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图1 图2 艺术作为一种柔性的力量在促进社区的活力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由此“社区艺术”这一新型公共艺术正是根植于社区,以社区为土壤而诞生的。社区艺术通常与社区内的总体环境和空间进行有效关联与融合,共同构成一种整体性建筑美学。这种空间环境美学的表达方式为社区居民带来了可参与的各类体验,让民众获得一种全新的身心体验间,唤醒他们的精神诉求,提升人们愉悦感、满足感、幸福感,这将是一种深层的健康体验终极效果。 然而,谈到建筑美学,其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中的美和审美,可以说其起源久远且具有地域文化属性。 在20世纪,建筑环境的美学维度曾被一度忽视。现代建筑科学通常侧重于改善诸如消防安全、建筑成本和空间的有效利用等。材料设计和结构工程的进步导致建造出比以往更高和更坚固的建筑。这种趋势反映了西方建筑实践上的转变,即 “形式遵循功能”的信条影响了建筑师以优化可量化的建筑环境设计为主,放弃长期遵守的美学惯例,例如装饰性美学和艺术设计。这种设计思想产生的极简主义反映出建筑美学仅是功能主义设计的副产品。 然而,最近几十年见证了对建筑环境的经验感兴趣。已有研究表明,建筑的美学将对我们的情绪、认知功能、行为甚至健康产生巨大影响。而这些研究发现与结果正好与所兴起的神经学与建筑学交叉学科——神经建筑学(Neuroarchitecture)——在研究意义和实践意义上相互吻合。 图4 神经建筑学所带来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贡献于建筑空间设计,并最终作用于使用者。鉴于空间环境作用于人的大脑进而影响其反馈(心理、行为、表现等),因此设计并建造一个利于人身心需求、促进健康福祉且可提升其行为表现的建筑空间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正是神经建筑学的研究宗旨。一、神经建筑学发展概况 图5 图6 二、神经建筑学定义 神经建筑学的核心是对应神经科学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关联性应用。从最基本角度,神经科学是针对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如何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在其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将考虑许多不同作用因素,包含诸如遗传学、身心发育、进化理论以及神经系统病理学,寻找各类建筑元素与上述各因素间的关联及反馈。 图7 图8 神经建筑学是以该前提为研究基础,即人工建筑元素对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重大影响。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有益的;而在其他情况下,建筑物的形式和结构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负面反应。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影响起初可能非显性;而实际上,其将在较长的时间期逐步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由此而带来对人身心及行为的改变。 三、神经建筑学研究手段 神经建筑学进行相关理论的研究中主要采用神经学研究手段及方法,以探索不同建筑元素对于人脑、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不同影响,包括: 1. 调研问卷; 2. 穿戴设备(体温计、心率测试计等); 3. 皮肤电传导仪; 4.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fMRI)等。 图9 图10 其中,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是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磁振造影来测量神经元活动所引发之血液动力的改变。目前,其主要是运用于研究人及动物的脑或脊髓,很多人脑部功能及反馈活动情况均由此仪器检测出。 结合上述方法与手段,目前已经对于大脑及感知器官在接受外界信号后的反馈、处理等功能有所认知[4、5、6、7、8、9、10]: 1. 旁海马空间加工区 - 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该区域的活动反映。经研究发现,该区域对视觉场景(如场地景观、社区景观等)有较强反映或反馈,主要处理与空间环境相关的信息。 2. 后压部皮层 - 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该区域的活动反映。该部位具有广泛的认知功能,包括情节/场景记忆、路线导航、预想未来和处理场景信息等,其侧重于对永久且静止环境地标物的反应或反馈。 3. 海马和鼻内耳皮质 - 其处理与方向性相关的活动或行为,处理结果将用于海马体进行具体化空间位置信息的再处理。 4. 视网膜 - 眼部视觉将二维世界形象在视网膜上建构,并通过视网膜将此成像转变为电子神经脉冲输送入大脑,并创建视觉感知。 5. 神经元或神经细胞 - 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其功能为接受刺激(包含触摸、声、光及其他外界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6. 颞叶 - 位于外侧裂下方,负责处理听觉信息,并与记忆和情感有关。 7. 楔前叶 - 位于头顶叶内侧部分,现在关于楔前叶的神经影像学以及神经心理学文献相对较少。但是通过近期的脑功能成像研究发现,楔前叶与许多高水平的认知功能有关,如情景记忆相关的信息处理以及意识的各个方面。 8. 枕叶 - 枕叶为视觉皮质中枢,负责处理语言、动作感觉、抽象概念及视觉信息。视觉信息从光感受器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途径称为视路。枕叶包括视觉皮质和一级视觉区,枕叶纹状区是初级视觉皮质中枢,传递来自视网膜的信息,副纹状区是二级视觉中枢,与视觉信息的加工与综合有关,枕叶纹状区与两半球的其他区域有广泛的联系,在将视觉信息与由听觉及其他感觉系统汇集来的信息的整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将视觉信息与言语和其他执行功能的大脑加工系统联系起来。 9. 大脑边缘系统 - 是指高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边缘系统参与调解本能和情感行为,其作用是使自身生存和物种延续。 10. 海马体 - 大脑中被认为是感情和记忆中心的部分,负责长时记忆的生成和转换。此外,海马结构还对学习过程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11. 楔前叶 - 位于头顶叶内侧部分,现在关于楔前叶的神经影像学以及神经心理学文献相对较少。但是通过近期的脑功能成像研究发现,楔前叶与许多高水平的认知功能有关,如情景记忆及自我相关的信息处理。 因此,对应于不同反应机理进行“正向”建筑与环境元素设计,将利于相关部位的“正向”刺激,从而激发并提升人的正面、积极、阳光、乐观情绪和心态,最终达到健康精神状态。 四、神经建筑学在健康社区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而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4],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同时,据统计,人将至少80%的时间在建筑中度过。因此,建筑无疑成为维持并提升人健康的空间环境。传统的建筑学理论已经能够很好的解决人身体及社会健康需求,例如专项类建筑(健身馆、游泳馆等、疗养院等)、现代化社区(场区配备健身设施、会客中心等)、城市规划系其配套(体育场、医院、图书馆、剧院等),等等。 而神经建筑学则成为构建完整健康空间环境——尤其是精神健康——的有利补充,该理论在解释室内外空间环境如何与人脑及神经关联,促进人保持健康的精神状体,从而激发表现与潜能。也因此,神经建筑学将更好的指导社区设计,以美学为底层基础,融合建筑学相关学科,建构“艺术”化的社区整体(户内外)环境,提升社区居住者的精神体验和精神健康。 基于现有研究与成果,神经建筑学从如下各方面关联人体健康[11、12、13、14],并为健康住区设计提供方向,它可包含户内、公区、建筑外立面、场区内以艺术为展现形式的设计元素及手法: ![]() 1. 建筑内设计 a. 自然采光有助于精神健康 在白天接触更多阳光将利于晚间延长有效睡眠时间平均46分钟,促进大脑休息,从而助于精神健康。 b. 冷光照明带来幸福感 基于研究发现,当采用富含蓝色的冷光灯将使人感到幸福并可提升其反应能力。 c. 蓝色墙面激发想象力 在一项对比实验中,与红色内墙房间比较,受试者在蓝色墙面房间中的想象力将增加一倍。 d. 红色墙面提升准确率 基于一项研究中,当室内墙面为红色时,将利于受试者提升注意力。 e. 蓝色内饰激发学习能力 据实验研究,与暖色内饰房间比较,受试者在蓝色内饰房间内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 f. 净高影响抽象思维能力 在净高较高的环境中易于激发和提升人的抽象思考能力。而当人在净高较低的环境中,将促使人更加关注细节。 g.植物有利于提升心情和记忆力 室内植物(绿植墙、盆摘等)有助于提升室内人员心情和记忆力。 图11为位于墨尔本北海岸米切尔街2号一处民宅,其室内卧室设计采用当地传统风格,白色墙面、灰色地板并设置大面积外窗,以增加室内采光效果,兼顾最优的室内通风。 图12则为美国利夫赛德帕克Apogee公寓楼首层大堂的绿植墙结构。该绿植墙结构为四面,位于大堂的会客区域,与天花不同照射方向的光源照明形成“自然生命”雕塑。 ![]() ![]() 图12 ![]() 2. 建筑外形设计 a. 复杂外立面造型建筑利于激发兴奋度 具有复杂外立面设计的建筑可激发人的兴奋度,而外形单调线条简单的建筑立面常使人引起烦躁。 b. 曲线造型利于减压 带有曲线设计的建筑造型将有助于减缓人的压力,增加轻松快意之感。 c. 步行接触自然环境提升学习能力、降低压力、缓解不良情绪 建筑由步行道或公园连接市政或建筑配有绿植屋面自然景观利于提升人的获知能力,同时助于环节人的情绪及压力。 d. 社交空间环境提升表现 据相关研究,建筑中设置社交空间,参与者在期内进行10分钟社交活动便可提升活动表现(如工作表现、记忆力等)。 e. 建筑立面图案与颜色利于舒缓心情等 与建筑内设计中颜色作用类似,在建筑立面上不同类颜色与图案将带来不同心理作用,如舒缓心情、激发灵感等。 图13为位于墨尔本的别墅区,其建筑外及内部均采用当地传统的白色涂料。在此室外,有专设的户外客厅,其位置设置与庭院通道通往建筑的入口处,同时临近水景,为住户的家庭聚会及社交派对提供惬意的空间环境。 图14为地处德国潘科区的一栋住宅楼。传统住宅建筑有着简单线条的外立面,而该项目设计师赋予些许的“逆传统”的不规律设计外立面,创造出在千篇一律中大的个性美学特点。 ![]() 图13 ![]() 图14 图15-16为美国纽约城市社区中建筑相关结构(如围墙)立面上的墙面艺术,主要反映主题为当地文化艺术、当地风景等并用不同手法表达,其将通常艺术馆或美术馆中的作品形式在居住社区中融合,在传统生活场景中加入艺术元素,提升社区艺术氛围及居住者精神享受。 ![]() 图15 ![]() 图16 ![]() 3. 室外环境 a. 场地自然景观利于减压 相关研究表明,在室外设计中加大自然景观比例(包含场地植被及水景等)和开阔视野有利于降低有建筑带来的压抑感及其引发的消极情绪,同时可提升精神状态、促进积极健康的心态。 b. 小品设施助于多重心理作用 不同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艺术小品(包含其主题、颜色、形状、材质)均将对人(不同年龄段等)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 在社区中,尤其是大型社区中,以小品作为路标,除发挥其基本功能(指向和导航)外,小品设置将利于社区居民的形象化记忆,强化其社区归属感。 在社区景观中设置小品时,则可考虑与景观的融合,不同的搭配将产生不同心理作用。在大面积草坪中,设置小品时,选择小品主题如与自然融合时(如树木、花卉型小品),提升场地整体自然效果,带给住区居民回归自然的健康感。 对于有水景的社区,除水景造型的效果外,将小品融入水景(可变化主题)可产生丰富的体验,如植物类小品、抽象海岛类小品等,助于激发居民的想象力和生活活力。 图17为位于新南威尔士马伦宾比居住区,该社区由Living Balance设计公司设计。正如此设计公司名称,在此居住区,其将室内外进行“平衡”性设计,将生活在室内和室外均有体现。室外,进行了大面积景观设计并同时设置果蔬种植区,提升住区的自然融合,并为住区居民提供与大自然接触的更多机会。 图18为位于悉尼市中心北岸约20公里处的拉维居住区,除周边配套资源一流,其自然环境优美。结合天然环境优势,区内的自然景观依据英伦风住宅进行打造,自然纹理石材、绿植与水景搭配体现宁静与优雅,动静结合加之水景声为住户带来超强自然之感。 ![]() 图17 ![]() 图18 ![]() 图19 ![]() 图20 ![]() 图21 ![]() 图22 五、结语 环境为人的核心生活空间,包含建筑内及建筑外,基本的物理性设计满足了居住、活动等的使用及功能性要求。借助神经建筑学理论及相关成果,艺术元素设计将以根据空间不同——居室内、公区中、场地上——以不同的变现形式进行有效融合,通过人体“感受器”影响大脑中各类神经细胞,几经处理后以感觉、体验作用于精神与心理。因此,基于精神建筑学的社区艺术设计是建构健康社区的重要手段,其呈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将最终作用于和服务于社区居者的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从而为社区居者的整体健康发挥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丹麦)扬·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 北 京:中国 建 筑 工 业 出版社,2002:13-18 [2]Neuroarchitecture: The Environment’s Power Over the Brain [3]http://www./ [4]Buildings, Beauty, and the Brain: A Neuroscience of Architectural Experience [5]https://www./ [6]Arnheim, R. (1954).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7]Astur, R. S., Taylor, L. B., Mamelak, A. N., Philpott, L., & Sutherland, R. J. (2002). Humans with hippocampus damage display severe spatial memory impairments in a virtual Morris water task.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132, 77–84. [8]Balling, J. D., & Falk, J. H. (1982). Development of visual preference for natural environment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4, 5–28. [9]Berman, M. G., Jonides, J., & Kaplan, S. (2008). The cognitive benefits of interacting with natur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 1207–1212. Chatterjee, A. (2004a). Prospects for a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visual aesthetics. Bulletin of Psychology and the Arts, 4, 56–60 [10]Chatterjee, A. (2004a). Prospects for a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visual aesthetics. Bulletin of Psychology and the Arts, 4, 56–60 [11]The aesthetic brain: How we evolved [11]The psychology behind the building and city design [12]Adams, M. (2014). Quality of urban spaces and wellbeing. In Wellbeing and the environment (Vol. 2, pp. 249–270). West Sussex,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13]Alexander, C. (1977). A pattern language: Towns, buildings, constr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Appleton, J. (1975). The experience of landscape.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 远洋设计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