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晚期照顾: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乐康居 2020-04-20

 如果你不甘心就这么老了

DO IT RIGHT NOW


开篇寄语:

陪伴一个已经被诊断患致命疾病的老人时,我们可能会感到不自在,能说什么呢?应当怎样行事呢?当我们回避真正的交流时,我们的不自在可能通过过分热情或者躲避表现出来。也许我们想要表达我们感情里的任何东西,在老人的眼里,都只不过是陈词滥调。

今天小调儿就和大家探讨作为社工,应当如何面对老年的晚期照顾。

在开始讨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正确理解以下的价值观:生命晚期照顾 (End-of-life care) 针对所有年龄段人群,包括面对绝症的老人。老人生命晚期照顾非常特别,这整个过程体现了一系列决定性的价值观,包括如何看待老化、疾病、生活品质、生命意义,以及死亡和面对死亡的态度。

在过去的20年里,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理解和接受安宁服务。让每个临终病人在有限的时光里安详地、舒适地、有尊严而无憾地走过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临终关怀包括安宁服务以及其他针对患者及家人的心理和精神治疗服务。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患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安宁服务能够更好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更好的控制疼痛。从概念上来说,临终关怀和安宁服务都属于老年护理系统。当患者的生命不到半年时,将会为患者及家人安排一周七天、每天24小时的安宁照顾,护理将会包括直到老人去世及去世后的心理精神的治疗服务。在临终关怀服务中,安宁服务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年社工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为患有绝症的老人及家人提供全方位的临终关怀。患者及家人可以选择继续与疾病作战,也可以选择安宁服务,针对症状控制疼痛,保证生活品质。

在美国的医疗系统内,当患者被判定寿命只剩下半年时,他们需要选择临终关怀,保证他们即使在家中,也可以享受一周七天、每天24小时的照顾。而临终关怀的费用,则有政府和私人保险公司承担。临终关怀服务是帮助家人愿意放手,让临终的老人比较舒适和有尊严地走 (Davies & Higginson,  2004),安宁医疗照顾重要的部分,则是控制疼痛和疾病带来的不适。

社会工作者及其团队对老人生命晚期照顾应有的信念

  • 每个人,即使是临终病人,都享有人权和尊严

  • 每个人都享有以何方式去渡过生命晚期的选择

  • 每个人都应免于死亡的恐惧与痛苦

  • 每个人都享有死而无悔的生命晚期的选择

  • 每个人和家人都应享有生死两无憾的适当照顾

  • 社会需要死亡教育 (Thanatology),学习善终、善别的意义

社会工作者是死亡教育 (Thanatology) 的导师

在处理与老人及其家人相关的死亡和临终过程时,社会工作者应作为心理咨询者和导师而出现。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才能学会相关的生存技能,学习生命经验。最重要的是,患有绝症的老人及家人应当知晓如何平安喜乐的度过人生最后一程 (杨培珊 梅陈玉婵, 2011; McInnis-Dittrich, 2012)。

面对生和死,哲学家认为是一个哲学问题,存在与不存在的问题;宗教和心理学家认为人无论什么年纪,都要从自我的生命中找到它的完整价值,才能过有意义的生活,才会无惧地面对和接受死亡,为死亡做好准备。

老人面对老化过程所带来的身体、心理、社交挑战、朋友和家人离世,当然就会不其然地联想到自己的死亡。帮助老人回顾人生就是以协助老人说出自己未了的心愿,和令他们为自己的人生感到平安和快乐为着眼点。其实,死亡一事对老人而言并不可怕,他们有的甚至早已在心里想过这个问题了。可惜,有时社工本身也对死亡教育存着无知,惧怕跟老人和家人谈死亡的话题,因此,社工有需要去学习死亡教育、善生、善终、善别的意义,也探索自己对死亡的看法和感受,这样才可以成为一个专业、有效、有温暖的老人服务社工。

我的导师梅老师曾在一基督教退休社区机构工作。她在上课时给我们介绍说,每个老人家都将这计划程序放在机构的办事处,老人可随时更改内容和负责程序的人,大家都很公开地讨论内容,理由是不要让家人费心。如果我们希望计划自己的生日派对和婚礼,那就应该计划自己最后一个人生毕业礼。

一方面,老人比较易接受死亡这事实,是因为老人觉得自己已差不多走完人生路。经历自己人生中恋爱、结婚、组织家庭、事业、退休不同的阶段,对他们而言,死亡不是遗憾,而是生命中意料中事。

另一方面,老人与死亡的接触越多,他们对死亡就越感熟悉,就越能接受死亡是自然的事。不过在此必须强调一点,就是接受死亡可能只是理性上,感情上,死亡仍然是一个极伤痛的过程。有些老人甚至欢迎死亡多于害怕死亡。

患有慢性疾病

失去了配偶或好友的老人

也许会觉得生活并不好过

分分秒秒为残弱的身体而战

在寂寞中挣扎

而这些都会削弱老人的生存动力,老人可能从没想过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他们也会抱有死神早来比迟来好的心态。没有情绪和疾病困扰的老人们,则会对自己的生命感到满足,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但已有了对死亡随时来临的心理准备。

社会工作者是护理管理者

和家庭咨询师

对于患有绝症和需要有生命晚期照顾的老人,社工要透过评估去了解老人身体、心灵和社交的需要,为老人及他们的家人提供所需的资源和服务。这些资源包括治疗选择、预设医疗指示、安宁和临终关怀服务及其他支援服务。社工扮演着协助医护服务提供者的重要角色,让老人及家人取得有关资料。很可能家庭成员的情绪早已被死亡这个消息压倒了,所以对于展开资源搜集,大概茫无头绪。社工可组织和报告病人和家人所需的资源,并将面对死亡这巨大的挑战逐步整理至家人可以消化和处理为目的。

例如,家人考虑采用安宁和临终关怀服务,社工就可以提供当地安宁和临终关怀服务的资料,并告知他们选择合适计划的步骤又例如,若老人或家人希望取得更多有关所患疾病的资料,社工也可替他们到医院或互联网上索取内容简洁的单张或小册子。社工应为他们取得有关资源,但决不可取代医疗机构,提供医学知识。社工作为个案的管理人,就需尽快为他们提供支援;任何及时的资源,都可改善老人及家人的生活质素。

除了提供资源和支援外,社工最重要的工作是为患者和家人提供支援性的辅导。种辅导可能是针对个人或家庭,教导他们如何管理自己的压力,理解自身对死亡和临终的情绪反应。当一切医疗手段都尝试之后,临终老人和家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

情绪上,老人及家人均须给予机会,开放地表达他们自己对于濒死亲人和他即将离世的感受。这些感受可以是惊恐的、强烈的。例如有家人对将要死去的亲人表现得极为恼怒,指责病人不及早诊治;又或者是不断以大量吸烟或喝酒等方法摧残自己。这种是一种愤怒式的面对方法。

另一方面,临终老人也可能对照顾他的家人显得无理取闹。临终老人及其家人不同的情绪回馈,恰恰反映了他们对死亡和临终过程的压力管理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讨论如何走过生命最后一程,分享情绪体验、生命感想、悔恨、未解决的家庭难题往往是谈论这个问题是难以启齿的一回事。这时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技能加以疏通和指导。社工须鼓励老人和家人双方表达感受,并营造开放和真诚地流露恐惧和其他情绪的气氛,以令双方的情感得以相连。

若家庭成员不准备好去谈死亡这个问题,有时也许会令临终老人感到自己遭受冷落。在这种情况下,社工需要安排家庭会议或家庭聚餐,来创造相互分享的和谐氛围。社工需要把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参与协调工作,利用老人或是家人的生日、结婚纪念日、或是其他的特殊日子将家人团聚起来,组织一个家庭晚餐,这样家人就有机会聚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想。在这种状况下,社工应当适当引导,安排几个小组项目,运用融洽的氛围来鼓励死亡话题的分享和讨论,帮助家庭成员和老人沟通平时难以启齿的话题。

社工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询问老人:你有什么梦想,想与家人一同做什么等。 对于在生命末期的老人而言,也可赋权使他们让亲人理解自己的心愿。举例说,老人很渴望和家人坐船,在自己的城市海岸在晚上环绕一周,那么,社工也许就须让老人向家人提出有关要求,让家人为老人完成心愿。

小调儿的一点寄语:

在所有的人生经历中,没有一件事情在重要性上比死亡更具有压倒性的含义。然而,我们总是把死亡看作是生命的边缘地带。其实,获得死亡新思路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缺乏死亡的思考,就会让我们疏远人类生活。

我们在陪伴一个重病或濒死的人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生命是多么宝贵,而又多么无常。陪伴,就像是马里·希尔维拉写到“一轮硕大而明亮的明月”,怎样“透过医院的窗户展开”,变成同时承认生命和死亡的一个“神奇”的时刻。这一刻,使我们为自己缔造优雅和美好的时刻,并为之惊喜。

公众号还在成长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