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与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距离超过500公里,但自古为渔米之地的湖北是重要的财赋税收来源,也是天京上游的一道重要屏障,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占有武昌,既能有效地扼守长江要道,又能保证了粮源和财源 。太平军曾三次占有武昌,但由于战略思维的盲目性,一次又一次得手来之不易,却每次都没能稳固地占有多久就又被清军夺取。 1853年1月12日,久攻武昌不克的太平军掘进坑道到城墙底下埋设炸药,炸踏城墙后从城墙中打进了武昌,这是太平天国第一次攻克武昌。太平军在武昌在短短20来天时间内,扩充了大批兵力,然后于在2月9日离开武昌向下游进军。这次占领武昌时,由于太平军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尚未明确,并没有认识武昌的重要性,因而在离开武昌时直接放弃,并未派兵驻守。 太平军在离开武昌后一路势如破竹,在1853年3月19日就攻克了江宁,定都于此,改名"天京"。由于天京的地理位置易攻难守,清军很快就建立起了江北、江南两座大营围困天京城。可以说天京自太平天国建都以后自始至终就处于清军的围困之中。太平天国试图围魏救赵的形式,打破清军的合围。先后派出林凤祥、李开芳等人率军北伐,派胡以晃、赖汉英等人率部向长江中上游进行西征。在和湘军进行了长时间的激烈战斗后,1854年6月26日,陈玉成率领的敢死队首先爬上城墙,再一次攻入武昌城。这一次太平天国已经明确认识到到武汉三镇的重要性。但是天京外围的形势紧张,太平军主力再次东归回援,只留下石凤魁、陈玉成等少量部队驻守。1854年10月14日,多路湘军对汉阳和武昌城同时发起攻击,寡不敌众的太平军只能撤出武汉三镇,武昌再次陷落。 1855年4月3日,太平军兵分两路,在南路韦俊和北路秦日纲、罗大纲率领的两路大军再次杀向武昌,并较为顺利地攻占了武昌。这一次太平天国方面对武昌的防守格外重视,修建了防御工事。清廷在武昌再次失守后,也调集重兵试图反击夺回武昌。双方从1855年11月开始,围绕着武汉三镇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太平军方面也高度重视对武昌的增援,由翼王石达开亲率数万援军抵达武昌外围和和包围武昌的清军激战多时,城内太平军也不时开城反击。就在双方激战正酣之时,天京事变发生,天王召翼王急速返京离开武昌回师天京,韦俊带兵镇守武昌。清军对武昌实施扼堵粮道,长期包围的战略。由于武昌守将韦俊是韦昌辉的弟弟而被洪秀全猜疑,拒不救援,坐视清军攻打武昌,韦俊在武昌城内粮食将尽,外援无望的情况下于1856年12月底率军撤出武昌。武昌由此被清军占领,此后太平军再也未能攻克。 1861年在安庆保卫战中为解安庆之围,太平军二次西征,又试图以攻打武昌的方式来围魏救赵。3月,英王陈玉成所部逼近汉口,在面对英国人的干涉和安庆危在旦夕的情况下无功而返。1862年底,天京保卫战中为解天京之围,太平军又一次幻想以“进北攻南”的计划,再攻武昌来逼围困天京的湘军撤围。这一次情况更糟糕,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军尚未进入湖北境内,就因雨花台的失守而被洪秀全急诏返回天京。 每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太平天国就想到要以进攻武昌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武昌对太平天国的重要性。但如此重要的武昌先后三次掌握在太平军手中,尤其是后两次,在太平天国已经意识到武昌重要性的情况下都没能经营好,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拱手相让于清军,这样的战略思维焉能保持不败?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处理! 对此文涉及话题感兴趣的,请关注公众号(你我在关注)ID:niwozaiguanzhu 微博号:你我在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