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公婆山下的铁匠夫妻

 gudian386 2020-04-22

公婆山,位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珍珠山的北面,浮来山的西南面,它是一座山的名字,也是一个村子的名字。

提起公婆山里的名人,当属尹德利夫妻,他俩是以打铁为营生的手艺人,俗称“铁匠”。尹德利今年71岁,老伴74岁,他们老两口的摊子十分简陋,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铁匠铺,只是扛着一个红炉,一把响锤,一把大锤,一个铁砧子,走街串巷,敲敲打打了几十年。可就是这几十年的选坯淬火,几十年的千锤百炼,为周边村民的春种夏忙秋收冬藏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劳作工具,成为周遭老少爷们农耕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公婆山下的铁匠夫妻

旧忆:从小学徒到打铁匠

打铁,一个曾经红火的职业,如今已经几乎销声匿迹,随着机械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远去。

尹德利入行时间很早,十四五岁便跟着师傅学习打铁技艺,最初在莒县刘官庄公社的李家楼村铁业社,后来铁业社搬到了公社驻地刘官庄村,尹德利就没再跟着过去,而是回到公婆山。

谈起往事,尹德利脸上的沟沟壑壑里满是自豪:“那时候,我算是悟性高的,没过多长时间就出师了,然后就扛着这炉子锤子打了一辈子。”

尹德利

他告诉日照日报社记者,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虽然原始,但是实用,看似简单,但是颇有技术含量。干这一行需要燃起一个大火炉,炉边架一台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窜起火苗,将要锻打的铁器在炉火中烧红后移到大铁墩上,用大锤和小锤分别进行粗细锻打加工,并且需要凭经验不断翻动铁料,使其成型。成品有农具,如犁、耙、锄、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此外还有门环、泡钉、门插等。

搭档:岁月淬火历久弥坚

尹德利的老伴说,她嫁到公婆山后不久,就开始了抡大锤。刚开始不太懂尹德利的小响锤的锤点,经常会大小锤碰到一起,以后就慢慢默契了。两个人的感情,也在这星火点点、敲敲打打、客来客往的日子里,淬炼得隽永深刻。

尹德利老两口都是典型的山东人性格,言谈举止间带着开朗和豪爽。尹德利手上忙活,也不耽误嘴上健谈,老伴也是直来直去的高嗓门,说话不拖泥带水。

尹德利和老伴

尹德利的老伴负责生火、拉风箱、抡大锤,尹德利负责细致一些的活儿,如整形、淬火、打磨等。随着年龄大了,抡大锤的活儿老伴很少做了,尹德利又配了一套简易的机械锤。别看一把年纪了,尹德利干起活来毫不拖泥带水,手脚利索。“传统的打铁是门技术活,并非简单敲敲打打。”尹德利说。

打一件工具,要经过选料、烧火、捶打、成型、淬火、打磨、制作等几个步骤,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就拿烧火来说,看起来简单,里边的门道深着呢。”尹德利说。给铁板烧火时,不但掌握火候有窍门,就连什么时候加煤也有很大讲究,火太大,会把铁板烧穿,火太小,铁片又烧不开……其中,最复杂的就是淬火,这也是打铁工艺中的精华部分,只有淬好的铁件,才能锋利耐用。

坚守:民间手艺人的职业情怀

尹德利的忠实客户不少,每年秋天收花生的时候,不少人都会来找他上火盘一盘䦆头。

老两口配合默契

尹德利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如今现代工艺当道,孩子们没有继承这一技艺,也都不愿意父母再这样辛苦。可是,尹德利不愿意闲着,他说:“总待在家里也不是个事儿,再说老少爷们偶尔也需要修理农具,我不干了他们找谁去……”

在尹德利看来,打铁已不单单是他老两口养家糊口、赖以为生的营生,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份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它的存在价值,要比市场价值高很多。

天气不好、集市上人不多的时候,尹德利老两口也会早早收摊回家,客人多的时候,老两口就多干会儿,跟周遭乡亲们多聊上两句。这烈烈炉火,寄托着他们大半辈子的美好回忆。(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江雪 通讯员 贾立明)

(稿件原载于2020年4月6日“主流日照”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