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一篇论文在学术上毫无意义?

 heshingshih 2020-04-19

2017年7月29-31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了“2017全国新闻传播学骨干教师研修班”,来自128所高校的237位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参加研修。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力丹为研修班提交的数篇论文进行了评议。陈教授还邀请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廖金英为每篇论文写了文字评语。为了体现评议的全面,两位教授故意不看对方的观点,全部独立评审。结果表明,他们的论文评语行文风格不同,但对论文症结的评价,大体一致。本文选自《新闻与写作》开设的“力丹点评”专栏。

所评论文:古装传记题材电视剧的文化传播力解析

题目:古装传记题材电视剧的文化传播力解析

原文摘要:近年来,古装传记题材电视剧日益火爆,但鲜有人追问其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在文化传播层面的定位与影响。本文以近年来部分代表性剧作为例,分析古装传记题材电视剧的影视叙事特征与文化传播效果,并结合此类电视剧的文化传播使命与受众策略提出进一步提升其文化传播力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古装传记题材;古装电视剧;公共文化产品;文化传播

文章大体结构:

大众传媒一直被视为当代语境下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但大众传媒的勃兴并不必然与国家层面倡导的文化精髓相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距离久远、源流复杂、核心要义颇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性(力丹:如此长的“××性”第一次见到,尽可能不要使用没有学术内涵的“××性”),另一方面是在商业利益、大众品味等多重要素影响下,传统文化的媒介表达受到了多种限制。本文以近年来部分代表性剧作为例,分析其影视叙事的特征和文化传播的效果,并就进一步提升古装传记题材电视剧的文化传播力给出建设性意见。

一、古装传记题材电视剧热播的背后:解构式传播与初步的文化自觉。

《甄嬛传》既不是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纯粹展开的夸张、戏谑,也非历史正剧那般人物性格定于一尊、带有浓浓的说教味道,从而处在历史正剧与穿越戏说两大类别之外,形成了一种新的叙事风格,即消费、解构古代人物以获得现代的情感共鸣,使借古讽今、借古喻今的一种传播效应得以建构。

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在“解构式”传播的影视叙事共性背后,古装传记题材电视剧更对应了一种文化自觉。从选材上看,《琅玡榜》《芈月传》《女医明妃传》尽管属于架空真实历史的虚构类剧作,但其主人公都有基本对应的历史原型,剧中所道的人情世故和故事模式也能让一些“历史粉”津津乐道,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传统文化本身是兼具历史与当代价值的文化源流。不少学者都意识到了本土传统文化融入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意义。从上文所列剧目的基本情况来看,在影视剧中植入传统文化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讲故事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正有效回归。

二、内生性文化价值的消解与传承:古装传记题材电视剧的文化传播取向分析

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蕴无疑是深厚的、完全可以作为文化的传播资源,但从影视制作角度如何触及其思想内核,是创作者必须化解的难题。人们没有勇气去深度挖掘传统的生命力。这一问题在本文所探讨的代表性剧作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并影响到相关剧作内生性文化价值的传播,大致可以归纳为文化价值趋于消解或趋于传承这两种不同的传播取向。

趋于消解——《芈月传》《女医明妃传》以女性视角切入,分别表现古代不同时期政治风云变幻下女性角色的艰难成长。然而,这样具有强烈现代精英、专业视角的角色设定并没有得到十分有力的剧情支撑,情感与命运的纠葛仍然占据叙事主线。两部剧对于部分知名历史人物原型较为天马行空地组合嫁接、对历史人物的思想文化内涵欠缺精准的把握等存在硬伤,也使得相关剧集整体上更加偏离原本的主题设定,更易被受众解读为“换一个时空”的言情套路。传受双方之间“编码”与“解码”的偏差与矛盾不可避免,“解构式传播”停留在一种较低层次的叙事背景下。

相较之下,《琅玡榜》以主角的谋士身份串联起朝堂、江湖之争,政权更迭、外来民族融合、玄学兴起、隐士成为风尚……极富民族意蕴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传播内容与受众接受心理之间形成了更好的对应关系。

荀洁以《百家讲坛》等节目为例,就大众传媒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进行了反思,认为此类电视文化节目切合了社会大众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下的精神和心灵需求,但传统文化也在祛魅、走下神坛、传媒再造的过程中变了样,精致性、深刻性被消解。

三、再造文化——从文化符号的生成到文化价值观的输出。

对文艺创作者来说,充分认识古装传记题材电视剧内蕴的文化价值观,是促成其文化传播的关键。古装传记题材电视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型的“强语境”文化基因,通过更具普遍意义的影像语言使中国的强语境文化被世界所了解,克服强语境向弱语境流动,使其中的文化价值观被人了解和接受是此类电视剧“再造文化”、实现价值观传播的终极文化追求。如《甄嬛传》后期更多展现人物的黑化、宣扬复仇的快感,可以说丢弃了文艺生产的批判性;而《琅琊榜》全剧洋溢的家国情怀、对不择手段的权术的批判无疑传递出更为刚健正向的价值观。

古装传记题材电视剧还必须强化作为文化产品的编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诉诸于精当的影视表达,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唯有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实现“从符号到价值”的转向和超越;才能真正打造“深刻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独特创造、精神理念与时代价值”的文化产品,实现其文化价值的公共传播效果的稳步提升。

  陈力丹教授当时点评: 

文章的大标题落脚到“传播力”,但通篇文章几乎没有涉及传播力(证明传播力,需要大量证据)的内涵、衡量及验证等,泛泛而谈,部分内容相当于自由剧评,没有学术论文的结构,没有所要论证的核心学术概念。所以,文章在学术上是没有意义的。
第一节,解构式传播没有解释,就是个帽子,似乎与以往的套路不同,就“解构”了,这是对解构主义的过于肤浅的理解和使用。
第二节,没有对“内生性文化价值”做任何解释,第一段500字,基本是套话,后面属于剧评。
第三节,没有“文化符号”“文化价值观”做任何阐释,基本是训诫:确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等。

  廖金英副教授评语:  

文章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却没有建构起分析框架。

“文化传播力”是文章的核心关键词,应围绕它提出命题并论证。所谓“文化传播力”是指什么?有哪些指标?具体分为哪些可操作的要点?有什么传播条件和语境要求?经验现实(几部代表性剧作)如何体现了文化传播力?文章应从这些方面组织起来。

此外,关键术语缺少阐释及论证,“解构式传播”,《甄嬛传》怎么就成解构式传播了?又怎样体现文化自觉了?什么叫“内生性文化价值”?第一部分是《甄嬛传》这些剧体现文化自觉,第二部分是这些剧消解内生性文化,到底是怎样体现了文化传播力的?

另外,还有一些论述难以理解。我理解中的《琅琊榜》《芈月传》《女医明妃传》都是虚构的,但是文章却说“其主人公都有基本对应的历史原型”,到底是什么历史原型?哪些情节和经历是真实的?能不能具体说明。

“对文艺生产创作者来说,充分认识古装传记题材电视剧内蕴的文化价值观,是促成其文化传播的关键”,这句话难以理解,文化传播简化为价值观认识?结合后面的例子就更难理解。似乎作者有特定的价值取向,“如《甄嬛传》后期更多展现人物的黑化、宣扬复仇的快感,可以说丢弃了文艺生产的批判性;而《琅琊榜》全剧洋溢的家国情怀、对不择手段的权术的批判无疑传递出更为刚健正向的价值观。”《甄嬛传》的黑化就不是一种价值观吗?必须是《琅琊榜》的家国情怀才是正确的吗?这属于见仁见智的剧评,不是学术论文的任务。

  陈力丹教授再分析:

这类文章在我们的评稿中较多。从标题上看,选题“文化传播力解析”可以做,但由于没有遵循学术研究的规范,把一个学术性的选题做成了泛泛而谈的剧评。小标题前的部分相当于学位论文的绪章,但读者看到的是:我要分析“特征”和“效果”,提出进一步的建议。没有所要研究的核心概念,没有研究方法的交代,大标题里的“文化传播力”在这里都没有提及。看了这两个自然段,就已经可以确定文章不可能是学术研究。

文章使用了一些传播学课本里的概念,应在学术研究的意义上讨论这些概念是否适用于中国,而是不做任何解释地直接用来分析中国的问题。这样使用外来概念,不是学术研究的套路,而是如同生活中使用外来新名词那样,新瓶旧酒,讲述的内容在认识上其实没有任何新意。例如第一节标题里的“解构”,所要说明的仅仅是一些电视剧的叙事风格有些与众不同,冠以“解构”,实在与欧洲学者所论证的“解构主义”没有关系。费孝通的“文化自觉”也与评价的电视剧不搭界。第三节里使用了“编码”概念,这属于微观的语言思维层面。现在的行文是“古装传记题材电视剧还必须强化作为文化产品的编码”,显然与这个概念的原来意义相去甚远。即使这几个词使用上搭界,用几百字(甚至直接贴上)简单地贴了个标签,没有任何论证,也不可能是学术研究。

文章还使用了“内生性文化”的概念,这个概念至今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各种解释风马牛不相及。文章在没有对此概念做解释的情况下,把所要评论的电视剧分为消解(批评)与继承(肯定)两类。如果作为剧评见仁见智可以,但以学术论文的形式来评价,就武断了,必须要加以论证,但问题是没有论证,只有是与非的对立判断,这就不是学术研究了。

文章还谈到“再造文化”。高语境文化下的中国电视剧,要尽可能让低语境文化下的人看懂,这是文化输出必须做的平常事,把这样的事情冠以“再造文化”,只有耸人听闻的意义。还有“从符号到价值”的转向和超越,这样的话有些莫名其妙。符号指什么?价值如何超越?如果较真的话,想要对文章最后一段每句话之间的逻辑做出解释,可能作者也会犯晕。这些词句经常堆砌在一些形式主义的文化报告里,空洞无物,也没人追问什么意思。而学术研究本身就是要不断追问,以图得出能让人若有所思的认识。

我们还是复习一下关于什么是学术的一句话吧:即用很多真实的判断(得到公认得到科学原理),确定一个新的判断具有真实性的思维过程。使其(某种陈述或公式)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一定程度的普世学术价值)。



本文来源:《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2期,原题《泛泛而谈的文章不是学术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