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心理学和人类发展系荣誉退休教授斯坦诺维奇告诉你,聪明人做蠢事,根源在于我们常将「聪明」和「理性」混为一谈,但它们其实是两回事。为什么?又该如何解决?开智校友夏子,在「认知与改变·阅读训练营」读了《超越智商》后,结合最新热剧《安家》写了读书笔记,带领你跟着斯坦诺维奇,超越智商,理性相随,成为真正的聪明人。一起来看~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今朝风日」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孙俪领衔的开年大剧《安家》自开播以来,立刻成了一部话题制造机,先后带动了一波又一波热搜,首当其冲的是户型奇葩、十年未曾卖出的「跑道房」被海清饰演的高知客户宫蓓蓓买去的故事。 宫蓓蓓和老公都是博士毕业,光鲜的身份却没有光鲜的生活,一家五口蜗居在六十多平米的房子,晚上批改论文她也只能坐在卫生间马桶盖上,二胎即将出生,他们急需改善居住条件。 孙俪扮演的房产中介大区经理房似锦对「跑道房」进行了设计与装修,将长长的过道变成了孩子的画廊,将过道另一边没有窗户的房间与开了天窗的阁楼相连,在这里宫蓓蓓可以仰望星空,拥有「诗和远方」。 此情此景,挑剔苛刻的宫蓓蓓终于下了决心:「好,我买」。 可是好像哪里有点不对劲? 这套跑道房是宫蓓蓓的真实需要吗?这个签单行为是宫蓓蓓的理性选择吗? 屏幕外的我们分明看出了端倪,这套南北不通透、房间没有明窗且过道公用的「跑道房」根本不实用,为什么高智商的她却没有意识到呢? 聪明人也会做蠢事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认知科学家怎么说吧? 加拿大应用认知科学前研究主席斯坦诺维奇在《超越智商》中认为,聪明人也会做蠢事,其根源便在于「聪明」和「理性」其实是两件事,聪明只是在智力测验上的表现,而理性决策的能力却是无法测量的。 生活中,许多智力水平很高的聪明人却在理性思考方面存在很大缺失,比如经济学家炒股赔得底朝天,大学教授也陷入了庞氏骗局。 「我们只有一颗大脑,却有两种心智——快思考和慢思考」,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他那本著名的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中这么说。 卡尼曼是 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是第一位获得这个奖项的心理学家,他在写这本书时受到斯坦诺维奇思想的启迪。
快思考像猛张飞,依赖直觉判断,调用的认知资源少,反应迅速,但很容易上当,以为所见即所得,得出错误结论。 慢思考像诸葛亮,擅长逻辑分析,调用的认知资源多,三思而后行,不容易上当,得出结论严谨可靠。 大脑爱偷懒,默认的决定方式是快思考。 人类在思考问题时,大脑使用认知资源时极为吝啬,总是寻找显而易见的表面信息,而不愿意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推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认知吝啬鬼」,其中可得性启发就是认知吝啬鬼惯用的伎俩之一。 卡尼曼把可得性启发定义为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记忆中可以轻松顺畅想起的事,我们就认为这种事发生的概率更大。
人脑天生对信息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异常敏感。 说回《安家》,儿童画廊、阁楼星空、诗和远方……这些鲜活的信息满足了宫蓓蓓亲子和感性的心理需求,引发了她大脑的快思考。 因此,即使如她这般聪明之人也无可避免地陷入可得性启发的思维误区,就像中了咒语,鬼使神差地作出了非理性的选择。 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可得性启发导致的决策偏差无处不在。 1、近期事件。 最近发生的事会比之前发生的事更容易想起,发生的概率也会被高估。 小郑下班路上看到一起汽车追尾事故,就想最近交通事故怎么这么多。 小李这两周看了好几本间谍小说,因此她看什么都觉得有阴谋。 2、亲身经历。 一个人如果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往往会高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一个汶川地震的亲历者,会高估地震的发生概率,会比其他人更愿意购买地震保险。 结了婚的年轻人经常会为干家务的事情发生争吵,总认为自己要比对方干得多,因为小俩口对自己做过的事情总是记得很清楚,所以自我评价会更高。 3、媒体报道。 媒体喜欢追求新闻的爆点,这些在人们的记忆中更容易被提取。 飞机失事被连篇累牍报道后,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认为坐飞机很不安全。事实上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所有交通工具中,飞机的死亡率是最低的。 4、生动效应。 毫无疑问,一张图片或照片的鲜活生动性要远远高于统计数字。 大家都应该见过这张希望工程的宣传图片吧?一堆失学儿童的统计数据远不如一张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更能打动我们的心。
5、知识局限。 认知和视野的限制使人们仅仅基于自己知道的信息作出判断。 新冠疫情期间如果感冒,普通人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处置常常不靠谱,而医生则可以根据医学专业知识更准确地判断并提供较好的医疗方案。 6、想象力。 想象力是概率评估中的重要角色,容易想象得到的事件,看起来发生的机会更大。 在评估森林探险中意外事件发生的几率时,如能想象出许多惨烈的意外事件,这次探险就会被认为很危险,尽管实际上不一定会是这样。相反,如果没能想到某些可能的危险,那风险会被低估。 理性是可以习得的在现实生活中,仅仅高智商不足以保证我们做出好的决策。当你的智商提高一倍,但如果不具备理性思维,你只会加倍愚蠢,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也更大。 为希特勒辩护的海德格尔,是举世闻名的哲学家;二战之后纽伦堡大审判的纳粹战犯中,纳粹德国的经济部长亚尔马·沙赫特智商高达 143 分。 改善理性不但对个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还对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何避免聪明人也做蠢事,斯坦诺维奇和卡尼曼给出的解决方案都是:拥有高智商还不够,还要拥有高理性。
尽管「理性障碍」广泛地存在于我们之中。但值得庆幸的是,理性并非不可改变,理性可以习得,甚至比智力更容易习得。 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可得性启发造成的决策偏差呢? 1、保持怀疑。 不为已知或容易想到的信息左右,多维思考,交叉验证,综合判断,合理决策。 2、保持警惕。 对那些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故事都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不要被我们的情绪所主宰。 3、保持客观。 不要简单相信直觉,而以能真实地反映出客观情况的统计数据作为判断依据。 可得性启发是把双刃剑可得性启发是把双刃剑。 认知吝啬鬼可以为我们节省很多认知资源必备其他的任务使用。与此同时,当一个情境需要精准反应时,启发式加工未免太过概括笼统。 人类大脑的即时运算和存储能力很有限。 我们在生活中做过的数不清的决策中,有 99% 属于没有太大价值的「洗烫衣服类决策」,这些决策使用可得性启发式加工是非常有效的,对于大脑来说既经济又实惠,造成的偏差也是无伤大雅和可以修正的。 比如,如果你走在一个台风天的路上,突然发现前方有个广告板摇摇欲坠,你想起前两天这里刚刚发生过玻璃幕墙掉落砸伤路人的事,马上就绕道而走。 即使被砸到的概率并不高,跟如果砸到非死即伤的严重后果相比,这个预测偏差是可接受的。 剩下 1% 的事情,诸如结婚、生子、升学、买房等,才是掌控我们生活的关键事件。当我们几十年后回看人生时,也许正是这几个简单的问题,决定我们人生的全部。 如果这些事情也用「快速但劣质」的加工决策,很可能会将我们的生活引入歧途,就像《安家》中宫蓓蓓,多年后想卖房却无人接盘,回首往事空余悔。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人为设计的陷阱故意诱使认知吝啬鬼中圈套。为此,我们要认识到自己大脑的可得性偏差,理性地进行慢思考,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最大化地规避决策陷阱。 超越智商,理性相随,成为真正的聪明人。■ 读好书,读难书,让自己成为理性的聪明人。你可以加入开智「认知与改变·阅读训练营」,夏季班「积极情绪阅读训练营」现已开班,用三个月时间,师法积极心理学大师,科学提升你的幸福感。 激发心流,提升幸福感,保持乐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