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让父母的期望,变成孩子不幸福的根源!

 陈小姐的小房 2020-04-20

  

去楼下小超市买零食的时候,听到店主和几个长辈的闲聊。店主阿姨今年四十来岁,女儿和我念的同一所高中,是关系很好的学姐。

学姐大我两岁,在北方一所211院校读书,今年刚好大四了。找了很多实习都不大适合,家里人也跟着干着急。

“你说这孩子,从小到大成绩都好,怎么现在快毕业了连个好工作都找不到呢。”店主阿姨一副无奈的神情,跟旁边的几位大婶抱怨道。

“还有她自己谈的那个男朋友,家还是东北的,离的太远太远了,家庭也不怎么样。”又是一阵皱着眉头的叹息。

要是偶尔这么念叨也还好,但是她几乎是逢人就说。

虽然跟学姐不是同级,但她的压力我是知道的。去北方读书之后,我们仍然保持着联系,偶尔她来南京,也会一起约个饭、聊聊天。

学姐从小成绩就挺好的,说不上回回第一,但逢上大考从来没让人失望过。

于是,父母就认为她上大学后也理所应当稳居前列,甚至自然而然地以为学姐一毕业就能收获一份特别好的工作。以及,一个各方面都很完美的男友。

父母对她的期待太高了,以至于无法接纳她的一点失败和不足。

所以当她稍微有一点不够好的时候,就仿佛刹那间失去了所有被爱的理由。

父母开始把从前贴在她身上的标签一一撕下来,多年来紧贴的标签,撕扯起来有剧痛。

事实上是,这些年在外面学姐一个人应付了所有,也尽力去拼了。

然而你知道的,“适者生存、择优录用”的社会规则下,能始终跻身前列的,只有极少一部分人。

我以为学姐是个个例,直到问起身边的朋友,才知道很多人都为这类事情感到厌烦。

作为父母首先希望的是孩子健康平安,也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寄予过高期望的话,一方面给子女压力过大,一方面也容易失望。

  

也是上了大二之后吧,我跟父母之间的沟通越发直接,也越发坦荡了。

我跟我爸说,你每个月少给我一点零花钱就好,其余的我可以自己解决了。我跟他们讲,我要去哪里旅行了,你们不用担心,到那我发个定位给你们。

我还跟他们讲,我以后很可能是个平庸的人,刚毕业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没能力像同龄人一样月入*万,日子过得凑合,嫁给一个不那么完美的人。

这些啊,都是有可能会发生的。所以你们千万不要对我抱有太高期待。

不是不自信,只是自知世事难捱,很怕被冠以过高期待。也并非还未冲锋就偃旗息鼓,只是不喜欢背负着太多期待前行。

比起在耳边念叨着那些希冀和盼望,我更希望有足够的、大口呼吸的空间。

就像那位学姐一样,从小有着不错的成绩,勉强说得过去的相貌,半瓶子水晃荡的能力,但随着成长的推动,我见到了更大的世界、认识了更多更优秀的人。

与这个世界厮杀的过程中啊,我真的不敢保证自己能赢呢。

所以,我都快20岁了,我的人生就交给我自己去闯吧。忠言逆耳,如数吸纳,但我也有了独立判断的能力。

20岁左右的年纪,一方面我们会和父母产生观念上的冲突,一方面又各自倔强,很难迈出主动沟通的那一步。

于是网上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文章,过度渲染、夸大“原生家庭”的破坏力,迎合人们内心里反抗、狭隘的一面。

列举父母的种种不合格之处,甚至引导我们把大世界里的不公与恶意转移到父母身上。

他们不鼓励我们和父母主动沟通,反而仗着强大的话语权,四处传播《天下最恐怖的事情就是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这种毒鸡汤。

这毒鸡汤的逻辑漏洞在于:父母子女一场,哪里要冷冰冰的考题呢?明明是坐下来好好沟通就能解决的问题啊。

我以前也怪过我的父母,怪他们喜欢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怪他们对我期待过高、怪他们过多干涉我的恋爱生活。如果就一口气憋着,那就只能各自郁闷了。

但是当我主动和他们说起的时候,我表达出我的诉求,说出他们某些做法是不对的,我发现他们真的就做出改变了。

我们的话,其实父母是听得进去的。

当我们和父母之间因为某些问题产生摩擦的时候,我们要记住,是:“我们和父母VS问题”,而不是“我们VS父母”。

《请回答1988》里面有一个镜头让我很是动容:作为家中的二女儿,德善常常会受到一些不太公正的对待。

有一次吵架后,爸爸出去找她,昏暗的路灯下,德善的爸爸跟她说了这样一段话: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所以啊,要多点沟通,才能互相体谅。

对了,学姐昨天跟我说,她跟自己的父母好好聊过了。今天我去买零食的时候,看到店主阿姨在认真地核算账目,都没有跟别人四处抱怨和唠嗑了呢。

所以要当父母的我们

别让父母的期望,变成孩子不幸福的根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