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清朝广为流传的刀尖药解放后神秘消失, 药效虽在, 但已没人吃得起

 平常世界风云起 2020-04-20

所谓刀尖药是金创药的一种,呈粉末状,可以治疗各种跌打损伤,在清朝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亦称制作“刀尖药”的药材为“龙骨”。皮肤有创口时,只需将刀尖药粉末涂于患处,不久便可愈合,刀尖药配以黄酒敷于患处效果更佳。刀尖药在当时摆满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不仅限于药房,摆地摊卖水果的小商贩都可能有几包存货。

如此神奇的刀尖药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呢?刀尖药后来为何突然消失?这背后藏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刀尖药”从何而来

据悉清朝光绪年间,安阳县有一位姓王的老者像往日一样在田间耕地,忽然感觉镐头触碰到了什么硬物,于是弯下腰身定睛一瞧,是一块骨头,他瞧着这骨头形状样貌新奇,就装进口袋拿回家去。这位王姓老者深知自己从小务农没什么文化,他想起隔壁邻居是一位读过书的先生,于是他把这块骨头拿给邻居辨赏。邻居看了以后告诉王老头这骨头是一种中药材,俗称“龙骨”,能治铁打损伤,拿着这东西去药房或许能换点钱。

王老头将信将疑的把他捡的骨头拿到药房,还真换了点银子,这下可把王老头高兴坏了,没想到种地还能捡到宝。得知消息的乡亲们甚是惊喜,也逐渐开始到地里挖掘“龙骨”,开启了致富之路。

据传说京城有一位叫李成的剃头匠,就是现如今理发店的“托尼老师”。他的剃头手艺略生疏,经常给客人的头刮破,惹人不悦。他听说老家有一种“龙骨”神药敷在伤口上就好,于是他回到老家取了很多,准备给客人用。没想到这神药好用的很,很快便传开,京城的剃头匠们人人都在口袋里放着几包,还为这神药起了个“刀尖药”的名字。随着刀尖药的广泛流传,李成不再做剃头匠,转行做起了贩卖刀尖药的生意。

制作“刀尖药”的“龙骨”居然是殷商文物

公元一八九九年,秋叶铺满京城街巷。十月的王府井泛着一丝凉意,一个年过五旬的男人正在宅院里踱步思量着什么,他正是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大人。王懿荣此时正赶上身患疟疾,因此脸上流露出一丝焦愁。

正当王懿荣为疟疾不知所措之时,一位友人登门拜访。得知情况后,这位友人便带王懿荣寻名医开了一单药方。王懿荣认真看着药方上每一味中药,瞥见“龙骨”二字时倍感新奇,他倒是也读过几本医书,对“龙骨”略有耳闻,却未亲眼见过“龙骨”到底长什么样,于是他心里怀着好奇,快速向药馆走去。

回到家后,他拿出“龙骨”翻看着,突然发现这“龙骨”上有很多看不懂的符号和文字。王懿荣可是对金石铭文颇有研究,这些奇怪的符号让他眼前一亮,顿时起了兴致。他立刻跑去药房,跟掌柜说他要以高价收购这些“龙骨”。

经王懿荣的一番研究得出,这些所谓的“龙骨”并不是普通的骨头,而是远古时期的动物化石和刻有文字的龟甲片。他立即上报朝廷,说明情况。王懿荣的这一结论轰动一时,引起社会各界议论纷纷。王懿荣究其根源,得知这些甲片来自河南安阳县的小商屯,而安阳正是殷墟遗址所在地。

甲骨文的发现使“刀剑药”就此消失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后,为使中华民族宝贵文物不被吞服、涂敷,他几乎垄断了这些甲片,使得甲片价格倍增。得知真相以后,没有人再会去把“龙骨”做成药治病了。一方面是因为甲片价格激增,成本太高没有人用得起,况且止血药物也不只有这一种。另一方面,甲骨文可是远古时期祖先发明的文字,具有深重的历史意义,怎会舍得吞下呢。

据史料记载,关于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这一过程还有另一种版本,说是一位名叫范维卿的古董商人将大量带有文字符号的甲片带给王懿荣鉴赏的。历史的车轮不断的转动前进着,何者为实,何者为虚恐怕只有当事人王懿荣知晓了吧。

这就是在清朝广为流传的“刀尖药”为何突然消失于人们视野的原因。当时的人们恐怕怎么也意想不到经常涂抹、服用的“龙骨”竟然是如此珍贵的文物。回想起来,幸好有王懿荣这种细心的铭文专家发现了“龙骨”的秘密,否则将会有更多片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甲片消失殆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