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昵称52649180 2020-04-21

面对这260万字的《中国列电》丛书及列电画册,我感慨良多。

回忆

初听“列电”这个名称,我还感到陌生。列车电站是为适应战争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列车电站机动性强灵活度高,又有电力先锋队、突击队与电力轻骑兵之称。新中国建立初期,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又处于严重缺电的状况,为解决紧急用电的需要,列车电站应运而生。1956年电力部列车电业局成立,列车电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列车电站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1983年“电力工业部列车电业局”正式撤消,列车电站与人员被分别安置到全国各地。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发电中的列车电站。

列车电站被撤消33年后,列电人又要重新打开那已经翻过去的一页,2006年,他们开始组织编写列车电站志与回忆录等。因为我参与编写中国工业史电力卷,大体了解他们的进展。当我先后收到《中国列电》画册与《中国列电》丛书(《列电略志》《列电名录》《列电岁月》)时,我也为他们松一口气,这毕竟是一项工作量浩大的工程。

我先翻开的是列电画册,随意打开一看,突然令我一振,第一感觉特别大气,且装帧精美,顿生好感。那些黑白照片一下子将我了拉回到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男士一式的解放服中山装、背心汗衫,好多光着脊梁挽着裤腿;女职工一式的大翻领,还留着上大瓣子;他们不是依偎在那些庞大的钢铁设备旁边,就在荒凉的工地上抬大筐、拉电缆,在工地露天里吃饭;“电力工业部列车电业局”大牌子上面还挂着“中苏两国永恒的友谊万岁”大标语。还有很多他们立功受奖集体合影照片。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我再打开的《列电名录》,里边是按单位分别列出的一个个的名单,有的已经去世多年了,在这本书里又获得了重生。为了方便查阅,书末还加了一个人物索引,可见编辑者用心之良苦了。《列电志略》里对每个电站的机组概况、组织机构、重大事件,调迁发电的历史及归宿逐一进行了介绍,内容非常详尽。再看《列电岁月》,这是他们对过去工作与生活的回忆录,只要翻看其中的几篇,就会发现这段尘封历史里有黄钟大吕,一种崇高的感情就会油然而生。在当下他们这个年龄段,自然不需要讲什么违心的话了,他们留下的“那些忘不了的人与事,就是你的真生命”。此时我忽然明白了,这些列电人为什么对那段生活这样念念不忘呢?为什么要在33年后,执意要编纂出版这样一套书籍?也明白了年过七旬的主编赵文图,为什么不畏艰辛、殚精竭虑主持完成这部巨著?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列电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在中国的国防科技、三线建设、重点工程、抢险救灾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他们建立的丰功伟绩至今仍然少为人知。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中国又有哪家企业足迹遍布全国除西藏、台湾以外的各省(市、区)?又有哪个单位深入参与国防科技、军工企业建设生产?有哪个企业参与石油、水电、媒炭、铁路、钢铁、化工、纺织等这么多行业建设?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1952年

他们在安东参加了支援战争发电,面临着敌机的轰炸,那是要有牺牲准备的。他们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人奖励的一册笔记本,至今还珍藏着,并有合影留念。

1954年

他们参加了武汉抗洪,那也要面临生死考验的,他们也是顺利完成任务,那立功奖状还珍藏着。先后有6台电站为“两弹一星”研发试验提供电力保障。

1958年10月

老5站即调往许家洞为铀矿开发单机供电。

1962年后

又有几台电站奉命调往西北,为核工业基地发电。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高文纯

在《为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发供电》中回忆,1962年5月奉命调往甘肃酒泉低窝铺执行“神秘使命”。他们在核基地虽然享受“特供”待遇,可是生活单调且又森严。那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滩,人迹罕见且变幻无常气候,令他们水土不服了,多人肝脏患病。他们自豪的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列车电站作为制造核武器的功臣受到了表彰,全体职工每人得到10元现金和10斤植物油的奖励。列电代表应邀参加庆功宴会,宴会结束后还得了两瓶茅台酒。1966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李先念曾到404厂视察。这一切他们都清楚地记的。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高吉泉

在《为我国第一颗卫星发射工程发电》一文中,回忆了一个特殊的春节。1968年1月29日大年除夕,他们经过几昼夜连续奋战,准备并网发电。由于电站自备柴油发电机已损坏,电站启动需要外部电源。但是外部电源电压很低,大家轮流用手工操作维持锅炉升压。突然电站一片漆黑,原来电网停止了给电站供电。他们都明白在这零下40多摄氏度的极端严寒天气下停电,会造成整个电站报废的严重后果。汽机工程师几乎带着哭泣的声调,给电网调度打电话,请求立即恢复供电。当厂用电恢复的一刻,全站上下一片欢腾……1月30日大年初一,基地在东风礼堂举行参建人员庆功大会,138工程小组长、副司令员张贻祥将军对列电并人基地电网给予了表彰和肯定。高吉泉说,每当回忆起用这个春节的经历,都会感到振奋。

列电人远离故土与亲友,数十年来频繁地流动在全国边远、荒僻的地区。当年他们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的艰苦程度,现代人是无法想象的,若没有强大而独立的精神世界是很难坚持下来的。他们中的一些人原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生活,当年的高校与中专学校毕业生,义无反顾地听从祖国的召唤。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陈孟权

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电机工程系发电与输配电专业,同年被分配到燃料工业部华北电管局修建工程局工程科,他却离开北京奔赴生产一线。他在《我在列电30年》里回忆,1953年10月份调到第一工程队(老2站),到陕西咸阳执行任务。1954年3月随电站调到山西榆次,6月底接到太原电网中调命令,要求机组马上解列停机,以最快速度调往武汉支援防汛发电。1954年10月19日,武汉市正式宣布抗洪工作结束,他随电站又返回山西榆次。1958年3月后随13站到河南新乡、鹤壁市发电。1959年5月下旬,他随4站调到湖南衡阳发电……这种频繁的流动已经成为列电人的常态。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戴行彧

在《忆青春年华》里回忆,他终生难忘的是1956年蚌埠防汛供电,当他们值班工操作送上电后,蚌埠市亮起来了,工厂的机器转起来了,市区传来欢呼声。他忘不了,在南京浦口,他们的宿营地12号仓库右边是电站发电区,左边是列车轮渡码头。为了适应那里的“噪声”与“烟囱冒出来的飞灰”,他们睡前要往两个耳朵内塞上棉花球,眼睛戴上风镜,嘴和鼻子蒙上口罩。回忆文章最后说“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为南京浦口地区安全发供电9000个小时。”至今他还为之感到自豪。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闫英

是1960年随丈夫崔恒调到牡丹江第10列车站的。1961年初,闫英夫妻调到新疆哈密35站。她在《从新疆戈壁到青海草原》一文回忆道:“叫去就去,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当她颠簸7天7夜、抵达新疆哈密时,面对茫茫的沙滩戈壁,惊讶得她“啊”地叫了起来。在新疆发电3年,她就外出玩过一次看过一场电影《红叶》。1964年他们返回保定基地,谁知又将她们派往青海海晏核工业基地,至今她不记的怎么进入那片大草原的,却记的“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不问”的保密规定。当地医疗条件有限,1964年11月患病大出血,差点将命撂在那里。她回忆说:“什么难都不算啥,什么苦也都不觉得。我也以身为列电人而骄傲。”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里的列车电站。

列电人生活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

有时面临着生死考验,

还坚守岗位、坚持生产,

这种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

是当下的人们特别需要的。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从《武装冲击下的29站》一文中得知,“文化大革命”中,29站在河南的平顶山为煤矿供电。1968年元月,29站因为不“借”给“打砸抢”组织车辆与宣传喇叭,而被列为袭击目标,那是真枪实弹的打啊。一天晚上,电站职工被突然响起的枪炮声惊醒。他们听到枪炮声后,没有退缩与躲避,而是准备反击。电站五人受伤,严重的腹部被子弹打穿。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在那样的环境里,他们没有离开电站,很快恢复发电生产。

山东鲁南化肥厂曾是全国最大化肥厂之ー。王敏桂在回忆中说,1976年7月的一天,突然化工厂内的氨罐发生大爆炸,随风飘来浓浓的白色烟雾。有人呼喊“赶快逆风朝没有氨气的地方跑”。列电厂区正处在下风口,烟雾已经笼罩了列电厂区,浓浓的氨气味道令人窒息。电站领导和检修人员纷纷跑向被氨气笼罩的运行车上。在岗职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阻止氨气的吸入,双眼被刺激得泪流不止,轮换监盘,没有一个人脱岗。在近半个小时的煎熬中,确保了机组的安全运行,为鲁南化肥厂事故处理提供了“生命电”。方圆一公里的范围内,树叶草木均枯黄凋零,电站当班运行人员和部分检修人员的眼睛、呼吸道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灼伤。他们就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工作,为用户服务。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最令我震惊的是52列车电站。1976年在那场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中,为唐山华新纺织厂发供电52站,因地震造成路基塌陷,铁轨断裂,列车严重倾斜,职工宿舍全部倒塌,有104名职工和家属遇难,死亡人数占职工及家属总数的68%,是唐山市地震中伤亡最多的单位之一。幸存下来的电站职工不顾失去亲人的悲痛和伤痛,徒手在废墟下奋力救出35人。当时唐山市内电网和供水系统全部瘫痪。时值酷暑,灾民最大的难题是没有干净的饮用水。52站职工会同前来救灾的解放军,连续奋战36小时,修复厂用柴油发电机和深井泵,8月1日为十余万灾民送上“救命水”。震后,52站职工代表受到由总理华国锋率领的中央慰问团的接见。唐山市人民政府授予52站“震不垮的列车电站”荣誉称号。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列电岁月》还记录了一些寻常的生活,

同样表现出列电人可贵的品格。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程洁敏

是北京人,1956年就进了列电局。1960年底,上级下来通知,要在山西晋城的36站职工改去大庆油田萨尔图。那时候,她的小孩子才几个月大,她完全可以不去。她在回忆时说:“我心想,我在电站也算老职工了,不能掉队。”于是,她先抱着孩子回北京愣将孩子塞给母亲,直奔黑龙江萨尔图。“一到了那里就傻了,东北正是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的时候,来之前光知道着急忙慌地走,也没有带上厚衣服”。她回忆说艰难的时候,吃不饱饭,晚上值班上运行,有人偷偷从车站搞来大豆饼,回来搁汽轮机烤着吃,结果肚子涨得难受。她们还结伴坐两站地火车,去摘黄花菜回来煮着吃。她在文章最后说:“这么些年过去了,有过在大庆发电的经历,什么难都不算啥,什么苦也都不觉得。”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刘振伶

是1961年保定电校毕业,分配到山西晋城44站,担任副值班员,55年后的回忆,讲述的是上班第一个月就遇上一次事故,以及其后经历的几次运行事故。他最后总结经验道,“电站工人运行经验不足,电气值班员在未查明事故原因的情况下盲目拉闸,从而造成全厂停电的严重事故。对我自己来说,也同样缺乏经验,不乏盲从行为,实应吸取教训。”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周西安

是1958年进入列电的,他刻苦钻研技术,曾经自己掏包买零配件,坚持进行技术革新。列电局撤销,他最大的遗憾是他研制的几套自动装置,没有在全部电站得到使用。周西安回顾说,我问心对苍天,可以无愧地说,我为列电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中国列电》丛书记述了中国列车电站从生成到完结的历史,是对中国列电人崇高精神的凝视与仰望。与其说它像一座丰碑,刻铸了列电人的光辉业绩,不如说它为我们探明了一座蕴藏量极大的宝藏,等待世人继续去开发、去研究、去提炼。“列电人”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四海为家、临难不屈、前仆后继、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作出了最好的注释,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弥足珍贵的范例。尤其是在现在崇尚自我主义的潮流里、在物质主义横行的今天,列电人的精神更有着特别的价值与意义。

列电人的故事及其启示

在一些老年微信群里时常看到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不是自己的,唯有身体才是你自己的。”当我看完了《中国列电》丛书,突然感悟到,这世人不只是身体属于你自己,还有一样东西也属于你自己,也属于这个世界,那就是你一生创造的文化精神财富。“列电人”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列电人的人生由此得到升华。这就是《中国列电》丛书给我的宝贵启示了。

作者:李学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