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确的技术路线塑造中国汽车的强大未来

 说些有用的话 2020-04-21

正确的技术路线塑造中国汽车的强大未来

余永佳

清洁能源是国民经济前行的新动力。随着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完善,一场新能源风暴正席卷全球。

在汽车领域,较之传统的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具有清洁无污染、成本低、不消耗油气资源等特点。

我国汽车保有量大约为2.6亿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0.031亿,尽管占比不足2%,产销量却分列世界第一。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0.0122亿台,车桩比2.5:1。我国虽拥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但是对照《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1:1的车桩比发展目标,车多桩少矛盾依然突出。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孙光奇表示:中央财政多年来对地方开展充电设施建设给予奖励性补助,“已经安排这方面的奖励资金45亿元”。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蔡荣华最近指出:“国家将继续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预计2020年全年完成投资约100亿元,新增公共桩约20万个,私人桩超40万个,公共充电站4.8万座”。    

上述扩内需措施可适度缓解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供需困局,然而充电饥渴症并未消退。每一辆电动汽车都希望拥有一个快捷便利的充电新环境,众多私家车更是急切期盼着能早日实现“一车一桩”的充电梦。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一轮汽车产业竞争中,很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和出台了相应的法规。

中国百人汽车保有量已接近18辆,今后完全有能力达到或超越20-30辆/百人的水平线。从主管部门的表态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将长期实施“车电合一”的技术路线。一旦国产新能源汽车在质量、续航能力、使用寿命、保值功能等方面迎来了历史性突变,并且全面替代了燃油车,其中电动汽车占比为75%或更高水平,那么国内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及其投入又该达到怎样一种新高度?

根据保守测算,要想完善“车电合一”充电设施网络,前期投入至少需数万亿元,且存在着投资回收期长、经营效益差、发展前景不明朗等缺陷和变数。

正确的技术路线塑造中国汽车的强大未来。“车电合一”不仅存在着充电难、跑长途难等致命短板,更会使充电耗时费力、劳民伤财、安全隐患多、动力电池维护保养粗放缺位、回收利用流于形式、电动汽车购置和使用成本高等问题积重难返。这是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

“车电合一”是否顺应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究竟是充满阳光、活力无限,还是夕阳西下、后劲衰竭?

“一车一桩”的充电格局,能否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新飞跃以及给广大消费者带来欢乐、安全、快捷出行的新享受

展望未来,如果我们执意按照“先顶层设计技术路线、再大手笔推广实施”的模式,在“车电合一”的道路上苦苦探索、艰难前行,那么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之路就可能会愈走愈窄。

只有正确找寻顺应电动汽车发展规律的最优技术路线,才能开创中国汽车后来居上、全面振兴的新局面。

从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来看,最好的选择是“车电分离”技术路线。      

“车电分离”的优势为:

1、降低购车用车成本

消费者购买的是车,租赁的是动力电池,这样至少可节省三分之一以上的购车费用。

动力电池统一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充电,不仅有助于电网削峰填谷,更可大幅度降低电动汽车的用电成本。

2、提高充电换电效率

集中充电可有效压缩充电基础设施投入,规避“一车一桩”式的低效率,并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快速换电工序,给用户带来便利和喜悦。

3、规范运作管控有序   

维护保养和回收处理等规范工序,将大大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智能运行的管控流程,可有效杜绝自燃和二次污染等事故。

4、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车电分离”技术创新成功率高,代表了市场的一种新需求,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能确保新能源汽车稳定发展和不折腾。

“车电分离”竞赛场上,中国汽车业优势明显,完全有能力比欧美日等汽车强国跑得更快,战绩更为辉煌。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最近几个月,中华儿女所取得的防疫抗灾成果就使欧美诸国失去光彩,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将体制优势复制在“车电分离”创新措施上。   

开发“车电分离”工艺,需要巨大投入,并存在一定的风险。上百亿元的前期投资,与政府主管部门向新能源汽车产业所注入的各类奖励资金相比,是一个小数字。但是对任何一个汽车厂家来说,却是一个无法承受的债务枷锁。

振兴中国汽车业,科学论证必须先行。建议政府主管部门从速组织力量进行可行性论证,探索一条真正适合国情民意和有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超常规发展的技术路线。

同时,还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将“对地方开展充电设施建设给予奖励性的补助”转化为“车电分离”风险投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各生产和科研单位放开手脚,凝聚中国汽车人的创新合力,描绘出国产新能源汽车问鼎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的壮丽画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