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线教育与未来学校新生态

 浪逸书生 2020-04-22
作者:余胜泉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按下了暂停键,并快速启动了面向全国上亿学生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涌现出了多种教育新样态和新形态。首先,师生交互从实体空间移至虚拟空间,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海量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服务不再局限于学校或区域内部,而是来自于国家不同层级部门、教育企业等。其次,提供教育服务的主体也不再仅是中小学一线教师,而是来源于社会群体,如科研工作者、各领域实践者、教育企业、博物馆等。这种变化助推了教育的大规模社会化协同,也加速了在线教育和学校教育双向融合新生态的形成。这种生态不是一个封闭的学习空间,而是通过网络连接全球性社会问题、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未来生活的,学习也不仅仅发生在教室和学校里,而是终身的、全面的、按需获得的。学生在实体学校和社区里会接触到教师、家长、同伴、教练,在虚拟网络空间里则能够获得更好的交互工具、信息源、知识源和学习同伴。学校和教育机构不再是封闭的社会单元,而是通过网络的汇集作用形成集体智慧聚变的节点,是一个充满活力、人性化和高度社会化的地方。战“疫”期间这种教育业态的变化趋势,未来必将推倒学校的围墙。未来的学校将是无边界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未来学校的课程形态、课堂活动、学校形态都会因此发生改变,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将更加融合,在线学习与课堂教育将更加融合,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将更加融合。未来学校的新生态将呈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未来学校办学空间将越来越智能化

不管教师、家长愿不愿意,学生人人拥有电脑将成为事实。尤其疫情结束以后,会加快智能终端的普及。在此背景下,学校的办学空间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学校将不仅包括实体的物理空间,教师、学生和家长交互的社会空间,还包括电脑及智能装备互联的信息空间、网络空间和服务空间,“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智能办学空间正在从理想变为现实。在这个虚实融合的智能办学空间中,学校所有的教育装备都是互联且无缝协同的,能够智能感知学习者的需求,并根据需求做适应性推荐。这个空间还是以数据驱动的。数据可以推动各种各样的自动化处理,可以实现教育装备、教育设备的智能管控,实现人机融合,并能够以眼神、动作、姿态、语言等各种方式与教育装备进行自然交互。可以说,装备物联、无缝协同、虚实融合、感知适应、数据驱动、智能管控、人机融合、自然交互,是未来学校办学空间的核心特征。

智能办学空间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在于人机结合、优势互补,扩展人类的认知思维和认知能力,为教师赋能。人工智能与教师结合,一方面能代替教师处理单调、重复的工作,使教师从简单重复的劳动过程中解放出来,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教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教师能够处理超越个体认知能力极限的复杂工作,做到以前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智能时代是人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时代,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与人类的不同优势,是提高教育生产力的关键。在今后,知识讲授一定是互联网、人工智能占优势,而促进学生创新、协作、沟通、表达、情感、认知等能力发展的育人工作,则是教师所擅长并应着力加强的。教师要发挥人类在创新、复杂决策、情感关怀激励等方面更大的优势。

二、未来学校的教师将越来越社会化

教师的服务属性将越来越社会化。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服务数字化,外化为可流动的智力资源,实现跨区域、跨组织、跨层级、跨领域流转,从而打破组织、层级和区域的界限,形成新的育人空间。比如,北京市组织的中学教师开放性辅导计划,动员了13 000多名骨干教师,为八个远郊区的学生提供了多种形态的在线辅导服务。这便是技术促进教师智力资源跨区域流转的典型实例。未来教师的身份属性将会得到进一步开放,教师将不再只服务于封闭、固定的一所学校,而会在现实身份上叠加虚拟身份。教师的现实身份由现实学校管理,遵循金字塔形的科层管理规则,而虚拟身份由兴趣、工作任务、项目等联系起来的虚拟动态组织管理,这是一种跨越边界、扁平化、虚拟化的组织管理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减少信息处理和交流的时间与成本,影响着教育机构中人们完成工作的方式,促进了教师身份属性的迁移与流转。这种身份属性的变化将对教育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今后,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也不完全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师,而是会吸纳社会机构的外包服务提供者、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者。社会化的教师将会在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尤其职业教育和各中小学专题教育所涉及的知识变化速度非常快,如中小学的抗疫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教育、扫毒教育等,很多教师根本不适应这种快速的变化,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拿来自己教。社会专业人士是创新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生产主体,由社会机构和社会专业人士来承担这部分知识的传授会更加合适。因此,今后越来越多的教育服务将以外包的形式,由社会机构和社会人士承担。

未来教师的协同主体也会越来越多元化。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地位将会被彻底打破。网络中每个用户不仅是知识的消费者,还是知识的生产者,每个拥有情境性实践知识和社会性知识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提供教育服务。未来将形成“人人教、人人学”的教育氛围,教师的主体来源将会多元化,教师的服务供给方式将更多体现出多人协同和人机协同的特征。教学过程中将会出现更精细的社会化分工,教学活动不再是由单个教师来完成的,而是在人工智能教师的协助下,由多个教师组成的团队,分别承担备课、授课、设计、辅导等专业化任务分工来完成的。这种协同的教学可以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未来教师的社会化分工将会越来越精细,个体户性质的教师工作模式将消失。合作,对于未来的教师来说将会越来越重要。通过社会化协同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还能够发挥教师的特长,让他们能够专注于把自身擅长的一件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

三、未来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越来越强调能力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首先体现在课程的变革上。课程的形态、结构和实施方式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后,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线上线下融合、优势互补的立体化课程形态,在线课程将成为学校教学的常规设置。课程结构也会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整合性的特征,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由多学科交叉、跨学科的课程组成的。这种跨学科的课程具有情境性、体验性、趣味性、实证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等一系列特点。在课程的实施方式上,课程中知识部分的教学由互联网或人工智能承担之后,还能促进教育教学范式的演化。即从“教师讲,学生听”的知识传递教学范式,转变为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精心准备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精心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教学范式。再进一步,转变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表达,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进行作品制作的学习,实施知识创生的教学范式。

在教学范式演化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从解决书本上的良构问题,到解决蕴含知识的情境问题。学生的学习从浅层次认知到深层次认知,从知识运用到分析、综合、评价乃至于创造。借助智能认知工具,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变换、加工和表达,解决真实情境下的复杂问题,进行深度的认知投入,能够达成更加深层次的认知目标,促进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富有挑战性、培养学生学习智慧的深度学习将成为未来教学的新重点。教学目标要从“双基”扩展到“四基”和“四能”,即不仅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理解基本的学科思想,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和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协作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基本素养、公民素养,发展学生的21世纪技能。

因此,在智能办学空间的支持下,学校将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教师不再是教授知识的唯一角色,学习知识不再是学生来学校的唯一目的,游戏学习、同伴学习、协作学习将会越来越普遍,学校的宿舍、教室、运动场、音乐厅、美术馆等,都是学生重要的社交与成长空间。学生的学习将是随时随地发生的,不受固定场所和时间的局限,但更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重视学生学习的时机、情绪和可获得性。虚实融合的泛在学习空间,将会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性的、随时可获得的教育体验。

四、未来学校的教育评价将越来越重视数据

智能技术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然采集学习过程数据的环境,并提供了全过程、多维度、高效率的反馈手段。通过大数据做描述性统计、诊断性分析和预测性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态、认知障碍、认知问题和学习状况,提供面向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利用网络及智能感知技术采集并储存学习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如学生的课堂信息、作业信息、在线学习系统交互信息、体质健康数据、情感健康数据等,再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这些数据分析和建模,可评估学生的学业成就、体质状态和认知水平等,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状态、知识误区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学科能力的发展情况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况,形成发展性的评估报告。

基于发展性评估报告,学校和教师就能提供精准的智能教学服务,实现千年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的“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教育理想。最终,教育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会重构学校的评价体系。第一,评价内容从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评价到关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评价;第二,评价功能从甄别选拔转变为精准改进与促进发展;第三,评价对象从面向部分学生变成面向所有学生;第四,评价重点从关注个体能力绩效表现到关注群体协作的表现,从关注个体的知识迁移运用到关注人机结合的知识应用;第五,评价依据将会从主观经验的判断到客观数据的支持,从单一模态的信息变为多元化、多模态化的信息;第六,评价方式从显性化、总结性评价到隐性化、伴随式评价;第七,评价场景从纸笔考试场景转到真实化、生活化、趣味化的任务场景;第八,评价结果从滞后反馈到即时反馈,从面向群体反馈到面向群体和个体反馈。

五、未来学校的管理将越来越体现人机联合决策

5G、大数据、人工智能支持的智能办学空间,可为教育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让数据说话,实现智慧决策;可实时监控教育运行状况,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事件发生之前的安全预警;可实现远程督导,以及全方位、随时、远程的监控。各种设备、设施的管理将会越来越可视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数据将成为教学管理的核心要素,支持学习、教学、评价、教研、管理、培训、服务等。数据还能够成为沟通各教育利益相关方的关键角色,使学生、学科教师、年级主任、家长等对学生的学习达成一致理解,产生协同效应。未来,数据将成为学校关键管理业务的核心支撑,数据将成为学校最重要的资产。

未来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机结合决策系统,将通过教育仿真模拟,实现更为科学的教育治理。人机结合的群体决策,将会成为未来学校治理的一种重要形态。智能技术将推动教育管理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教育管理将走向教育治理,将从经验决策到数据支持的决策,从单一主体自上而下的决策,到多主体参与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决策,从静态治理走向动态治理与适应性治理,从前置审批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学校的治理将会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

六、未来的教育公共服务将越来越关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未来教育公共服务将会体现出泛在化、个性化、社会化和虚实融合四个特点。首先,无处不在的5G网络将推动教育供给的泛在化,教育服务将嵌入到学生日常的生活之中,变得无处不在。其次,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和智能推荐,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资源和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再次,互联网的即时通信功能将推动教育供给社会化,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主体从政府和学校拓展到企业和社会。最后,三元融合的智能办学空间将推动教育服务业态的虚实融合、无缝连接,并形成多样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基于智能技术建立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从教师面对所有学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到精确掌握学生数据的前提下,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富个性化、更有选择性、更具适应性的学习,包括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空间、权威知识群、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领域专家、学习同伴,以及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等。以往,教育规模化覆盖和个性化支持是一对矛盾。要做到教育的大规模覆盖,就做不到与每个学生的个性相匹配;要做到面向每个学生的公平,就做不到与每个学生能力相匹配的质量。借助人工智能、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教育既可以实现面向每个学生的公平,也可以实现与每个学生能力相匹配的质量,从而破解当前教育无法兼顾公平与质量的难题。

未来教育公共服务将会呈现出下列变革趋势:一是供给内容会转向虚实融合的新型教育业态,二是供给方式将转向基于全学习过程数据的精准个性化教育服务,三是供给形态会转向社会化协同的新型分工形态,四是供给结构会转向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包容的平衡结构,五是供给决策将转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治理决策。

注:本文为作者在“未来在线教育云端论坛”的演讲整理稿。

作者简介: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