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潮月汐,涌动着大唐勃勃生机;扁舟思妇,摇荡起脉脉的有情世界

 黑龙江波涛 2020-04-21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在唐诗发展史乃至中国诗歌史上都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的。它那优美的意境,华丽的诗语,尽善尽美地展示了大唐的时代风貌,张扬了大唐子民的豪迈精神,还有潜存于其下的细腻情怀。一千多年后,我们读起这首诗,依然是感动,兴奋,喜悦,叹息……

春潮月汐,涌动着大唐勃勃生机;扁舟思妇,摇荡起脉脉的有情世界

春江花月夜

有幸生活在盛世大唐,借力于伟大的时代精神,张若虚才能站在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上审视世界,审视认识,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来。张若虚的生卒年,大致是在公元660年——720年之间,也正是文景之治向开元盛世过渡的年代。唐太宗李世民汲取了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采取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几百年来第一个安定统一繁荣富强的时代。李世民的基本国策被唐高宗李治时期执政的武则天继续实施,并一直延续到唐太宗李隆基时期,大唐也进而迈入了开元盛世的时代。这几十年里,唐朝经济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民康物阜,综合国力也空前强大。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张若虚与大唐同呼吸,共命运,亲历了社会前进的每一过程,感受到大唐崭新的时代气息,激发出昂扬向上的人生动力,并把大唐时代精神投射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可以说,离开了盛世大唐,张若虚就不可能创作出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

春潮月汐,涌动着大唐勃勃生机;扁舟思妇,摇荡起脉脉的有情世界

盛世长安

张若虚得益于故乡扬州,扬州与长江成就了张若虚。扬州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人口高达50万,是长江下游著名的大都市,后来的晚唐诗人杜牧曾有“春风十里扬州路”的佳句。扬州是张若虚心中的骄傲,也是他创作的动力;长江就是他的情感寄托,借助于奔腾的长江水,张若虚展现了盛世气象,张扬了时代精神。在扬州的“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遨游了无限的时空,遥想沧海桑田的世事变化,体验摇荡在月夜之中的脉脉温情,在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不知不觉中,他参透了宇宙,参透了人生,奉献给后世不朽的诗作。我们还是一起来欣赏《春江花月夜》吧。

春潮月汐,涌动着大唐勃勃生机;扁舟思妇,摇荡起脉脉的有情世界

最美是扬州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头的四句用韵浑厚深沉,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激情。落英缤纷的时节,长江在万里东流的行程里,不断接纳沿途的春水。它跃下雪山,穿过三峡,奔流在大平原上,欢腾着,激荡着。接近尾闾处,汹涌的江流与东海的潮汐汇合,奏起了春的变奏曲。首句一个“连”字极妙,它描述了江海相连、浑然一体的景象,水光接天,无边无际,自然让人心潮澎湃,跟着江的节奏,放飞自己的心灵,感受无限空间的自由与惬意。次句的“共”字音色响亮,凸显江流海潮共同作用,托举起一轮明月。“生”字似乎是在回应上句“平”字:别看水面平荡无边,寂然无声,水下却涌动着无限的生机和力量——月亮的升腾,带来的是伟大的生命力。放眼望去,波光潋滟,铺向远方天际处——有春江处,就有明月,就有春的光辉,就有春的力量。大唐的明月映照着青春的江海,赏月人也无比豪迈,无限激动。

春潮月汐,涌动着大唐勃勃生机;扁舟思妇,摇荡起脉脉的有情世界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换了韵脚,用了仄声字,每句的尾音短促响亮。此刻,诗人的心灵跳跃起来,发挥起丰富的想象力。他像是用了蒙太奇手法,将场景转换到了江的中游或上游。月光朗照下,江水九曲宛转,环绕着开满鲜花的草甸潺湲而行。月光澄澈,洒落在花林之上,似霰似霜,既晶莹,又朦胧,与白沙花林融为一体。诗人的心灵,伴随着月光飞翔,享受月光带来的审美情趣。至此,春、江、花、月、夜五个元素齐备。月是主导,月是核心,月是动力,月使诗人见证了宇宙的寥廓,江海的气魄,春花的清丽。

春潮月汐,涌动着大唐勃勃生机;扁舟思妇,摇荡起脉脉的有情世界

江流宛转绕芳甸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四句用韵悠长响亮,有助于诗人思索追问。江天一色,无纤介之尘,此处的生命也纯粹,诗人的心境也空灵。孤月皎皎,完全像个有情之人,俯视大地,观照人生。人月相望,就是一场生命的对话。不觉中,诗歌的主角也渐渐转移到了月下之人这一面。面对着永恒的月亮,诗人自觉有限,于是不停地发问:是谁最先发现了月亮?月亮又是哪一年开始照临人世间的?其实,这背后还有一个究竟是先有人还是先有月亮的问题。然而,诸如此类问题,注定是无解的。面对无限,人们总是自觉渺小;面对永恒,人们更感到短暂。越是美好的时刻,就越会激发起人们对生命的焦虑。

春潮月汐,涌动着大唐勃勃生机;扁舟思妇,摇荡起脉脉的有情世界

江月年年望相似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韵脚又改成了仄声字,短促低沉。面对无限与永恒,作为有限之物的人也不必自惭形秽。诗人受到大自然的鼓舞,开导起自己来。虽然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是一代代的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一以贯之,同样可以求得无限与永恒。只是不知今夜的江月,它在等待何人,想要诉说什么,倾听什么。眺望夜空,月光不言;极目远方,长江无语东流。月下的长江,送走了流水,送走了年华,也带来了人生悬念。在这静默地观照中,时间在悄悄地流逝,对生命的思考也落到了个体之上。

春潮月汐,涌动着大唐勃勃生机;扁舟思妇,摇荡起脉脉的有情世界

花林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此处换韵,突出一个愁字——相思之愁,这种愁也是万古之愁。月下的自然界是圆满无缺的,然而,人世间则总有缺憾,有缺憾之美。四句中有四个意象,全都寄托了离别相思之愁。白云悠悠,飘然而去,显得没有根蒂,徙止不定,象征着游子。早在先秦时期,楚辞就赋予青枫以黯淡的色彩,而江浦就成了令人黯然神伤的别离处。小小扁舟任意东西,船上的游子仰望月亮,怅然若失,又徒叹无奈。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洒落思妇的妆楼上,使她倍感孤独与凄苦。“谁家”与“何处”,既是追问,也是在泛指天下——道出全天下都有月下的相思。游子思妇,就成了这有情世界的代表:因为有情,所以要别离;因为别离,所以有不尽的愁绪。月亮阅尽人世沧桑,面对别离,它也没有办法。

春潮月汐,涌动着大唐勃勃生机;扁舟思妇,摇荡起脉脉的有情世界

月光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处诗韵柔和哀婉,寄托了诗人的同情之心。诗人在想象,在这个花好月圆的夜晚,思妇无奈地望月,又无奈地面对着空房中的妆镜台,徒劳无功地做着循环往复的动作。她满腹的忧愁哀怨无处排解,徘徊的月光无处不在,撩动着她烦乱的心。她卷起玉户之帘,却卷不去月光;她想拂去捣衣砧上的月光,拂了又来。有情的月亮,今夜却增添了她的烦恼和哀伤。

春潮月汐,涌动着大唐勃勃生机;扁舟思妇,摇荡起脉脉的有情世界

月下扁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思妇的本意是借着月光眺望远方,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白日里是“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到了这朦胧的夜晚,远处更是漆黑一片。不过,女主人公并没有放弃希望,纵然相望不相闻,也想象着用月光传递自己的思念,她期待着对方也能够如此。但是,天各一方,相距遥远,即便是鸿雁传书,也飞不出着月光之地。鱼龙跃出水面,紧接着又下潜,激起串串涟漪,思妇的心也如江水,难以平复。每当月圆的时候,她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结局都是一样的。明知如此,却乐此不疲。其实,她也没有乐,只有不尽的相思愁。

春潮月汐,涌动着大唐勃勃生机;扁舟思妇,摇荡起脉脉的有情世界

明月楼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四句的韵脚响亮而悠长,情深意长的。昨夜,思妇做了一个凄美的梦。她梦见桃花轻轻飘落,落入千古幽静的深潭中,杳然无声,无影无踪。落花虽无言,却是警示:大好的春光已过半,红颜再美,也敌不过韶光易逝,敌不过青春在无声无息中的流逝。可是,游子依然没有返回的音讯,相思之苦就要一直持续下去。江水不舍昼夜,美好春色即将逝去,怎能不让人忧愁万端。不知不觉中,月亮西斜,缓缓地落入江潭。伴着春江花月夜,女主人公又是通宵难眠,满怀期待,最后又以失望告终,她在孤独与相思的煎熬中度过了这一夜。

春潮月汐,涌动着大唐勃勃生机;扁舟思妇,摇荡起脉脉的有情世界

斜月沉沉藏海雾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低沉细微的诗韵,余音袅袅。诗人的思绪又收回到眼前,转身向西,目送着西沉的月亮隐入茫茫的海雾之中。人生总是在离别的途中,各在天一方,总有无尽的路途。诗人也有美好的期待与祝愿,可是,他没有把握,他不知今夜有多少团圆与圆满,只有默默的祝福。只见落月摇荡在水面上,荡漾起水波,也荡起了诗人心中的离情。有情的世界永远都不会圆满,但是,人们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春江花月夜永远带给人希望和向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