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9到2019年,40年间春节文化习俗,变化有多少?

 太行山下小小强 2020-04-21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忙了一整个腊月,准备了最丰盛的美食,满视野都是红彤彤的对联,满大街都是张灯结彩,一年中最热闹,最快乐的时刻,马上就要来了。

但是,新冠肺炎来袭,给我们欢庆中的人们,踩了一脚猛刹车,从极暖一下子到极冷,这变化似乎有点“受不了”。

很多人也感叹,今年是“最没有年味”的一年,很多人没想到,今年过年,居然像去“寺院清修”一样寡淡,对很多人来说,今年必将是“载入史册”的一年。

下面带大家,玩一把“穿越”,从1979年开始,一直到2019年,看看这40年“年俗文化”有那些大变迁,顺便让大家好好的“过把瘾”,弥补一下今年春节的“遗憾”。

1979年—1989年,春节开始放假了

春节开始放假了?

这事听起来好像多稀罕似得,这是因为你没“进入状态”,别忘记,咱们现在是穿越到1979年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文革期间,国务院是“春节不放假”的,这在当时叫“革命化春节”。

真正放假是从1979年开始的,因为1978年是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1979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群众来信《为什么春节不放假》《让农民过个安定年》。

可见群众的呼声很高,毕竟春节是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结果就改革了,从1980年开始,咱们的春节开始放假了,当时貌似只有2天假,除夕和初一。

但是不要以为穿越到这个年代,过年会很“冷清”。

1980年春节,人们热情的购买年货

恰恰相反,回到1980年的春节,您可以上大街上瞧一瞧,虽然当时的物资不是很丰富,但是老百姓的热情非常高。

因为之前是“革命化春节”,简单说就是不过春节,也不让热闹庆祝,十几年没过春节,这会突然又可以热闹了。

你闭上眼睛品,你细品!

满大街都是卖货的,人们张灯结彩,舞龙舞狮,扭秧歌,“好家伙”,十几年没庆祝了,你很难想象出当时人们有多热情。

再往后面的几年,大家就都知道了,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老百姓的年是越过越热闹,用当年宋丹丹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里面的话说:改革春风吹进门,中国人民抖精神!

1989年—1999年,粮票退出历史舞台!

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已经不知道“粮票”是啥东西,但是粮票在之前,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获取“米面粮油”等基本生活物资的东西。

“粮票”年代,光有钱可是买不到东西的,你必须要去兑换粮票,而粮票是限量的,每户家庭兑换的数量是有限的,不是说,你有钱就可以“随便”买买买的。

没有粮票就没法吃饭,所以在粮票时代,你抢别人钱,或许就给你了,但是你要抢别人粮票,人家肯定要和你拼命!

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粮票作为一种实际应用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者的新宠。

粮票基本上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半市斤等于现在的250克

粮票退出历史舞台,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文明的进步,这是这个十年,80、90后的美好童年回忆的根源。

因为可以买更多的糖,更多的新衣服,还有更多的压岁钱,总之这个十年,人们购买力得到了释放,生活水平也在“跨越式”提高。

1999年—2009年,远程拜年时代!

这十年发展最快的就是手机和电脑,而且是非常快,很多家庭还没有来得及装固定电话,就玩起了手机,还没有学会怎么发短信,就进入了智能手机时代。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短信拜年、视频拜年逐渐时髦起来,人们进入了远程拜年时代。

但是在这之前,信息技术其实曾引发一场,在现在看来,十分“荒唐”的闹剧。

带大家回到1999年,感受一下这场“闹剧”。

1999年,李彦宏刚回国、腾讯刚起步;马云刚成立阿里巴巴、当当网投入运营;刘强东还在“京东多媒体”柜台前卖光碟……

中国互联网刚刚起步,人们对电子计算机技术,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这个时候,国外的网络技术比我们更先进,但是在这一年也比我们更加“恐慌”。

1999年,信息技术届“预言”,网络技术将在2000年零点,爆发“千年虫”危机。

会让依靠这些技术的“生存”的,飞机、火车、银行、电梯等相关设备失灵,这会让大量的人“死亡”,这种危机,丝毫不亚于今天的“新冠肺炎”。

很多运用这些信息技术的国家,都在忙着对付“千年虫”,而美国这种当时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直接宣布进入“一级战备状态”,要求市民不要出门,在家“老实”呆着。

还有数不清的谣言和预测,总之,给人的印象就是,世界末日要来临了,大家惶惶不可终日。

最终,“千年虫”危机并没有爆发,当然,这对我们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并没有感觉,只是不知道李彦宏、马云这些大佬,在当时有没有过一个好年?

之后电脑就开始普及了,我们也迅速赶上了信息化的时代,这才有了之后的“短信拜年”“视频拜年”等高科技年俗文化。

2009年—2019年,年味寡淡的时代!

这个十年,我们中国人过年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丰盛。

小时候过年才会吃的鸡鸭鱼肉,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通了,很多人感叹,平时的时候就吃这些东西,过年的时候还是这些。

每一次过年,你都会发现,这个年似乎越来越没劲。

原来的孩子,过年你给他一颗糖,他会非常开心,而现在的小孩,说实话,很多长辈都不知道该给他们什么。

过年已经没有了原先的仪式感,大家对过年的期待越来越少了。

上面是以十年划分一个时代,简单总结了那个时代,影响人们过年习俗的时代大背景,40年的巨变,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结果,过年习俗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实现了“阶梯式”进步!

下面用小镜头来“窥探”一下,40年的过年风俗,变化有多大。

1、年夜饭大变迁

40年的巨变,最明显莫过于年夜饭。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飞速发展,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最直接的体现,莫过于“年夜饭”。

老一辈的人,年夜饭是猪肉炖粉条,或者是猪肉炖白菜,总之能吃到猪肉,已经是最好的年夜饭了。

而咱们现在,鸡鸭鱼肉,已经不是年夜饭的期待了。

安徽:红烧肉、虎皮肉、木须肉……

湖北: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

湖南:年夜饭12道菜

浙江:十大碗寓意十全十美

2、民俗娱乐大变迁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是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精神文明反过来又成为物质文明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不同程度地规定和影响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

这40年的高速发展,提升的不仅仅是物质文明,还有精神文明,具体在咱们春节习俗上的体现就是,不仅仅是餐桌上的鸡鸭鱼肉多了,春节娱乐的方式也多了。

“春晚”曾一度是年夜饭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

过年不看春晚,就好像过年没吃饺子一样,不过春晚的时间真的是太长了,小时候我看不到结束就被催去睡觉,因为我们这里的习俗,初一是要早早起床的,所以睡的比较早。

但是心里面是非常不乐意的,第二天必定准时看重播。

很多人知道,第一届春晚是1983年,其实这个说法不太准确,春节联欢晚会最早的一台是1979年,导演正是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的,83版《西游记》的导演杨洁。

但是1979年,当时电视还没有普及,观众很少,所以影响不是很大,但是这是一个“试验品”,当时的领导觉得春晚有必要做下去。

1983年春晚一炮而红,从此之后,每年的春晚成为了国人在除夕夜必备的“精神大餐”!

2012年4月3日,央视春节晚会击败了美国奥斯卡颁奖晚会和“超级碗”橄榄球比赛,被认定为“全球收看人数最多的晚会”,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并获得证书。

央视春晚也成为一个造星平台,很多之前“默默无闻”的人,通过春晚这个平台,红遍大江南北。

但是最近几年,央视春晚的“统治力”有所下降,因为当下的国人,已经不再满足于春晚这一种“精神大餐”,看电影逐渐成为新的时尚,“春节档”也成为了各大电影院,赚的“盆满钵满”的黄金档期。

据统计,从2008年到2017年这十年,春节档观影人数翻了20倍,票房屡次刷新纪录。

2019年春节档6天票房达58.7亿元,创历史新高。《流浪地球》获得46.8亿票房,成为春节档“最大的黑马”!

去年的《流浪地球》不但在春节档“大获成功”,还引起了全民讨论,令人印象深刻!

今年的春节档,依然是电影市场的强势期,但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让春节档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很多人都不会想到,今天的春节档,会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开始。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

随着40年以来,物质文明不断提高,大家过年,已经不再满足于餐桌上的“饕餮盛宴”,更多的注重精神追求。

从很多年前全家人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到现在走出家门看电影,进剧院,带孩子逛博物馆,看美术展览,甚至有很多人选择在“春节假期”去图书馆学习。

从这一系列变迁可以看出,春节娱乐方式改变的背后,是大众越来越多的“精神追求”!

3、拜年方式大变迁

要是穿越到40年前,那个时候,亲戚朋友之间要相互拜年,别管天多冷,只要是路上遇见的,都会问一声“过年好”!

但是这些仅限于“眼前人”,对于那些过年在外地的亲人来说,那个时候的拜年方式是“写信”,见字如面,那个年代,一封家信,承载了全部的新年祝福。

80年代初,大城市开始装公用电话。

1982年9月22日,第一批共22个投币式公用电话亭在北京市东、西长安街等繁华街道出现,无人值守的公用电话首次出现在百姓视野中。

但在这个年代,电话是奢侈品,大部分人都安装不起,所以每当春节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公用电话亭“人满为患”,人们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待着给家里“报平安”!

现在人估计很难想象这种画面,马季的经典相声《打电话》,就是根据春节期间,有人没完没了的打“公用电话”,却不顾后面排队长龙这一社会现象改编的。

90年代初,固定电话开始进入普通人家,让过年“打电话”成为更加容易的事情,但是限于“昂贵”的电话费,大家还是会“长话短说”,打个招呼,拜个年就匆匆挂掉了。

90年代除了固定电话,还有一种非常时髦的拜年方式,就是BP机,现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种小玩意,它的主要功能是“收发”短信,当年谁的腰间要是有一台BP机,是非常骄傲和自豪的。

90年代摩托罗拉生产的BP机

摩托罗拉在1986年推出寻呼机(也就是BP机),当时还不能显示汉字,只能显示数字,你收到数字之后,需要去查密码纸,就像谍战片破译密码一样,比如当年常用的代码“976869”,破译过来就是“节日快乐”!

后来国内企业和摩托罗拉合作,生产出了能显示汉字的寻呼机,而且还是上下两排,每排能容纳8个汉字。

据资料统计,1998年中国国内寻呼机用户总数突破6546万,成为世界上,使用寻呼机人数最多的国家,在深圳,平均每3个人就有一台寻呼机。

当年马化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寻呼机系统,后来寻呼机逐渐被淘汰,马化腾这才想到要做QQ,其实当年按照马化腾的设想,他是想做一个PC端的寻呼机。

后来才在合伙人的建议下,逐渐改变思路,但是马化腾在当年有很浓重的“寻呼机情结”,因为最开始QQ的图标就是一个“寻呼机”,而其他人是竭力反对的。

但是马化腾就是坚持自己的注意,觉得他的寻呼机图标很好,于是就有了大家熟悉的“腾讯赛马机制”,就是把选择权交给用户,事实证明,大家对这个寻呼机图标不是很喜欢,这才让马化腾放弃了这个设计。

BP机是时髦物品,来的快,去的也很快。

20世纪90年代末期,“大哥大”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

成功人士用砖头大的大哥大打电话

当年“大哥大”的价格十分昂贵,极少数大老板才能用得起,至今想起人们拿着“大哥大”的画面,大家都会觉得这是“大老板”,这都是影视剧的功劳。

很快,2000年诺基亚的“入场”,让BP机和“大哥大”黯然失色,之后就默默的退出了市场。

2002年5月1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实现了手机短信互通,从此就开启了“短信拜年”新纪元。

由于短信便捷便宜,很多手机都有短信套餐包,所以一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开心的相互发祝福短信,最高峰的时候,你在除夕夜发的短信,对方可能要很长时间才能收到。

刚开始大家还精心的编辑短信,带上自己的祝福,给对方发出去,然后就等对方回信,要是对方没有回,还会打电话问问人家有没有收到短信。

但是后来,大家就“变懒了”,什么“我怕三十晚上的祝福太多,你会看不到我的问候……”之类的段子短信,开始被大量的复制转发,以至于很多人批判这种群发短信,毫无诚意!

后来有了彩信,因为价格昂贵,没有流行起来。

而现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短信拜年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现在依然有人用短信拜年,但是已经是“强弩之末”。

随着微信语音和视频通话的普及,从2014年春节开始,拜年短信大幅度下滑,同比流量消费大幅度上升。

2015年,微信红包成为春节联欢晚会的网络互动平台,从此“抢红包”成为了每年春节老少皆宜的娱乐项目。

而现在,短视频、直播等各种平台的兴起,让春节的红包玩法“越来越多”!

结语:

从“吃不饱”到“吃不完”,从守电视机到电影院,博物馆,从一封家书到视频拜年,历数这40年的春节习俗大变迁,相信每个国人都会感慨万千。

而现在,我们面对的问题,不是缺乏物质,而是物质太多了,不是缺乏娱乐方式,而是可供选择的太多了,导致现在很多人“抱怨”,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年味越来越寡淡。

但是过年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平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何让“消失”的年味重新回归,让老百姓过一个更好更有意义的年,或许是我们下一个十年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