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没有哪一种语言能和中文相提并论。“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 咏菊诗虽不始于陶渊明,提起菊花,自然无法绕开东晋诗人陶渊明。 悠远的南山、绕转其间自由飞翔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田园画,东篱下那疏疏落落的几株菊花,让隐居的诗人体会到令人陶醉的悠然和恬淡。 这份悠然恬淡不仅感染了陶翁,也深深打动了怀揣隐逸之梦的后世文人,被他们反复吟咏化用。脍炙人口的诗篇《饮酒(其五)》,是陶翁在“咏菊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当然,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借助菊花倾诉衷肠的怎么只有陶翁一人呢?唐代元稹、南宋郑思肖也有佳作,对菊花也是情有独钟。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喜欢菊花,可能因为它象征着“花中隐士”,也可能很纯粹地欣赏它“此花开尽更无花”,或者为其宁死不屈的气节所折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