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名详解:知县 县令 乡饮大宾

 弯弯的河东湾 2020-04-21

知县:官名。唐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代,往往派遣中央官员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知县实际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县的,更兼管兵事。明、清正式用为一县长官的名称。

县令:官名。一县的行政长官。秦汉时,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称长。唐代之县,分上中下各级,不再分令、长。宋代称为知某县事,元称县尹,明、清称知县,北洋政府时期改称县知事,今称县长。

县丞: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置。典文书及仓狱,为县令辅佐,历代所置略同。清代县丞示为正八品官。

主薄: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均置此官,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魏晋以后,渐为统兵开府大臣幕府中重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与参军均为要职。唐、宋以后,各官署及州、县虽仍存此名,职任渐轻。明、清时,各卿、寺亦有设主簿者,或称典簿;外官则设于知县以下,与县丞同为佐官之一。

乡饮大宾:秦、汉以后,乡饮酒礼长期为士大夫所遵用。它最初不过是乡人的一种聚会方式,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一乡之人在宴欢饮聚之时,受到教化。明、清制,每岁由各州、县遴选德高望重的士绅一人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详报督抚,举行乡饮酒礼。所举宾、介姓名、籍贯,造册报部,称为乡饮耆宾。乡饮大宾、乡饮介宾、乡饮众宾,皆为乡饮耆宾的品类。倘乡饮后,闻有过犯,则详报革除,咨部除名,并将原举之官议处。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清政府决定将各地乡饮酒礼的费用,拨充军饷,才被下令废止。乡饮酒礼前后沿袭3000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

(五)文职封赠之阶

正一品:初为特进光禄大夫,后改光禄大夫;妻室封一品夫人。

从一品:初为光禄大夫,后改荣禄大夫;妻室封一品夫人。

正二品:资政大夫;妻室封夫人。

从二品:通奉大夫;妻室封夫人。

正三品:通议大夫;妻室封淑人。

从三品:中议大夫;妻室封淑人。

正四品:中宪大夫;妻室封恭人。

从四品:朝议大夫;妻室封恭人。

正五品:奉政大夫;妻室封宜人。

从五品:奉直大夫;妻室封宜人。

正六品:承德郎;妻室封安人。

从六品:儒林郎,吏员出身者为宣德郎;妻室封安人。

正七品:文林郎,吏员出身者为宣议郎;妻室封安人。

从七品:征仕郎;妻室封孺人。

正八品:修职郎。

从八品:修职佐郎,宋代为宣教郎。

正九品:登仕郎。

从九品:登仕佐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