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十二首诗词,贯穿起来就是大诗人苏轼的一生,句句绝美

 cyzq 2020-04-2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和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也善于书法,是“宋四家之一”;他还与自己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一生如同他的才气一般横空出世,一鸣惊人,却受时代的限制屡屡不得志,波澜起伏,但依然掩饰不住他的光芒。他的一生,可以用这十二首诗贯穿起来。诗如人生,人生如诗!
       幼年时期的苏轼,家坐落在眉山的一个清秀的县城中,是个富有文学气氛的书香门第,虽不富有,却也殷实,过着小康生活。正如诗中所言,那时的苏家门口是竹林、梨树、开满洁白的荷花的水池,还有清新整洁的蔬菜园子。这些普通的自然之景,与苏家相辅相成,反而一股天灵毓秀之气四处弥漫。也正是这股灵气,孕育出了苏轼和苏辙这般充满灵气的人。
苏轼的童年生活也是充满自然之乐的。有时他悠闲自在地坐在牛背上一边放牧,一边读书:
那田野宽广平坦,牛背安稳无恙,感觉就像在风平浪静的水面上,驾一叶扁舟,静静的,恍若与自然融为一体。他和牛,都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有时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围在庭院之内的鸟巢边,看着窝里毛绒绒的小鸟,给它们喂食,惊叹生命的神奇。
       总的来说,苏轼的童年是无忧而快乐的。
       少年的苏轼是天资聪颖的,只是如同其他孩子一样贪玩,但父亲的教育是相当严格的,每天布置功课,并且限时完成。这首诗中就形象地写出了苏轼没完成读书任务时那种忧虑惶急,仿佛鱼儿吞了吊钩一般。后来在父亲持之以恒地督导之下,苏轼并没有因自己的天资沾沾自喜,而是终日苦学不辍,连园子里的花草都顾不上看一眼:
       成功一半来源于天分,一半来源于汗水,少年的苏轼两样都占了,他后来的惊艳绝伦也是必然的了。
       鼓声喧阗,西风猎猎,画旗招展,美丽的故乡渐渐远去,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中举赴京的青年苏轼站在向前随波而去的船上发出感慨。然而,人总是要向前的,崭新的人生大道就在眼前,浩瀚壮丽的河山等着他去建功立业,欣喜之情更甚于不舍。
       在苏轼心中,眉山弹丸之地已经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他要到广阔的天地中展翅高飞,此时此刻,湍急的江流,疾驰的舟楫,两旁倒去的青山,只是让苏轼的内心对京城更加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少小离家,老大未回。也许是长期奔波于复杂的官场,又或是人生太过匆匆,很多美好的事物还没来得及把握就已经逝去,令人生起无限的怀念之情,四处辗转和漂泊的苏轼更是如此。
       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已经是不惑之年,时任密州知州。就在原配夫人王弗逝去的十年忌日,忽而梦到昔日妻子在镜前梳妆打扮的温馨场景,往昔的一幕幕不免涌上心头。当年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的苏轼,一个意气风发,一个蕙质兰心,夫妻恩爱,难舍难分。然而天意弄人,才十年光景,王弗猝然长逝,留下苏轼一个人悲痛万分。后来苏轼娶了王弗的妹妹王润之,延续着这一段夫妻之情。又是十年时光,外有朝政变法之忧,内有生活之苦,且兼顾现任妻子的感情,他只能将对亡妻的思念深深埋于心底,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因为一场梦彻底爆发出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尘满面,鬓如霜”,既是苏轼对亡妻深入骨髓的悼念,也是苏轼屡受挫折、生活困顿的侧面写照。
        苏轼既有对亡妻痛彻心扉的悼念,也有对天各一方的亲人发自内心的深深思念和祝福:
又是一个中秋之夜,然而从小情谊深厚的弟弟苏辙却不再身边,距离上次相聚不知不觉中已过去七年之久。七年,弹指一挥间,又恍若隔世,人生还有多少个七年可过呢?下次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此时的苏轼内心是充满伤感和执着的。只是,他毕竟是个心胸开阔的人,执着之后又顷刻间释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人生之事,正如月亮的有圆有缺,无法强求,但自己能做的就是调整心态,乐观面对,即使相隔千里,也愿亲人长久;中秋之夜即使不在一起赏月,也能各自对着月亮,传达彼此的思念之情。
       如果说苏轼的前半生是鹏程万里,那么他的后半生就如惊涛里的小船,风雨飘摇。他的才学是让人羡慕嫉妒的,而他的耿直却是让人胆颤忌恨的。苏轼因为多次反对新法的实施,遭到很多人的忌恨,却又碍于他在文坛中崇高的地位,于是想方设法在他的文字诗作中“挑刺”,导致他屡屡被打压和贬谪。
       接近天命之年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游于黄州城外的赤壁,想起昔日的英雄人物,怀念和敬仰之情无限生起,同时也对自己坎坷的人生唏嘘不已。
       但是,苏轼绝不是一个容易消沉的人,即使屡次受挫,他依然能从身边的景物中找回自己的豁达和豪放。
       仍是被贬黄州之时,一次在野外偶遇风雨,却怀着平常心态对待,并用这场野外遭遇比喻自己波澜起伏的一生,表达出自己百折不挠的精神。暴风骤雨本是令人惊惶和痛苦的,而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之中更是艰难,可这种艰难到了苏轼这里却显得潇洒、悠闲。“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的一生都在风雨之中,即使是“竹杖芒鞋”又有何惧?风雨总会过去,而狂风暴雨之后,即使感到“微冷”,“山头斜照”依然能给人带来丝丝暖意,生活就是如此,总是祸福相依,遭遇艰难,也能否极泰来。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体现了苏轼对于人生乐观积极的心态,虽然屡次遭到压制和贬谪,却依然宠辱不惊,顽强前行。
       花甲之年的苏轼,已经不再为外物所动,寂然无欲。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满腔身怀抱负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只是,苏轼终究是苏轼,即使到死,也改不了他内心的潇洒豪放。“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自己仕途得意之处,而恰恰是遭遇贬谪的这三州,看似“满纸荒唐言”,实则心境开阔。失意也好,坎坷也罢,自我开导和慰藉是不可缺少的,这就是我们的大诗人——苏轼。
今后我们一定会给大家分享不同的观点,让你走进历史的海洋,非常感谢你们的观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