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商鞅坚持“利出一孔”的思想,看其对秦国带来的迅速富强效果

 金之桥 2020-04-20
前言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著名的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它们都为一个国家或一个王朝的创新和鼎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现代政治会议中也是反复提到历史上的变法,尤其是开先河、创古今的商鞅变法。众所周知,中国历史的变法改革绝非就三次,可最值得提的就这三次,尤其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地位崇高的缘由不是在其首次变法,在他之前的战国时代其他诸侯国也有大兴变法图谋强大过,距商鞅变法时间最近的魏惠王时期,魏国的强大是最佳铁证。但相比较其他变法,商鞅变法更加彻底且更加成功。
图片
商鞅身处诸侯军事征伐的大争之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其变法具有非凡的意义,使得秦国迅速走向富庶强大,遗留下的有用经验,对现代国家建设亦有值得借鉴的方法和思路。商鞅变法是基本逻辑:凭借国力深入农战,快速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实施,都是围绕“借力”机制运转展开的,其中“利出一孔”的思想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是商鞅自始至终坚持着的。秦国所进行的众多变法措施,或多或少都离不开“利出一孔”的思想,双方有着或大或小的关联。
何谓“利出一孔”?
最早提出“利出一孔”的不是商鞅,其实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管子 · 国蓄第七十三》:“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战国时期商鞅提出的利出一孔是基于此的。简单来说,利出一孔是“给予利禄赏赐只有一条途径”。《管子》一书中,对“孔”没有特指什么。而《商君书》恰恰相反,“孔”是指从事耕战,意味着除“耕战”外,其余尽在禁除之列,不允许民间百姓参与获利。
图片
关于“利出一孔”,可以通过两个层面去理解明白。第一个层面:利出一孔是一项特别的技术手段,一种超凡且不通人性的聚力机制,目的是将零散杂乱的力量集中起来为同一个目标服务。春秋战国,社会生产力低下,各诸侯国之间又竞争激烈,因此将资源利用率提高到最大化是非常重要的,把资源完完全全集中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各国纷争,无法长时间保证百姓的稳定生活,所以当时百姓生存是很不容易的事,可百姓稳定生活的基本前提在国家稳定。而国家稳定是需要安内攘外的,做这些事都需要足够的实力去支撑。科学技术落后的农耕时代,农业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所以要想国家强大,必须将绝大多数的力量聚集在农业上。“利出一孔”很好满足了时代的需要,完成国家强大需要集中务农的基础。
第二个层面:“利出一孔”是一个实打实的治国方略,有着三位一体的治国结构——“价值追求”、“国家要务”和“呈现载体”,民众、社会和国家的目标实现高度一致,相互促进。相比较而言,第一个层次是较第二个层次更浅的。“利出一孔”对秦国建立战时法治社会,促进秦国国力强盛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秦国整个社会变为耕战制,全民皆兵,全兵皆民,方积蓄到足够实力,横扫六国,实现近八百年未有的统一。
图片
商鞅变法思想的“利出一孔”
“利出一孔”具体是指:人们获得生存材料的途径只有一条,国家牢牢掌握这一路径。秦孝公和商鞅,一位是能君,一位是强臣,历经曲折地通过立法方式实现这一目的。商鞅将这个“利出一孔”的思想在秦国变法中进行了全面运用,并且深入到秦国的各个领域,上下一体,不分尊卑。战国初期的秦国是边陲小国,贫穷且落后,关东诸国视其同夷狄。若是照本宣科地按照其他大国那般去发展壮大,绝对是需要数百年的时间,无他,因为秦国先天条件不足:各种人才稀少、疆域狭小、耕种田地不多、人口稀少、物产匮乏、文明野蛮和技术落后等等。简而言之,秦国国力弱小。所以商鞅必须集中所有国民的力量去办成对秦国最有利的事。
《商君书》多次提及“利出一孔”,可将其视作全文的重要思想:“利出一空(孔)者,其国无敌;利出二空者,国半利;利出十空者,其国不守。利出一孔则国多物,出十孔则国少物,守一者治,守十者乱。”《商君书》关于“壹”字的解释论述,也有多方面的讲解:“是以圣人作壹,抟之也。国作壹一岁者,十岁强;作壹十岁者,百岁强;作壹百岁者,千岁强;千岁强者王。”无论是“利出一孔”,还是“壹”,其核心就是统一及集权,就是要国家统一政令、百姓统一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战这个国家根本中,最终利用具体的变法措施使秦国走向富强。
图片
具体的变法措施
“壹”和“法”是商鞅变法的核心概念所在,两者即是相互独立的,也是相辅相成的,为变法措施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根据。首先,“利出一孔”就是商鞅在变法过程中通过立法方式完成的,只留下一条获利途径,其他途径统统堵死。其次“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官不敢为邪”,根据百姓的实际产量进行收税,税收标准一致,国家政策统一,自然能让百姓感到公平,让他们对政策有更为直观的认知。再其次“休居不听,则气不淫;行作不顾,则意必壹。意壹而气不淫,则草必垦矣”,民众在不劳作时不听靡靡之音,其精神意志不会涣散;劳作时不穿古怪的衣服,其心思就全会放在农耕中;这样一来可以让荒地得到很好的开垦,并且具备有热情去劳作。
再其次“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是故不作壹,不官无爵。国去言则民朴,民朴则不淫。民见上利之从壹空出也,则作壹。作壹,则民不偷营”,善于治国的君主都是通过专心农耕与战争来得到官爵来教化民众的,不耕作和不战斗的民众是不可能有管制和爵位,如此刺激下国家实力自然而然地增强。再其次“国大民众,不淫于言,则民朴壹。民朴壹,则官爵不可巧而取也”,国家大且人口多,不能让流言蜚语泛滥,这样百姓就会专心农战,即严格控制言论。最后,“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故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穷诈。两者偏用,则境内之民壹;民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国家法令克制百姓除耕战以外的才能,民众相互举报从而杜绝,还有禁止随意离开家乡外出他地,这样百姓就更会一心一意的耕种了。
图片
上面只是商鞅变法《商君书》中节选的,这里就不一一全部罗列了。“利出一孔”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可在商鞅变法中进行了千变万化,变成了一样样具体的措施,应用在国家和民众中。那么,费这么大劲做的事,对秦国有什么效果呢?
相应的实际效果
变法在商鞅“利出一孔”思想指导下,建立了一元化社会,使社会结构简单化、单一化、垂直化、社会生活单调化,由一个绝对中心控制。大家都明白,国家是有万千个家庭和无数个人组成的,即便是中央政府下面还有地方政府等其他机构,表面上国家是由最高领导人控制的,实际上是受下面万千官僚和无数百姓思想影响控制的。商鞅的做法,使得秦国变为一个只会发出一种声音的“人”“利益团体”。秦国因此发生质变,从落后国家成为强大国家(不谈先进是因为它的确没比山东六国先进)。
图片
商鞅变法是一个系统的变革,众多措施相搭配使用,让秦国这个后起国家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全国上下围绕着“农战”这个标准进行变法和运转,秦国所有君主、大臣、百姓和努力,都在为国家基业做贡献。从此之后,秦国发生整体性的变法,新制度因此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快速形成,在此基础上,社会调配率提高,社会的劳动积极性和战争积极性被激发起来,迅速形成行动的合力,产生巨大的效果,强力秦国至此诞生。之后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国民被制度凝聚起来为国家目标奋斗,并且奠定了统一天下的根基。
制度变革,带来了经济制度更新、军事制度更新、政治制度更新和社会制度匹配。经济方面,将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井田制废除,建立起以国家授田为主、土地个人私有为辅的土地私有制,新的封建地主经济制度诞生。政治方面,设计出一套强大且效率的行政官僚体制,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军事方面,确立了军功授爵制,出现新兴统治阶层,为变法提供强有力的保护。社会方面,强化了国家动员能力和社会整体生产力。社会秩序更是好的没话说,“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图片
结语
商鞅变法是从秦孝公六年开始,秦孝公二十四年结束;开始是商鞅入秦劝服秦孝公变法,结束是秦孝公离世,前后持续一十八年,期间有两次高潮时期。商鞅坚持“利出一孔”的思想,为秦国带来的迅速富强效果,不仅富强而且迅速,这一红利直至秦朝还被秦朝君臣享受着。后世王朝也多有借鉴,进行新一轮的社会变革。
参考资料:《商君书》《商鞅变法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