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真的是慢郎中吗?看这里

 新用户10205316 2020-04-21

中医之博大进深

中医在华夏大地上,历经沧海桑田,千年风霜,自从上古神农氏尝百草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后汉末年《伤寒杂病论》开辟辨证论治之先河。唐代大医孙思邈《千金药方》王焘《外台秘药》。金元四大名医百家争鸣,明清时期更是百花怒放,硕果累累。纵观历史长河,中医为中华儿女繁衍昌盛,功劳显赫,不知为何现代人对中医如此轻浮?

自从近代五四运动,西方文化在中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同时也受到了歧视,可以说是一落千丈,国人的文化思想开始逐渐西化,这种思想使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都在发生质的变化。

传统中医的核心是根治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这样一来,还有几个人能看懂中医的真正面目呢?

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人,有几个还知道阴阳五行、三纲五常、天地人三才之道等等传统概念。只因如此,现代人看不懂中医,不相信中医,误判中医也就是顺理成章,见怪不怪了?

现代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只相信眼睛能看到的,或者是耳朵能听到的。人们不知道西方文化和医学也在不同时期进行着颠覆。

人们总感觉西方什么都是最先进,不知道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包括人类医学认知率不足10%。大家有没有想过剩下的90%这个未知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所以真心的奉劝大家不要用肤浅和错误的眼光去看待成长与千年的中医。

中医药效果的快慢,取决于疾病的性质,黄帝内经有云。病有标本虚实,证有轻重缓急。所以治疗有快慢之异。

临床上按病程可以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若按病性分,可以分为急症,重症和疑难杂症。

我们先来说一下,急性病也就是我们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在中医上也可称之为外感病。

这类疾病的特点是得病急,来势猛,变化快,病程短,如果辨证施治准确,常常是一剂知,二剂已。效如桴鼓,覆杯而愈的效果。

笔者在刚刚研究伤寒论的时候,不慎偶感风寒。浑身恶寒,怕风,全身肌肉骨节酸痛,体温38度。鼻塞不通,头痛乏力,咽喉不痛,无咳嗽,胸闷。口不渴。

笔者在此之前通常会用西药的解热镇痛和抗感冒药之类的药物进行治疗,症状虽然迅速缓解,但是会经常反复发作,往往需要3至7天才能完全康复。

这个时候通过对伤寒论的研究深入。决定以身试法,经过仔细辨证,辨为太阳伤寒证,风寒侵袭为表。卫中阳气奋力与邪抗争,所以会出现恶寒发热。

风寒之邪,侵犯肌表气血不通则会浑身肌肉酸痛。风为阳邪,容易侵犯阳位。太阳经,从眼内角上行过头,故而头痛。两脉浮紧而数。浮为表证,紧为寒象。数脉为阳气拂郁之象。

综合分析应该是麻黄汤证。麻黄十克,桂枝十克,杏仁12克,炙甘草六克,一副。

先煎麻黄约五分钟,视起泡沫不见,再加入后三位,大火煎煮20至30分钟即可,分两次服用。

喝完第一次药,盖上被子,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全身开始微微出汗,但是绝不像服用西药后大汗淋漓的样子。

只有微微汗出才符合中医疗效好的标准。汗出约不到两个小时,而且浑身都有,出的比较透彻。顿时全身清爽。疾病若失。

晚上又将剩余的一半汤药服完,随后几日。也未见复发。

所以就没有再服用第二付汤药。真正的达到了一剂知二剂已的疗效。从此更加坚信了中医的效果。

临床上遇到重症患者,如果辨证准确,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妙手回春。重整是指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转成危症。重症的有效治疗显得尤其重要。

病例分析

2017年秋天,曾治一例,张先生,男,83岁。顽固性心衰,三年。加重半个月。心悸气喘,稍微活动则加重。伴有胸闷,咳嗽不能平卧。夜晚必须半坐卧位。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面部虚浮,面色淡黄而暗。舌淡紫稍胖苔白。脉弦数硬而搏指。

住院经过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基本保守治疗半月。效果不显。

现述症如下。

中医辩证。脾肾阳气虚弱,气化不利,水饮泛滥,胸阳被阻所致。茯苓人参四逆汤加减。炮附子先煎30克,干姜30克,炙甘草45克,茯苓60克,人参30克,桂枝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黄芪60克丹参30克。益母草60克,山萸肉30克,山药60克,三副。喝完三付后,心悸水肿明显减轻,去之大半。

夜间睡觉可以平卧,这样的速度太给力了。住院的西医主治大夫也非常惊讶。不得不佩服中医神奇的疗效,张老先生随后坚持治疗,至今身体状况良好,可以从事一般活动。而且这两年顽固性心衰,基本没有复发。

临证中还有大量真实的医案,足以证明中医疗效的可靠性和优越性。所以大家没有必要盲目的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速效”,中国有句古话,“欲速则不达”。

万事万物都有其潜在的规律性,回首顾盼20年来,国人对抗菌素和激素类药物盲目使用产生的误区。对身体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可怕的。

在国人眼中,只要感冒发热等急性病,不问红青皂白,不听是非对错。只图一时之快,而不顾身体大局成败得失。

造成的免疫力低下,紊乱,中毒性耳聋,神经系统紊乱,内分泌紊乱。过敏性疾病增多,举不胜举,实在令人惋惜和惊讶。

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人执迷不悟,所以在这里我真诚的奉劝大家,平时多去接触和感受一下大自然。体悟一下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领悟一下生存智慧。或许可能改变大家对中医的看法。

中医本源于阴阳之道,道本法于自然。当我们明白大自然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原理。就会明白急症重症效果为什么会快?内伤病和疑难杂病,为什么需需要调治并重的原因了。所以特别希望大家用智慧的大脑去洞察疾病。也希望大家去享受中医带来的硕果。

责任编辑:赵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