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师的事

 美丽的大树 2020-04-22

    在教师群体中谈起阅读,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那些文科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仿佛阅读是他们这个群体的专利。事实也是如此。在校园中,与阅读相关的事情,文科教师是主力军;出版专著,基本上也是文科教师独霸天下。校园中若有一个喜欢阅读、善于写作的理科教师,仿佛就是个“另类”,大家看他的眼光都会有点儿特别。

    一些理科教师在阅读上存在“偏科”

    学生的“偏科”问题,一直被各方所关注,甚至通过高考制度的变革来纠偏。其实,教师的“偏科”问题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理科教师在阅读的“偏科”现象,或许与几个因素有关:一是过早的分科,使得他们在求学期间就没有接受良好的阅读训练,未能养成阅读习惯。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少有学校会对教师进行专门的阅读辅导,唤醒他们的阅读渴望。二是理科的学习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知识之间通过特定的规律和原理建立关联,因果关系的链条比较清晰;理科的教学比较突出逻辑和思维,强调规则和秩序,把握了学科的这些特征,就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阅读对教学的直接贡献不是很明显。三是评价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文科的教学评价因为有阅读、写作等题型,要求教师要做大量的阅读,并撰写下水作文,而理科的教学评价往往指向的是教师的解题水平,于是研究试题、分析试题有哪些类型的解法就成了理科教师特别关心的事情。四是理科的绝大多数知识内容都能用科学的语言加以准确、规范的描述,在理科教师的心中,自然现象都是清晰可解的。但文学、绘画、音乐等领域就非如此,你或许在阅读了一部作品后感受到了它的好,但却很难用语言对其进行描述,这往往让理科教师感到困惑,也强化了他们对阅读的敬畏之心,在遇到与阅读相关的事情时自愿退到后面。

    我自己就是一名物理教师,对理科教师的阅读现状感同身受。但同时也深切地意识到,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学校的教育形态、教学的方式方法即将迎来大变革的时代,作为一名理科教师,如果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将很难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我自己一直以来就有坚持阅读的习惯,从2006年开始,每周读一本书并写出至少3000字的读后感,努力让自己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既便如此,也常常为自己不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进展而汗颜,感到自己跟不上教育改革的节奏。

    阅读是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

    对教师来说,阅读可以分为两类:功利性的阅读和滋养身心的阅读。滋养身心的阅读比较好理解,所谓功利性的阅读,指的是与自己的工作相关的、借此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阅读。这两类阅读都是必要的,共同构建起教师独特的阅读体系。

    从功利性的角度看,理科教师应该醉心阅读。理科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学科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比较滞后,学科领域的那些新进展、新发现、新理论很难在教材中出现。但我们所教的学生,在走向社会的时候所接触的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往往又是当下最新、最前沿的,这就使得学生所需要的与我们所传授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而弥补的办法,就是教师通过对学科领域新的研究、新的探索的持之以恒的阅读,择其精华,通过恰当的方式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不断生长着的学科的种子。

    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事情?随着神经科学以及脑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此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这其中有许多新的发现,比如大脑的神经细胞会因为我们持续进行某方面的学习而生长、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结具有用进废退的特点、学习是不同功能的神经细胞共同参与的过程,等等。大脑工作机理的新发现,在不断修正有关学习的理论,也为学习更加高效探索了路径。教师多阅读一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专著,可以让自己真正做到了解学生,让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得以有效落实,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教师基本上就是知识的化身,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是通过教材和教师的讲授。随着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逐渐普及,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传递知识方面的价值锐减,甚至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这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重新定位,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为探索知识的内在结构、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主;从给学生布置各种学习任务为主转向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学习反馈为主。这样的转变不可能自然完成,需要教师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多阅读相关的理论专著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案例,涵养自己的教育智慧。

    知识原本是一个整体,是没有学科划分的。随着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多彩,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这些知识越来越困难,于是原本是一个整体的知识被划分为一门门学科,人们可以通过学科从某个侧面来了解自然、认识世界、洞悉社会的运行规律。那些基础性的、统摄性的知识,自然就会在不同的学科中均有出现。作为理科教师,要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看同样的知识点在不同的学科中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加以解析和研究的,看这样的知识点在不同的学科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教师在这些方面阅读的越多,在教学中就越能融会贯通,学生的学习也更有可能跳出学科、洞悉知识的本质特征。

    阅读有助于自身精神底蕴的厚实

    从滋养身心的角度看,理科教师更应该醉心阅读。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基础,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常识性的知识。懂得如何穿衣和搭配,才能让自己得体地出现在公众面前,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形象,还能发挥示范作用。学会科学地饮食,才能让自己健康地生活,这在今天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一个精神抖擞、充满朝气的教师,总是能让学生精神振奋。办公的场所、生活的居室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做事风格和内在品质。人和人之间的差异,通常都是在业余的、居家和出行的生活的安排上体现出来。越是熟悉的事情,人们关注越少。如果能多读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科普著作,或许会发现原来我们并不会生活,做了很多违反常识的事情。

    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先进文化中的经典作品,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阅读一些这样的经典作品,就是与人类历史上最博学、最睿智、最坦诚、最风趣的心灵展开对话,这不仅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慰藉,更是丰富内心、提升思想境界,帮助人们洞明世事的途径。即便是理科教师,也要多读一些这样的作品,给自己创造与伟大的智者相伴而行、促膝交谈的时空,拓展自己的视野,厚实自己的精神内涵,让自己离浮躁功利远一些,多一份内心的宁静与清醒。

    历史和哲学类的著作也要有选择地读一些。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问题的背后,往往隐含着普遍性的规律,“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理科教师平常所做的学科教学研究,在整个知识体系之中是属于基础层面的,是一种就事论事的研究,而哲学则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提出终极性的问题,引发人们在更高层面上进行的就事论理、借题发挥式的思考,这对提升人的思维品质和认识水平都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为人师表,在各方面都应该做学生的表率。推进全民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师的事,所有学科的教师都责无旁贷。要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师自己首先就应该养成阅读的习惯,成为阅读的示范者和引领者。功利性的阅读自然需要,滋养身心的阅读也必不可少。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不妨多花一些时间,选择一些有趣的作品读一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物理学家费曼就是一个典型事例,他在物理学研究工作之余,醉心玛雅文字,探索出了很多有趣的规律,还发现世人在研究中的诸多错误;他对绘画感兴趣,就阅读相关的著作并反复实践,最终还开出了小型的画展。一个人能够在多方面发展自己,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鲁迅先生说:“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理科教师们,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考试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