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靖难之役的磨难,朱棣终于于建文四年(1402年)在南京奉天殿修成正果,登上了期望已久的龙椅,完成了生平第一个大愿。由于朱棣藩王时期,长年镇守于北平,是以他对自己这个“龙兴之地”非常的有感情。同年12月18日,朱棣下诏赋予了北平“北京”的称号,同时宣布将首都迁往自己的“龙兴之地”。第二年的二月,又将北平给名应天府,“北京”的称呼又一次被更改了,这一次的定位是“行在”。 朱棣元年(1403年),朱棣命人将直隶、江苏的百姓适当的迁入北京,增加北京的生气。并且还要长江沿岸各省督造大型船只200艏,用以向北京地区运送粮食。解决了人口粮食问题之后,就要解决管理问题了,随后朱棣又在北京设立了管理机构,“行在六部”,完整的一套行政班子在北京落地生根,负责北京事宜。永乐五年,物资的筹备工作准备就绪,北京城的修建工作正式拉开了帷幕。 永乐十八年九月,朱棣下诏,次年正月开始,北京正式称为“京师”。而南京的所有行政机构前面都要加上“南京”二字,以作区处,同年11月,声势浩大的迁都队伍挥别南京。第二年正月,朱棣在北京的大殿里接受了百官的朝贺,这也就意味着北京的“京师”之名是名实相副了,南京则正式成为陪都。 永乐22年,名成祖朱棣去世,他的尸骨未寒,因谏言还都南京而获罪的原户部尚书夏原吉就被新皇帝赦免了大罪。刚刚获得自由的夏原吉就将还都南京这件旧事重提,以此来缓解漕运所带来的经济压力,缓解朝廷诸多矛盾。数日后,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仁宗皇帝继位之初就紧急叫停了成祖时期耗资巨大的郑和下西洋的项目,并停了诸多建设材料的采买工作。整个太子生涯都是在南京度过的仁宗皇帝,是倾向于还都南京的,而在众大臣的一次次谏言中,他还都的意愿日坚,那里毕竟是他的“龙兴之地”。 然而,世事无常,正当仁宗皇帝准备大展抱负之际,一场疾病却是要了他的命。即使是在弥留之际,仁宗皇帝也没有忘记还都之事,他下诏要求新君和大臣们完成他的这一未遂心愿。但是继位之君却对还都南京之事心存顾忌,因为仁宗在位时期,南京的地震就比以前频繁了许多,这样的变故不仅是新君朱瞻基有所顾忌,就是以前支持还都的大臣们也产生了强烈的恐惧。这些变故还是在朱瞻基在南京做太子的时候发生的,给他的心里留下了不可逆转的阴影,如果再去南京,无疑是和死神比邻而居。 宣德三年(1428年),北京的六部职责又被重新恢复起来,加上皇帝常年都在北京,所以北京又回到了有实无名的首都时代。此时的朱瞻基既不想还都南京,又想留下孝顺的美名,所以他就长期保留了北京“行在”的地位。他的考虑也是有道理的,这都已经迁都北京好几年了,再迁回去就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蒙古早就虎视眈眈了,再由于迁都引发外敌,那就得不偿失了。有了这样“充分”的理由,朱瞻基直到驾崩也没有回南京的打算。 至此,4代皇帝历时74年的两京“首都”之争就此落幕。明朝真正开始了北京的发展之旅,北京也见证了明朝的兴衰历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