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作者小白老师,语文老师一枚,红迷一个。 作者 小白老师 薛蟠的婚姻是个悲剧,他的妻子夏金桂几乎是红楼女子中最不堪的存在,恶劣程度超过了大家都讨厌的赵姨娘。 夏金桂泼辣,她是家中的独生女,母亲娇养溺爱,养成了“盗妒”的性气,“外具花柳之姿,内秉风雷之性”。这风雷之性使起来,上骂婆婆丈夫,下制丫鬟奴仆,甚而宝钗香菱都不放过,把薛家闹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夏金桂还粗俗,啃油炸鸡骨头,聚众斗牌掷骰,在古代那样一个社会里,世家大族教出这样的女孩儿简直骇人听闻,觉得薛家是造了什么孽,才找到了这样奇葩的媳妇。 让我们想不到的是,这样的夏金桂竟然是薛姨妈千挑万选才定下来的媳妇。薛姨妈其实是个善良的人,不讲究排场,对下人也好,她真正的悲剧在于对儿女的婚姻上机关算计太聪明,反让两个孩子的婚姻都是悲剧。 宝钗自不必说,和尚给了的金锁,有玉的才能配,打着金玉良缘的牌子大张旗鼓入住贾家,把优秀如斯的宝钗变成送上门的媳妇。最终以青春独守空闺的悲剧结束。 宝钗婚姻中姨妈的努力是暗写,薛蟠的婚姻姨妈的努力却是明写。宝钗的婚姻中姨妈中意的只有宝玉一个,薛蟠的婚姻对象姨妈考虑过好多个。 书中写出来的有两个,第一个是林黛玉。第二个是邢岫烟。林黛玉是薛蟠自己看上的,第二十五回,薛蟠曾与黛玉有一面之缘,但薛呆子一眼瞥见黛玉风流婉转,一下子就酥倒在那里。 读者觉得薛蟠那样粗俗的人怎么可能看下黛玉,其实通读全书,我们发现薛蟠看人的眼光还是不错的,一眼就看中香菱,一眼看中黛玉,后来一眼看中的金桂有点走眼。 以薛大呆子的性格,回家不向薛姨妈求娶黛玉是不可能的。所以才会有第五十七回宝钗当着薛姨妈和黛玉开玩笑:“我哥哥已经相准了,只等来家就下定了。” 宝钗说完还和他母亲挤眼儿发笑,薛姨妈对宝钗的话并没有否定,说明母女二人针对这件事情的合适与否,提前探讨过,只不过由于姨妈的算盘打得长远,加上宝玉黛玉的亲密关系,姨妈没有张这个嘴。 黛玉是薛蟠看上的,姨妈替儿子也看上了一个人,那就是邢岫烟。第五十七回写薛姨妈喜欢岫烟端雅稳重,是个钗荆裙布的女儿,想说与薛蟠为妻,又恐薛蟠行止浮奢,糟蹋了人家的女儿,所以说给了薛蝌,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 我们注意到,宝钗开玩笑要把黛玉说给薛蟠,薛姨妈推辞的理由也是怕薛蟠糟蹋了她。这里的糟蹋不是贬义,只是说薛蟠配不上的意思。奇怪的是夏家小姐出现的时候,薛姨妈反没有了这样的顾虑,直接就求媒上门,替薛蟠娶回了家。 要知道夏金桂在大家不了解时,传出来的也是极好,读书识字,人美如花,香菱还傻傻的以为又添了一位诗人。薛姨妈这种前后不统一的态度不免让我们怀疑她前面顾虑的真假。 我们来了解一下夏金桂未进门时,薛家对夏金桂的了解有多少。夏金桂在作品中第一次出现是通过香菱的嘴通告的。可以肯定的是香菱的意思一定是薛姨妈的意思,因为以香菱的身份地位不可能了解很多。 香菱描述夏金桂时不是先说她人怎么样,而是首先大力渲染了夏家的富贵,“非常的富贵”、“长安城里城外桂花局子俱是他家的”、“宫里一应陈设盆景亦是他家供奉”。 这一系列富贵描述宝玉都听烦了,赶着让香菱别管这些,只说姑娘好不好。可怜我们的诗呆子香菱第一次在宝玉眼里成了势利眼。其实不是香菱势利,香菱能得到信息主要就是这些。 这些信息都是薛姨妈每天念叨的最多的,所以香菱记得最清楚,我们从而也知道了薛姨妈最满意的夏家的地方,就是富贵,这泼天的富贵迷住了姨妈的眼睛,她根本顾不得去打听一下夏家姑娘的行为举止就允婚了。 薛家看上的是夏家富贵这一点,夏金桂自己的话更可作为明证,夏金桂在和薛蟠吵架时骂道:你不过要治死我,再拣富贵的、标致的娶来就是了。原来薛姨妈之心,路人皆知。 宝玉让香菱说说夏家姑娘怎么样,与对家世的熟悉想比,香菱根本说不上人怎么样,只说花朵似的人,在家里读书写字,然后再次强调的还是姨妈觉得门当户对。 薛家娶媳妇排第一位的条件就是:富贵。因为富贵,姨妈没有觉得薛蟠糟蹋了夏家女儿,因为富贵,夏金桂很适合做薛家儿媳妇。 而从富贵这个层面上说,黛玉岫烟都是不合格的,黛玉无父无母,寄居外祖母家,岫烟更是贫困不堪,薛姨妈虽喜欢她们二人,但根本没有想要娶这样人家的女儿。 薛家娶媳妇把富贵排在第一位,和贾府娶媳妇标准很不一样。贾府娶媳妇是把人物排在第一位的。 第二十九回张道士和贾母说起宝玉的婚事,贾母说: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所以贾家的媳妇里才出现了秦可卿这样门第低微但人物出色的媳妇,放到薛家,秦可卿这样的人薛姨妈是根本看不上的。 那么富贵的薛家为什么会把富贵当做选儿媳妇的第一条件?他家那么有钱还想着沾媳妇家的光吗?原因很简单,因为薛家早不是那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了。 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看到贾家在败落,出的多,进的少,经济日益紧张,贾家的败落通过凤姐的嘴说的最多。 薛家也在不断的败落,而且败落的更利害。说这些的是宝钗。第五十七回宝钗对岫烟说:“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咱们如今比不得他们了”;第七十八回宝钗对王夫人说:“难道我们当日也是这样冷落不成”。 薛家败落的原因书中也有提及,第四回薛家进京时书中写道: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薛蟠进京后,这些生意不仅没有挽回,反而日渐没落,薛蟠每日玩乐挥霍,根本不把这些经济危机放在眼里。其实何止薛蟠,宝玉不也是在黛玉对贾府经济提出担忧时,傻呵呵的说:短了谁也不能短了我们的。 薛姨妈一介女流,无可奈何;宝钗又是闺阁女子,除了对哥哥屡屡提出一些补救的建议,没办法真正插手薛家买卖。第五十六回时宝钗小惠全大体,从宝钗在节约、改革上的成熟建议是她无数次为薛家经济规划的再现。 贾家儿孙中没有继业之人,薛家更是,人丁衰落,经济衰落。薛姨妈不得不把未来押到儿子和女儿的婚姻上,女儿嫁入富贵人家,儿子娶个富贵媳妇,这大概就是薛姨妈最大的梦想了。 可惜姨妈的梦想成空,儿子女儿的婚姻都以不幸告终。姨妈的悲剧未尝不是给给普天下的父母一个教训:儿女的婚姻问题上,一味追求富贵不顾人品,就是自掘坟墓。 |
|
来自: 昵称37581541 > 《薛姨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