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伯虎笔下的名妓:画的不是风流是委屈

 高山仙人掌 2020-04-20

唐寅《李端端图》轴,纵122.8厘米,横57.2厘米,纸本,设色,现藏南京博物院。

这一幅平和娴静的《李端端图》是此次苏州“六如真如——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中仕女题材中难得的精品,讲述的是唐时名妓李端端与著名风流文人崔涯的故事。反复揣摩这作品,我并没有感受到这位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伯虎洒脱多情、无所羁绊的一面,相反,却是在缜密构思、精致笔墨的分析中,渐渐还原出一个纠结无奈的悲凉文人。

画面中的唯一男性就是唐代进士崔涯,传说他每题诗于娼肆,必传诵于街头巷尾,妓院生意的好坏都与他的褒贬态度息息相关。为了显示他的权势地位,唐寅将他置于一个三角形构图的顶端、明显大于身边四个女性。由于名妓李端端没接待好他的朋友张祜,崔涯就写诗嘲笑她长得黑,傍晚时不说话都看不到人,鼻孔如烟窗一样大,耳朵像饼铛,头上只插根梳子丑得活像西域昆仑山上的半个月牙。

极尽刻薄的措辞即刻影响了李端端的生计,性情直率的美人竟然去找崔涯理论。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中记载,李端端当时是伏地哀泣,也有其它记载说她施以媚态。可唐寅笔下的这个李端端却颠覆了这些印象,并使她与对面站的笔直、穿着正规,头饰繁琐的侍女形成了鲜明对比:除了简单头巾和胸挡的两小块稳稳的红色,李端端身上并没有过多的装饰,五官相貌也没有画的很娇艳。外在美的削弱使得观者可以转去关注其内在的美好。她身姿随意、自顾自地拈着一朵白色牡丹花,目光甚至都没在崔涯身上。这样一个不屑于权威、洒脱飘逸的形象又何尝不是唐寅对自身的写照呢?

面对一个才情秉异、胆略兼备的美女,崔涯无法不为之折服,随即承认错误并另题一绝以推翻先前评价:“觅得黄骝被绣鞍,善和坊里取端端。扬州近日浑成差,一朵能行白牡丹。”“善和”一词出自唐柳宗元的“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善和里旧宅。”后人以“善和”借指藏书,后来“善和坊”便普遍用以形容文人冶游赋诗的场所。“白牡丹”出自白居易歌颂白牡丹之诗,象征素雅脱俗、绝世独立,“能行白牡丹”更突出了李端端的仙气。崔涯甚至都可能动了替她赎身的念头,所以他提到“取端端”,“取”音同“娶”,也就是“落籍”从良的意思,他随意地一只胳膊搭在交椅扶手上的动作描绘或许也反映了他此刻起伏的心理活动,后来就真有人给这幅画冠名为《李端端落籍图》。

在崔涯的盛赞下,大贾富豪争着抢着点李端端的台,以至于李端端预约单子都排在半月之后。有人戏说李端端是才从乌黑的墨池里爬出来就登上了洁白的雪山顶。我以为这个比喻还有另一深意,若不是李端端经过书香墨香的浸染,这一场身份悬殊的较量中,她哪里能有胜算呢?

唐寅的题跋在画面上方占据很大面积,这些字相对画来说确实显得偏大,但也有可能是为了凸显他对这个故事的强烈感受:“善和坊里李端端,信是能行白牡丹。谁信扬州金满市,胭脂价到属穷酸。”前两句延续了崔涯对李端端的美好形容,然后话锋突然一转,谈到黄金满市的扬州城中胭脂价格却低到穷酸,与画面唯美平和的气氛一下子形成极大反差。“胭脂”又通“艳质”,这又是个久远的典故,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本是宫中歌妓出身,陈叔宝形容她“新装艳质本倾城”。亡国被擒时,张丽华所藏的胭脂被擦在井口,从此,这口井被叫做“胭脂井”。这“胭脂”后来就成为妓女的代名词,所以说胭脂价低就是指妓女不值钱。而可怜的又何止她们,以唐寅的画工和学识,若生在今天,那画价即便不是天文数字,也足够过上富足奢华的日子了,可偏就是生不逢时,因为考场舞弊案的连累导致名声败落,画价低迷,生存窘迫。时空穿越几百年,他将李端端、张丽华和自己令人唏嘘不已的人生窘迫和惨状都串在一起了!

画面中有一硕大的屏风,包围住崔涯的周边,却偏偏没有挡住李端端身后的空间,这无疑暗示这位风尘中一个弱女子的飘零无助。这屏风上一片空旷的江景不仅是唐寅山水画的典型构图方式,也交代出崔涯不俗的文人品位;崔涯所坐的交椅,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有意思的是,不知是否为巧合,《金瓶梅》第十六回,李瓶儿为了讨西门庆的欢心,为了表示尊敬,“上面独独安了一张交椅,让西门庆上坐。”对于猜测唐寅就是该书作者兰陵笑笑生的人来说,这也许能成为一例证据;此外,画面中还有许多营造文人气的细节,比如右侧的书案上一个装有古琴的琴囊,两个卷轴画,一个砚台和毛笔等文房之物,还有崔涯手中拿着一个小手卷等等。所有画中道具没有一个是随便选择的,唐伯虎严谨深刻的一面往往正体现在这些隐喻和象征手法的复杂运用上。

这则故事的深意可以上溯到更为久远的年代,屈原临终前的绝命词《九章·怀沙》中就写到“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黑白上下皆颠倒,鸡鸭乱飞,凤凰却关于笼中。玉与石混在一道没法区分。可怕的人言,又有哪句能当做绝对的真实?一个功名在身的儒士崔涯都能自相矛盾随意戏言,李端端到底是黑是白都没法确定,那这世间事还有几样能说清?

从莫名其妙地入狱,到后来稀里糊涂地出狱,好文章活生生成了舞弊证据,好人也硬被说成坏人,唐寅极有可能是想借这张画申诉冤屈,表明自己的清白。另一方面,曾经对仕途的远大抱负因着一场政治斗争的牵连遭到了致命打击,满腹经纶的他流落民间郁郁不得志,流言和冷眼必定让他无比心寒,此时的他,若是能有个如李端端这样辩驳甚至翻盘的机会,再遇到有识之士的赏识举荐,甚至是帝王将相的知遇之恩该是多好!可惜,他却无力改变命运,这画里寄托的,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罢了。

唐寅特展讲解

明代中期,苏州文人,画家云集,吴门画派应运而生。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同他的学生文征明、唐寅,再加上仇英,合称为“吴门四家”。从2012年开始,苏州博物馆以“吴门画派”为主题,先后举办了四大家之沈周及文徵明系列学术展览,今天大家看到的是系列展览之三“六如真如——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

六如是唐寅的别号,唐寅,明代苏州人,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六如”二字源自佛教《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梦,幻,泡,影,露,电这六种,均为不可把握,一闪即逝的物质,乃是佛家对世事无常的基本概括。真如,是指真实的唐寅。唐寅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传说中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甚至武功高强,那么真实的唐伯虎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进入展厅,一边欣赏唐伯虎的绘画与书法,一边了解一个真实的唐伯虎。

(南厅: 梦墨亭)

我们首先进入南厅,梦墨亭,取自唐寅祈梦的典故。唐寅天资聪颖,16岁即高中童子试第一名,在他去南京乡试之前,曾去福建仙游的九鲤湖祈梦,梦中有仙人赐唐寅一担墨锭,为大吉之兆,之后29岁的唐寅首次参加乡试即高中第一名解元,之后便以梦墨亭命名家中小亭。在这里我们主要看到的是唐寅在南宗绘画,人物画以及花卉竹石等题材的成就。

(南宗综述)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很早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传统,其中南北宗的学说,由晚明文人董其昌提出。他认为南宗山水自唐朝王维始,北宋有荆浩,关仝,五代董源,巨然,元有四家,至明沈周,文徵明都是这一脉的传承,唐寅绘画受沈周影响巨大,这里展示的南宗主题主要表现山水间的平淡天真,秀润雅逸。

贞寿堂图(重点)

这幅贞寿堂是唐寅早期佳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贞寿堂是文人周希正奉母养老的堂名。周希正父亲于广东任上病故,母亲带着他们弟兄二人跋山涉水,历经艰辛返回故里苏州,抚养孩子长大成才。之后他中举赴任山东,将母亲接去奉养,特地为母亲建造了“贞寿堂”,彰显母亲的伟大并期望能长寿延年。当时母亲楼氏恰逢八十大寿,儿子请当时吴地的文人为她写诗贺寿,书法家李应祯撰序。唐寅应邀绘制画作,吴宽、文徵明题诗。图中山清水秀,竹篱亭院,苍松老树,小桥流水,一老妇人在侍者陪同下端坐于堂内,悠闲自在。庭前对岸有一老翁,似有拜访之意。从布局、笔墨、境界看,都属于典型的“吴派”。近处山石,远方峰峦,线条细劲的树干,勾点相间的树叶,简拙的人物形态,表现出了平和宁静的意境。

黄茅小景图(重点)

太湖自古就是风景胜地,唐寅经常与朋友在此游览泛舟。下面为大家介绍的《黄茅小景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黄茅石壁在现在的光福镇附近,一面是以黄石为主的悬崖峭壁,一面是浩瀚的太湖。画面中间一块石头露出湖面,奇异形状如旧式熨斗柄。画面上崖壁险峻,树木虬曲,藤萝交缠,轻帆翩翩,水鸟飞翔,熨斗柄右侧泊一小舟,一文人临湖而坐,举目闲眺。山石为乱柴皴法,笔法灵动,墨色清润。

沛台实景图

在唐寅36岁时,经过了科场舞弊案之后的他,胸怀大志的雄心已经幻灭,平时以卖画写文章为生。此画是他送行老师王鏊游览沛台后绘此图,并赠茂化学士。沛台,又名歌风台,位于今江苏省沛县境内,相传汉高祖刘邦曾于此饮酒放歌,后人于是筑此台以纪念。

唐寅此图纯用水墨,完全是纪实写生之作。庭院屋舍结构清晰,颇具写生感。各种树木相间杂,多用空勾夹叶,繁而不乱。近景坡石用细笔长皴,微作晕染,工劲中兼有细秀圆润,是唐寅较富特色的山石画法。远景一角云山,雾气沉沉,墨色湿润,空间上很好地表现出了平远的感觉,反映了中国古代画家对空间处理的独特理解。整幅作品融宋代院体技巧与元人笔墨韵味为一体,呈现出劲峭而又不失秀雅的面貌。

(仕女人物画综述)

唐寅在绘画上以山水画为最优,但其名声最大、流传最广的却是他的仕女画。才子佳人画是我国传统人物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寅的人物画多取材于高人雅士、风月故事及歌妓一类,他常常运用人物画来表达离愁别绪,隐喻自己的生平境遇。

临韩熙载夜宴图(重点)

现在我们看到这幅《临韩熙载夜宴图》,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此卷以人物故事为主题,是唐寅临自五代画家顾闳中所作的《韩熙载夜宴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形式描绘了五代名士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过着不问时事、沉湎歌舞、醉生梦死的生活。画家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夜探韩宅,依靠惊人的记忆力和洞察力真实地描绘了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画了韩熙载不愿当亡国宰相的复杂心境。与韩熙载的经历相比,唐寅中年赴宁王之聘陷入危机,也曾靠纵情声色、装疯卖傻得以脱身,所以说两人的遭遇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

故宫《韩熙载夜宴图》中共分为五段,依次为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我们眼前的画中共分为六段,唐寅将顾氏本清吹一段中韩熙载形象移到最前端作为第一段,其后依次为听乐、清吹、观舞、歇息、散宴。此卷内容除了在顺序上有改编外,与顾氏本的其它差别是增加了各式家具摆设,包括屏风、床榻、桌子和鱼缸等,从式样和纹案上都体现出明代文人士大夫的品味喜好。

画法以工笔重彩,每段之间主要以屏风自然隔开,人物情态宛转,行笔流畅劲健,设色明艳富丽,生动地描绘出了主人公的风流韵致;画中屏风山水为典型的院体风格。

李端端图

下面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李端端图》 ,此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图中描绘的是唐代李端端与崔涯的故事。唐朝诗人崔涯曾有诗句“黄昏不语不知行”嘲笑妓女李端端的皮肤太黑,李端端因此忧心如病,于是上门求情。一来二去,两人竟成为知己,崔涯又写诗赞美李端端是“一朵能行白牡丹”,听闻此诗后,周围的好色之徒都趋之若鹜去寻访白牡丹。唐寅以这个故事为立意作画,将李氏向崔生求情改变为当场评理的画面,科场案后的唐寅深陷人言可畏的境地,想来此画也隐寓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渴望沉冤昭雪的那一天。

图中的崔涯作文士装扮,乌角巾、八字须,背靠屏风,执卷安坐于交椅之上,旁边有二侍女分别立于书案之侧。前面有一仕女手执白牡丹款款而立,身后也携有一位侍女,手执白牡丹的李端端面部表情从容大方,又稍露不安和期待,貌似在据理巧辩。人物刻画兼工带写,文士风流倜傥,仕女娟秀婀娜,衣纹用笔细劲,赋色明丽。屏风两折,山水秀润清远。

画上自题:“善和坊里李端端,信是能行白牡丹。谁信扬州金满市,胭脂价到属穷酸。”

观杏图轴

此图作于唐寅52岁,现藏于苏州博物馆,为过云楼后人顾公硕捐赠。

此图画平坡之上,一株古杏拔地挺立,旁边的奇石玲珑剔透,树下一方袍高士抬头拈须作仰观之状。高士旁边有两位垂髫童子,一位正向茶灶持扇吹火,一拉手捧茶碗而立,似乎同时也在仰望杏树。树法出枝繁密,运笔劲利;奇石以水墨晕染,气韵微妙;人物情态宛转,衣纹简练。画面右上方有自题:“正德辛巳三月吴趋唐寅画。”另有董其昌题王维咏杏诗一首:“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杏花在农历二月开花,如果我们仔细在画中寻找,只看到细密的枝条,并无一朵杏花开放,因此董其昌的题诗表面上似乎与此画颇不相称。但却也让画外的读者充满了期待。

(花卉竹石综述)

唐寅曰:“丈夫潦倒江山花竹之间,亦自有风韵”,其花竹之好,于此可见。春之杏花芍药、夏之蜀葵、秋之芙蓉菊花、冬之梅花等,并非只是四时节气之表侯,亦是起恨添愁的因由。唐寅或以水墨、或以设色,皆能得清古冶艳之趣。至于传统文人一向以书法性用笔来表现的枯木竹石题材,唐寅却时而参以北宋李郭与南宋院体的风格为之,可谓于文人墨戏别开生面。

墨竹图 轴(重点)

唐寅和文徵明一样是墨竹画的高手。此图画竹枝两枝自左斜出,临风飒飒,构图新颖,俯仰有致。用笔铦利洒落,墨色秀润。画上自题:“满窗萧洒五更风,怪是无端搅梦中。梦见故人忙起望,白烟寒竹路西东。南塘邹蠡溪过余学圃堂,因言及南沙知己,故写此为寄。唐寅。”

而另一幅扇面,上空题字满满,遒劲有力。而墨竹浓淡变化,层次清晰,如沐雨沉烟般,气韵酣畅。

枯木寒鸦图 扇面

扇面绘画难在弧形空间的巧妙处理。《枯木寒鸦图》,金笺墨笔,纵17cm,横49cm,绘枯木、山石与寒鸦,意境凄凉,给观者以强烈的感染力。构图布局极具匠心,画面中物象不多,用笔亦不多,枯树从画面左下角伸出,横斜于整个画面中央,一石突兀于树干之前,愈显“孤寒”之意,光秃的枝头上稀疏散落着几只寒鸦,回首从远处飞来的同伴,它们并不知道将要栖于何处,正合“一树寒鸦未定栖”之意,这也可以说是唐寅对自己人生命运的真实写照。1982年7月31日,中国邮政曾以此图发行影写版邮票。

菊花图 轴

此图以水墨画菊花、奇石,配以杂草和荆棘之属。枯笔深墨立干,淡墨勾出菊瓣,菊叶则随前后俯仰之态而以湿笔点出。墨色浓淡相宜,笔法灵活秀逸。秋菊之风姿绰约,如在眼前,颇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趣。

自题:“彭泽先生懒折腰,葛巾归去意萧萧。东篱多少南山影,挹取荷花入酒瓢。据诗意,唐寅画此,颇有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彭泽令陶渊明自比的意味。

下面我们一起前往另一个展厅。唐寅在高中解元之后赴京参加会试,却因涉嫌科场舞弊案,锒铛入狱,失去了继续进取功名的可能;45岁时应邀成为宁王朱宸濠的座上宾,察觉宁王有谋反之意后装疯卖傻方得以脱身。经历了人生的数次起落后,唐寅日益狂放不羁,但又独立不迁,他在桃花庵里与花酒为伴,写诗属文作画,过着“闲来写幅青山卖”的生活,赢得了诗书画三绝的美誉。

(北厅 学圃堂)

此展厅名为学圃堂,即源自唐寅自题的斋号,为学习种菜,不理世事之意。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唐寅北宗风格的绘画以及他在书法上面的成就。

(北宗综述)

董其昌把自唐李思训父子开始直到南宋院体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都称之为北宗。唐寅在科考舞弊案后拜师周臣学画,他在南宋风格中融元人笔法,一时突飞猛进,以至超越老师周臣,名声大振。唐寅足迹遍布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使他的诗画具有吴地普通诗画家所无的雄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洒。

看泉听风图

这件《看泉听风图》构图布局皴法都体现南宋画院风格。此画作未署年款,唐寅自题诗:“俯看流泉仰听风,泉声风韵合笙镛。如何不把瑶琴写,为是无人姓是钟。”用典取战国时期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绝弦为子期的故事。知音题材一向为文人所钟爱,纵观唐寅一生,尽管入仕无望,一生纠结,晚年潦倒,身后荒凉。但在他的少年时代,曾与张灵赤立泮中戏水,在他成人的时候,有祝允明从旁劝学,又有文徵明等人一同学习切磋;在人生失意落魄之时,身边志同道合的朋友仍然不少……所以,从画作表现的知音题材角度看,唐寅的一生,也应当是无恨了吧。

湖山一览图

《湖山一览图》大致也是描绘太湖风光,但仔细看构图皴法和刚才的《黄茅小景》截然不同,这幅山水画属于较工整的水墨设色,近景绘“荒村寒树野桥平”,中景 “三五好友凭栏远眺开怀畅饮”,远景则绘“轻帆风送远湖平”。笔锋继承了南宋“院体”,保留了雄峻山势、坚峭石质、严谨结构、斧劈皴法、劲健用笔、淋漓水墨等特色;同时又力纠一味刚硬的纵横习气,笔锋比较圆转细润,雄劲中透出疏秀,体现了唐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技巧。

杏花草堂图

杏花草堂图是一幅描写春景的画面,以半边式构图,山高水阔,长松虬曲,杏花初放。近处树木掩映、山石遮护之处,有茅屋数间。溪桥旁二人相携赏花听泉,一童担囊随行。山石以斧劈皴,树干曲折多姿,雄强劲健的山石皴法使得画面深沉而厚实。题款中的“主人莫拒看花客,囊有青钱酒不赊”。点出了远离喧嚣尘世,环游在山水间的隐士情怀。

(书法综述)

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是唐寅的书法作品。我们在欣赏书法的时候,不妨注意留心书法的几个基本要素:第一是笔法,就是笔划的写法,二是结字,指单个字的间架结构,三是章法,讲全篇书法的整体布局,最后是墨法,指墨色的浓淡变化。

唐寅书法的最大特色即是出入于赵孟頫与李邕之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下面我们结合展品仔细的为大家介绍。

落花诗两件(重点)

如果您对吴门画派略有兴趣,就一定对《落花诗》有所耳闻。弘治十八年(1505)春,吴门画派开山大师沈周首倡《落花诗》十首,文徵明、唐寅、徐祯卿等皆相继而和之。

落花诗内容的意境沉郁,它描写的是一夜之间繁华散尽的无奈,这与诗人自己一夜之间功名尽毁,前途无望的心境非常契合。但是,这张手卷并没有带给观众那种一蹶不振,彻底沉沦的颓废感,通过这种流畅的书写,让人感到诗人对曾经的痛苦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字里行间中看出了些许的旷达和超脱。

(“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借问牧童应没酒,试尝梅子又生仁。若为软舞欺花旦,难保余香笑树神。料得青鞋携手伴,日高都做晏眠人。”)

行书和沈周落花诗 卷(辽宁省博物馆藏)

这张辽宁省博物馆藏的《落花诗》十首,颇得赵孟頫笔意,行笔速度较快,笔触十分潇洒。在卷尾唐寅的自跋中,明确提到这卷落花诗创作的背景,即和沈周而作。具体反映了吴中文风之盛。

行书落花诗与漫兴诗卷(中国美术馆藏)

这幅手卷唐寅自书诗十八首,前七首从当时倡和沈周的诗篇中选取,后十一首《漫兴》诗乃其科场案后生涯之自况。

唐寅一生中曾多次书写落花诗。和前面那幅潇洒风流相比,这件作品多了几份沉稳从容。书于嘉靖元年清明节,也就是唐寅病故的前一年,是他艺术成熟期的巅峰作品。用笔浑厚,结体宽绰,行笔周转流畅。

行书与若容手书 (大都会博物馆藏,重点)

中国的书法和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尊重书写者情感的自然流露,讲究一种自然放松的书写状态,所以,流传下来的很多书法精品都是日常的普通书写,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一篇序文,怀素的苦笋帖是一张告诉朋友多送点苦笋和好茶来的便条,杨凝式的韭花帖是一张感谢朋友馈赠韭花的回信。

而我们眼前的这件不远万里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赴苏州参展的珍贵作品,则是一封唐寅寄给朋友若容的普通书信。收信人若容即明代江阴藏书大家万卷楼主徐元寿,又名徐尚德,字若容,号纳斋,是唐寅科场案中徐经之叔父,与文徵明、祝允明皆为好友。

从信中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唐寅对若容非常信任,并把一些重要的身后事都托付给了这位老兄。全文言辞恳切,感情真挚。因为是私人信件,在用笔上更显得质朴天真,字写错了就轻轻划掉,笔干了就蘸墨接着写,整篇章法舒朗烂漫,伴随着书写的进行,呈现出一种自然天成的节奏感。

(原文大意为:“若容老兄你好,听说浮休兄(薛章宪)刚刚去世,本来想去吊唁,琐事太多没来的及,又回想起吴宽沈周这样的前辈,都已相继凋落,新进的后辈既不谦虚,也没有先辈指导,一想起这个,心里便很有感慨。我借给你的书怎么样了?看完就请还给我吧,张承仁御史借走了我一本文集还没还,麻烦你帮我问问现在怎么样了。最近我整理了一下我自己著述的文集,共有《三式总钤》三卷、《唐氏文选》八卷、《书画手镜》一卷、《将相录》二十卷、《吴中岁时记》二卷、《史议》四卷、《时务论》六卷。 如果有一天我得跟着浮休兄到地府一游,麻烦你把这些文集刻在我的墓碑上。哪天我们见个面聚一聚吧,聊聊天以了却此生。就这样吧,唐寅顿首。”)

龙头诗轴

中国书法讲究的是形式,内容和情感表达三者的高度统一,正所谓“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划之间”。 这张书法题为龙头诗,是唐寅书法风格成熟时期的行书精品。

“龙头独对五千文, 鼠迹今眠半榻尘。 万点落花都是恨, 满杯明月即忘贫。“,初读前四句,铺面而来的便是诗人的愤懑和不甘心,起首“龙头“二字,指的是唐寅29岁时高中南京解元,紧接着的诗句,描述却是眼下的窘迫生活,与曾经的风光相比,眼下却只有万点落花,满杯明月与半榻鼠尘。简单四句话,将诗人极度落寞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香灯不起维摩病, 樱笋消除谷雨春。 镜里自看成大笑, 一番傀儡下场人。”寒冬过去,病榻之上的诗人又迎来一个春天。曾经的南京解元又怎么样呢?在命运面前,我们都是被操纵的木偶,只能接受无可奈何的人生。后面四句尽管基调依然阴沉,但诗人在自嘲中却有十分超脱,与曾经那个桀骜不驯的自己达成了和解。

从书法的角度来看,全篇文字章法整齐,结字严谨,笔法非常流畅沉稳,看得出虽然全诗的内容色调暗淡,但作者在书写的时候却从容不迫,仿佛把纸笔当成了知己,在一个早春的日子,缓缓地诉说着自己的境遇和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