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勒斯问答:关于独立与“孝”文化

 内勒斯LIP 2020-04-21

提问:

您昨天讲到,我们和父母要独立出去,摆脱他们的影响,作为成年人,我们要从和心理上和父母分离,但是在我这里有个冲突,中国文化是非常注重“孝”的,我该如何看待这个分离和“孝”文化之间的冲突?

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了问题:

1.生命整合模型中个体意识的发展

2.生命整合模型中集体层面文化的发展

3.具体我们要怎么做?

这正是内勒斯老师的工作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也是与其他治疗师的大区别:“我总是把个人放在群体和他所生活的社会当中去看。

01

首先你提到的这个矛盾不仅仅是在中国文化中有,在欧洲的文化中也一样有冲突。只是比起欧洲文化,中国文化中的冲突会更大一些。在生命整合的这个模型中,这几个模块的发展并非因不同的文化而有所不同,而是与人的意识发展相关,人类意识的发展是超越于任何一个地方性文化的。

在生命整合这个人类阶段的发展模型中,有很多个不同的层面。首先是我们生理上的发展,从婴儿到孩子、青春期,这都是我们身体演变的过程,这一点是我们比较容易了解的。

第二个层面更加细微一些,生理层面之上的心理层面,或者说是意识层面。孩子的意识状态和一个成年人的意识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一个全能的神,对孩子来讲,父母非常的高大,有力。但是当孩子慢慢长大,不再继续把父母看做一个神,在我们内心深处看到这一点时,孩子会深深的失望。之所以失望,是因为心灵深处我们不想脱离开孩子对父母的那种视角,我们不能接受我们的父母不是无所不能的,不能接受他们也有缺点。

说到母亲,对于孩子来讲,妈妈就是一个满足孩子愿望的机器,孩子无法看到妈妈那个原本的人的存在。对于更小一点的孩子来讲,他对妈妈的认识就是当我有需要的时候,妈妈必须在那里。如果某件事妈妈没有满足我们的需要,那她就是个坏妈妈。孩子的内心深处,他是无法理解父亲是需要工作、养家的,孩子的感觉就是他被抛弃了,爸爸妈妈确实就是没有陪伴他。这一点对于孩子意识状态完全正确。但是如果你已经是个成年人,这是不切实际的,生活本来就不是这个样子。如果你看到这一点,对于父母80%的抱怨都是很可笑的。这是第二点,我们每个人意识的演变过程。

02

在集体层面,人类文化的意识状态也是在不断变化当中。很久很久之前,或是现在,在一些很偏远的部落中仍然会发现这种现象。那时候人是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在很古老的社会,或者是久远的部落群体,人和自然之间的区分非常模糊。那时候的人们会认为,树就是我的兄弟。这不仅仅是一个观点,而是当时人们非常深的切身感受。自然和人是一回事。在这样的部落群体中,如果我们去看他们的语言,没有“我”这个词出现,那个时候没有“我”这个概念。完全的和自然在一起,或者说,就像胎儿是根植于妈妈子宫里一样,人类是根植于自然之中的。在欧洲文化当中,我们那个时候称之为一个黄金时期,尤其是在基督教教义里,称那个时期为“伊甸园”,在澳大利亚的文化中称之为“梦想时代”。不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描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但是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接下来进入到人类的童年时期,这个时候,人与自然还是非常的亲近,但已经不是完全的融在一起。从集体的层面来讲,人类的童年时期持续了非常长的时间。我们目前所经历的是一个转换的时期,从人类的童年时期转换到人类的青少年时期。在人类童年的漫长历史中,作为个体的人是跟随权威的,比如国王或是宗教教主,就像一个孩子遵从父母。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人们完全服从权威,权威会告诉大家,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上千年人们都是这样生活的,当国王或教主说世界是这个样子,人们就听从他所说的,就像孩子听从父母一样。

最近三百年以来,又发生了变化(不是巨变,而是渐变)。在欧洲,这个人类的童年时代是随着法国大革命而结束的,大概在250年前。而后,一点点的,在世界其他地方,君主体制也渐渐被摧毁。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旧的权威淡出历史舞台,新的权威又开始出现。

但是基本上,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相信某个权威的话,无论在欧洲或是中国的文化中,现在的人们都要自己去发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个表现出来的是人类从童年状态向青少年状态的转变。青春期的人们特点是这样的,尽管我也会听从父母所说的,但是从心灵角度,我要自己去找到什么是真理,我要自己去体验。人们自己要决定如何去生活。

这个过程中,古老的文化信仰渐渐失去了它的威力。从我们所生活的物质环境的角度来讲也是这个样子。几千年以前,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孩子们是生活在父母生活的地方,每个家庭是彼此非常近的,那个时候也没有养老院等这样的机构来照顾老人。那个年代如果人老去,没有劳动能力的时候,只能依靠孩子来生存,需要得到年轻人的照料。因此,会发展出一种文化规范,年轻人需要照顾老年人。但是今天,你所居住的地方可能与父母相隔千里,即使你想,你也无法像过去那样去照顾他们。

03

在这个文化变换的过程当中,我想强调的是,如果父母亲需要帮助,孩子要给他们足够的帮助。以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妈妈去世之前,我和她在同一个屋檐下住了二十年。我的爸爸去世之后,妈妈就自己生活在那个房子里。过了几年,我搬过去和她一起住。在搬回去之前,我们有过一次交谈,我告诉她,我愿意回到这里,我们一起住,但是我同时也有言在先,我不希望你来告诉我该怎么教育孩子之类的问题,我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你也有你的生活空间。如果你同意这一点,我们一起住。我也告诉她,我不会像爸爸那样照顾你,我对我的生活是负责,你对你的生活负责。我妈妈同意了,但是最初的五到七年中是很困难的,尤其对我妈妈来讲不容易。

比如,在她生病的时候,我当然希望她能够康复变好起来。但是尝试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没有办法帮助她。我能做的是,当需要做一些具体的事情时,我都可以做,但是我不为她的快乐和健康负责。她的幸福不是我的责任。在最初的十年当中,这个过程特别艰难,过了这十年之后,我们的相处就变得特别轻松。

我再强调一点,我不是说不帮助父母,不参与他们的生活,也不是说不去为父母做一些具体的事情。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做的。重要的是,不要把父母的人生、他们的责任背在自己身上,这样你就是把他当做孩子去看待。成年人是能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但是如果你认为父母的健康和快乐是你的责任,那你就是在把他们当做孩子来看,这样做并不是尊重父母。对于我来讲,尊重父母、荣耀父母的意思是,尽管他们已经老去,但是我仍然相信他们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人生,他们能够独自面对并为之负责。

本文节选自2015年上海内勒斯生命整合工作坊

文字整理:杨帆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