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在海外读书的孩子聊聊找工作

 周周310008 2020-04-20

        身边不少朋友的孩子都在海外读书,我自己的孩子也是一个在美国,一个在英国上大学。不管是读本科还是读研究生,都躲不过找工作这一关。很多时候,我们也没法选择时机。就像毕业的时候,会遇到互联网泡沫,会遇到金融危机,会遇到“非典”,而今年毕业的学生,则遇到了新冠疫情。但在同样的情况下,我们总可以学着做的更好些。

        既然是要“找”工作,而不是等工作来“找”你,那就要自己采取主动。但就算是要靠自己,也不必全靠自己,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那么对于一个在海外求学的在校生而言,都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呢?

        首先还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资源和校友资源。很多学校都会有一批公司每年到学校来招聘,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当然,不同的学校这样的机会可能不太一样,但这只能是一个最基本的开始,绝对不是可以依赖的唯一渠道。学校的老师和校友资源都是十分重要。

        我自己当初到美国来读研究生,原本拿着全奖舒舒服服地念生化博士的,但读了一年多,该修的课都修完了,剩下的就是不断地做实验和出论文。发现自己实在不是那种可以清心寡欲做学问的人,不想为了拿博士再花上四五年的时间,就决定找工作。虽然只读了一年多,但在第二年的寒假,我就通过和校友的联系,找到一个在美国农业部下面的一个研究院做实习的机会。虽然只有两周的时间,好像还并没有收入,但这个实习的经历却很宝贵。而接下来的工作也是通过联系校友找到。当时我联系的那些校友,完全都属于“cold call” (就是从学校的校友通讯录上找到对方的邮箱,然后给对方发邮件)。

        对于在校生来说,主动给校友发邮件联系,完全可以多多益善。但在写邮件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课。不能指望通过简单的邮件,单凭校友身份就能找到工作。要先想一想自己有些什么能力和特点,对什么感兴趣,希望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对方公司是做什么的,可能会有些什么是让你特别想学的,或者特别想要了解的?很多时候,和不认识的校友联系,不能一上来就是找工作,而可以从向别人请教一个问题,了解一个行业或者是了解相关的工作内容入手,把对方当成是自己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邮件和对方约电话交流,能见面则更好。现在有了互联网,在获取信息方面就更方便了。但不花功夫是不行的。还有就是不要怕没有回音,或者被人拒绝。想想发出去的邮件就算一半没回复,不还是多了一半的机会吗?再说,对于来自校友的请求,大多数人还是很友好的。加上自己的用心,别人一定能够体会,也会愿意给予帮助的。除了多花点时间,你不会有任何损失。何乐而不为呢?

        也可以通过学校的教授们帮忙引荐相关校友,或者推荐给相关行业和领域的熟人。这就需要在读书之余和教授有更多的互动。做老师的桃李满天下,如果通过他们帮忙发邮件介绍,或者自己在发邮件时提到“某某教授”建议我和您联系,得到回应的机会肯定会更大。

        父母和身边的亲朋好友也都是重要的资源。我的主张是,年轻人不能依赖父母,但也大可不必一定要全靠自己。如果有相关的资源,当然要积极争取。并不是说要靠关系安排工作,但如果能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也一定不要错过。在我看来,还是应该由孩子自己主动提出来,希望父母和亲朋好友给予哪方面的帮助,而不是完全等父母的安排。我以前在公司招应届生时,也会看他们的实习经历,并了解候选人是怎么得到这些实习机会的。到底是父母包办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一般是能够看得出来。而那些完全靠父母的孩子,在我的评估里就会打个不小的折扣。

        如果你不是最幸运的那个,那找工作大抵就会要经历一个不断被拒绝的过程。但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白白地被拒绝了。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2000年进沃顿商学院读MBA后就和先生决定了毕业后要一起回国发展,考虑到自己之前是做科研的背景,先进入咨询公司学习炼历一下,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职业切入点。在商学院的第一年,我就申请了好些咨询公司的暑期实习机会。我们那时把面试被拒叫做“Ding”。到了01年底02年初申请毕业后的全职工作时,正值由互联网泡沫引发的金融危机,就业形势特别严峻。当时参加麦肯锡(中国)在沃顿的招聘面试,绝对是属于“过五关斩六将”,记得好像是在费城的四季酒店的一个行政套间里,从一客厅的学生开始,经过笔试,一对一的面试,分组的群试,再来两轮一对一的案例面试。每一轮结束后,就有一些同学被叫进里面一个屋子,出来之后就拿上衣物离开了。这样一轮一轮下来,人越来越少。留下来的每个人估计都是表面镇定自若,内心紧张到要崩溃。而我在有幸被留到最后时,心中最为感激的,还是我在申请暑期实习时被一个又一个的咨询公司“ding”掉了。

        在申请暑期实习的每次面试被拒后,我都会和负责面试或者招聘的人员联系,请求对方给予面试反馈。对我帮助最大,也让我一直记忆犹新的,是我在被AT Kearney “ding”了之后,与和我面试的咨询顾问(也是沃顿的一位校友)的一番对话。记得她当时特别认真地给了我反馈。她说:“你其实面试时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但是你要知道,我们这些面试官从早到晚要面很多人,几天下来,见了这么多优秀的学生,我们的任务不是找到招你的理由,而是你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让我们无法拒绝。咨询公司都是做案例面试的,而在分析案例时,除了看你的逻辑分析,我们还会看你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案例分析没有对错,但你是否特别享受分析问题这个过程,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 她的一席话,对当时的我来说真的是醍醐灌顶,让我之后的面试表现有了一大飞跃。

        所以说,找工作,不要怕麻烦,不要怕失败,脸皮厚一点,准备充分一点,也不必过于关注结果。人生就是一场经历,让自己尽可能地享受这个过程,把找工作也作为成长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要相信,工作一定会有的,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不能选择时机,但总可以选择做的更好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