辛苦

 Shree席瑞 2020-04-19

文 | 易职尚暮音

网上流传有一则故事:一位离异丈夫写给前妻的信,信里说自从妻子离开后,才发现孩子不是自然长大的,独自带两个孩子是件多费劲的事情,才知道马桶不会自己变得干净,衬衫不会自己变得服帖无褶皱,家里不会自动变得干净明亮。

直到那个在家里毫无存在感,被他嫌弃无比的妻子离开,他才知道妻子有多重要!那个整天邋里邋遢,被孩子和家务折磨的顾不上收拾自己的妻子,才是家里最重要的人。

可惜这时,妻子已经受够了他对婚姻家庭生活的漠视,受够了丈夫觉得一切都是妻子应该做的,毫不犹豫的离开了令她窒息的家,丈夫对过往认为一切理所当然的行为后悔不堪!

我们不得不承认:女人对家庭的付出远比男人要多的多。可是很多男人虽然理智上知道女人很辛苦,却会在女人长期的付出中,觉得一切习以为常、理所当然。

女人承担着家庭90%的支出

当一个人的付出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时候,她会不会感觉委屈?

《何谓经济学》中有一组数据:女性平均每天家务劳动时间约3个小时,其中40岁以上女性每天花4小时以上时间完成家务劳动。13%的男性基本不做家务,分担家务的男性平均每天只有1.72小时。

还有一个数据说:60%的中国女性,承担着家庭90%的支出。这是将女性的家务劳动按照钟点工、厨师、育儿嫂、家庭教师等职位的收入核算成女人一生的实际收入来计算的一组数据。

不要以为男人那点微薄的工资就可以养活一整个家,一个家庭如果一直只有一个人在付出,是不会和谐的。想想,女人会觉得自己有多委屈,当她辛苦做家务的时候,男人在袖手旁观,当她除了自己的工作之外,还要协助做好本该属于男人的事情时,想想她会不会有怨言?

人会忽视经常看到的事物

有个故事挺有意思:说是一个小学生写了一篇作文,作文的内容是爸爸做了一顿饭,他非常的感动。老师告诉学生,你爸爸做了一顿饭你就这么感动,你妈妈每天给你做饭,你却觉得是应该的么?

人都有一个习惯性思维,那个经常付出的人会被忽视,而那个偶尔才做一次好事的人就会得到赞扬!在婚姻生活中,这是最常见的一个现象,经常是妻子在家里忙上忙下,可大家却对妻子的行为视为理所当然,经常性做事的人不会被感恩和赞扬。

我一直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有点耿耿于怀!干了一辈子坏事,只要一次悔过,就可以既往不咎,让那些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怎么办?好人要做十辈子的好事才会成佛成仙,而坏人只要做一次好事就立地成佛,何其不公?

就像俗话说的:好人做一次坏事就是是一辈子的污点,而坏人只需要做一件好事就值得歌功颂扬。人的认知偏见就是这么奇怪,会忽略掉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而选择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事物去评价。

女人比男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立足社会,却要受到质疑

特别喜欢武志红老师说的这句话:“这个时代对女人是不公平的,它将女人推向了世界舞台,却忘了将男人拽回家庭。”

女人不仅要做事业,还要照顾家庭。而男人只需做好工作事业这一项便得到认可,女人却要赚钱,带孩子,做家务,孝顺老人,还得不到应该的赞扬和尊重,一旦某个女人成功,就会有各种风言风语,怀疑这个女人成功的原因,并将原因归结在品德上。

女人比男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立足社会,却要受到质疑。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性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夸大差异,使得整个社会对女人的偏见是普遍的、持续的。

人们之所以会习以为常,觉得家务事就该是女人做的,这是人群的文化因素影响,使得人们丧失了公平客观思考这件事的能力。刻板化印象,让人们觉得怎样是应该的,那样是不应该的。

真正的家庭生活中,如果真的觉得妻子所做都是应该的,只会慢慢失去妻子。家庭本来就是一群有血脉关系的人共同维护的,如果将所有的事情推给一个人做,就会严重失衡,不做家务事的人就会对家庭失去归属感,而那个默默付出的人也会失衡,充满了抱怨和不解,为什么自己这么辛苦,却得不到应有的尊敬?

圆满的家庭生活关系,一定是依靠双方共同努力和互相参与家庭生活的。家庭责任感和凝聚力就是在不断劳动、共同参与过程中磨合、互相了解的。

所谓家务,就是家庭共同的事务,而不是其中某个人的事务。女人也要学会将家务分担出去,男人更要学会共同参与家务事,只有这样夫妻关系才会联系的更加紧密。

也提醒男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以前你认为理所应当的都是女人的为爱付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