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珪如璋 文化在著作里传承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4-20

讲述人:炎陵籍退休干部 唐家钧

唐家钧在细心修改文稿。 俞强年 摄

4月15日,天气闷热。清早,打开窗户,新鲜的空气灌入室内。跟往常一样,我回到书桌前,继续写作。

桌上堆着厚厚的书稿,还放着一封中国文艺出版社的来信。信中写到:“这部巨著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是研究炎帝、炎帝陵与炎帝文化最为详尽的典籍。”我把《炎帝和炎帝陵通史》书稿投给这家出版社。对方很感兴趣,提出了修改意见。我花了3年多时间,反复修改了十余次,废稿纸摞了近1.5米高。

这部《炎帝和炎帝陵通史》,分为18卷,有100余万字,配图逾千张。这是我编著的第十本书,也可能是最后一本书,因为我83岁了。

小时候,我住在炎帝陵旁的一个小山冲。我好奇,为什么这么多人祭拜炎帝。上学时,老师说炎帝爱民如子,老百姓也爱戴他。那时候起,炎帝就成了我心中最敬佩的人。

遗憾的是,1955年,一场大火将炎帝陵的陵殿烧毁。1986年,炎帝陵修复工程启动,我任指挥长。当时,我站在炎帝陵墓前承诺,要建一个有形的炎帝陵和一个无形的炎帝陵。炎帝陵修好后,我先后编辑出版了《炎帝和炎帝陵》《鹿原陂上炎帝陵》《炎帝陵史话》等4部专著。

此次编著的《炎帝和炎帝陵通史》内容更加丰富、翔实、系统。我把文稿寄给张少松将军审看。他回信说:“这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这让我更加觉得使命在肩。

“唐老,您只管把书写好,费用的问题我们想办法解决。”当天下午,湖南天之正法律咨询服务公司董事长尹丰文打来电话。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安排助手帮我编辑电子版文稿。著作出版需要一笔费用,他承诺帮我去众筹。

(株洲日报记者 俞强年 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