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船舶博物馆(14)

 苏家酒窖 2020-04-21
更多精彩等你发现!
船舶博物馆(14)

唐宋两朝是我国造船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在此期间国家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唐朝更是继强汉之后久违的盛世王朝,这些都给造船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仍频,因此船舶技术的进步更多应用在战船之上,如楼船、车轮舟,到了强盛的唐朝,船舶的技术发展就更多体现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民用船舶上,如漕运粮船,航海远洋船队。关于唐朝船舶的发展面貌,小编将会分为内河航运与海上交通两个部分分享给读者。

内河航运与江河船舶

唐朝内河航运,以汴渠(通济渠)和长江干支流为主道。由蜀中沿江而下到扬州,或由交州、广州经湘江、赣水进长江达扬州,再经汴渠进入黄河,入渭河至长安。甚至经由永济渠还可以到达清河(河北)和幽州。以扬州为中心,形成了通江达海的全国水运网。

唐代漕运图

武德七年,统治者颁布了均田令和租庸调法。租,就是每个成年男子要向官府缴纳实物地租粟2石;庸,是每个农民每年向官府无偿地服劳役20天,若不服役,准许每天纳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抵免;调,就是根据土地里栽种的作物,每年缴纳绢(或绫)2丈、绵3两。租庸调制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也因此促使产生了唐初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同时不可避免地使内河航运承担了繁重的任务。这一时期“国用渐广,漕运数倍于前”。




开元二十二年,兼任江淮、河南转运使的裴耀卿,详细考察分析了南北漕运的问题所在:江南人口众多,其所缴纳税赋是国库的重要来源。每年需要被运往首都的租庸调等物品,在正月二月间乘船启程,到扬州进入运河的斗门,但是在此时,船只会因为运河水尚浅而无法航行。






一直等到四月份以后才能顺利渡过淮河进入汴河,又不巧的是,此时又属于汴河枯水季,加上搬运货物与停留的时间,直到六七月份才能到达黄河。更不巧的是,这时又逢黄河水涨而不适于航运,又得停一两月等待水势减弱才能航行。这一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人工费花费不少不说,粮食受潮变质也是难以避免的现象,因此当时的漕运看起来似乎便利快捷,实际上也有不少的问题。

淮水牧鹅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裴耀卿提出了实行分段运转法,也就是在上述被迫停留的节点设置粮仓,化直接运输为分段运输,不再由一只船将粮食从头运到尾,改用接力的方式运粮,水深则用大船,水浅则用小船,水况实在不宜航行时就暂时屯粮于粮仓中等待。国家实行了三年这样的办法,成功运输粮食七百万石,各种省船费人工费三十万贯。

安史之乱

天宝年间发生的安史之乱,历时七年多终于宣告结束,当时的汴水水运早已宣告停止多时,战火与百姓相随,生民流离失所,衣食没有着落,“关中米斗千钱”。广德二年,刘晏任河南、江淮转运使,开始疏浚汴水,整顿汴水水运,更针对汴水的水文,建造了“歇艎支江船”运粮。这种船每一只船可以装一千斛粮,编制为一船千斛、十船一纲、每纲300人篙工50人。除此之外,因为黄河急流难渡,特别是驶上三门峡难之又难,刘晏建造了“上门填阙船”用来渡过险水。



为了充分进行漕运活动,两种船都建造数千艘。刘晏此后完善了裴耀卿的分段运转法,制订了漕运的定制——“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对于漕运的发展,刘晏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唐世推漕运之能者,推晏为首,后来皆遵其法度”。

刘晏介绍图



在内河航运较为发达的唐代,在黄河有“上门填阙船”,在黄河与长江之间有适宜于汴水的“歇艎支江船”,而航行于长江的则有大型船舶“俞大娘船”。






俞大娘船,不知道其名称源自何处,唐朝时在江河上讨生活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水载不过万”,意思是说大船受限于技术条件,能够装载的粮食不过八九千石。但是俞大娘船堪称打破人们认知的“异端”,此船于大历、贞元年间出现,据传“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博。所载不啻万石”。

汴水秋景图

生死嫁娶悉在船上,以船为家,一次生意地域上穿越南北,时间上跨过四季,这应当是一种生活的极致了。关于俞大娘船载量为八九千石的规模,也为北宋的文献证实。张舜民《画墁集》,记述了他亲眼所见的万石船的实况:“丙戌,观万石船,船形制圆短,如三间大屋,户出其背。中甚华饰,登降以梯级,非甚大风不行,钱载二千万贯,米载一万二千石。”

《画墁集》书影

唐代的大都市除长安、洛阳二京外,以扬州、益州(四川成都)最为繁荣,素有“扬一益二”之称。商贾乘船往来于四川和长江下游之间。唐代诗人张籍《相和歌辞·贾客乐》曰:“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这首《贾客乐》,生动地描绘了船舶运输在长江上下游之间的繁荣景象。



李白有名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又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刘禹锡也在诗中高唱“吴越分双镇,东西接万艘”……这是唐朝时长江航运盛况的真实写照。

唐玄宗开元二年,广陵郡(今扬州市)江面骤起大风,加之海潮汹涌,江口船舶躲避不及者,一次沉没之船达数千只。

长江险胜



唐代宗宝应二年,鄂州(今湖北武昌)大火,烧船三千艘。

代宗大历十一年,杭州又遇大风,“海水翻潮,飘荡州郭五千余家,船千余只”。






这些文字一方面是天灾的记录,从另一方面来讲,仅一个口岸就有上千、数千只船停靠,整个长江航船之多可想而知。

唐玄宗天宝二年,韦坚引坝水、消水到长安城东长东坡望春楼下,汇成广运潭。之后他调集各地舟船数百艘,在广运潭举办了一个各地船舶与物产的大展览。舟船来自数十个不同的郡县,各地之船一律在明显处注明所在郡名,船上满载当地的特产。

繁盛的水上活动

据记载,广陵郡,船载各色绫绣;会稽郡,船载铜器、罗、吴绫、绛纱;南海郡,船载玳瑁、珍珠、象牙、沉香……各郡的舟船“皆首尾相衔进,数十里不绝”。众船云集,不但数量多,而且船型各异,据传当时“关中不识连樯挟橹”,这场众船云集的盛会给予了关中人民极大震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