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胡村的基本建设

 真善nlocbqweqi 2020-04-22

                                                     老胡村的基本建设
                                                             胡征善

 
                                                       一、挖浚修渠
     老胡村在整个祁红山区水田最多,除了土改时划拨给方村坦、姚村、竹舟坑的外,仍有一百二十多亩水田。其中上田畈约八十多亩,沙基湾田畈等地约二十亩,山坞田约十余亩。为了水田灌溉和水碓及利用水力揉茶,祖上在枫树岭下和凝秀(桂)桥下的河道中分别修筑了拦水石碣,为了加大水流又分别在吴坑口和寺坑口修筑了石碣。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大跃进时代,兴修水利,日夜(挑灯夜战)奋战,整修筑牢(防漏水)上田畈和沙基湾田畈(与方村坦田畈用水共享)的灌溉水渠。
     老胡村曾有三处水碓房(水力揉茶),五十年代有麻田枫树根下靠近桂桥下石碣的水碓房,六十年代黄家里、外两处的水碓房。黄家靠近河边(外)的水碓房六十年代末又改装了水轮机,丰水期可用来发电、揉茶或机米,而枯水期水轮机就派不上用场了。后来村里又购买了柴油机,与水轮机动力轮换着使用,这就是黄家的机房。这时黄家里边的水碓房就拆除改填成了水田,直到七十年代末,大队水库建成发电和九十年代通了高压电,黄家机房也结束了其历史使命,同样拆除后也改填成水田。
    上世纪五十年代整修的水渠水浚,至今还是水田灌溉的水源,只不过在退耕还林时,多数农田都种了树木不再种粮了。
二、基建
    老胡村原有一座很有气势很有规模的清华胡村宗祠,只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叶被烧了,后来虽又建了胡氏宗祠供奉祖宗牌位,但规模小多了,村里要举行较大的活动都没有场所。
     大约在1965年,村里决定在原来的操场上(也是原宗祠的一部分地基上)新建“基建”。建“基建”需要“三大”材料一一木料、砖瓦和打地基的石头。匠工有:木匠是金坑里谢家芦带的徒弟谢接修(己出师)和本村胡自治、胡立荣。砖匠是双平区手工业队有名的工匠余子健。锯匠:2人(不晓得他们的姓名,住在我家,曾给我家锯了老槠树地板)。
  
     (1)砖瓦
    现在的晒场就是当年的砖瓦棚,从晒场东边的田里挖出粘土制砖坯瓦坯,在山边有烧制砖瓦的砖瓦窑(现在靠山的茶叶加工厂和仓库)。砖瓦烧成后,要运至工地,砖瓦量大,必须先把从工地到砖瓦窑的小路修成可拉板车的大路,然后靠板车拉或人工挑,将砖瓦送到工地。
   (2)打地基
    打地基时,向下挖是松软的泥浆地,始终挖不到实地,砖匠根据“上屋千年枫,下水万年枞”的老话,建议先用枞树打千年桩,再在千年桩上垒石头作地基。打地基的石头主要从桂桥东边的山上爆破开采来,屋柱的石墩是原宗祠的遗物。
   (3)木料
     木料主要有三部分:屋柱、横梁、楼板地板。
    横梁是枫树梁。是在枞树林、麻田枫树林和桂桥的山上砍下的大枫树,尤其是桂桥山上和麻田靠桂桥的枫树砍伐是要讲究技术的,保证砍倒的大枫树不能压跨桂桥,这是与两位锯匠讲好协议的。然后将砍倒的枫树就地锯成枫树梁,阴干,再趁涨水时将枫树梁拉到三级街,再用人工抬到工地。
    屋柱、屋角、楼板地板主要来自于大龙坑和小龙坑,当时正在大龙坑、小龙坑开山种玉米,开山砍下的杉木有的就作屋柱,有的锯成楼板地板,小的就作屋角,不足部分再从其它地方砍下补充。作屋柱的杉木要符合粗(至少1人合抱)、直、长三个条件,那都是一等一的杉木。这些杉木在涨水时从竹舟坑随水放出至荒田上岸,然后从荒田将杉木随河逆上拉到三级街,再人工抬到操场上加工。楼板地板都是锯匠在山上锯好,人们在种玉米收工时,每人尤其是青年民兵都要尽力多掮楼板地板或屋角回村。
    一切准备妥当,就是架梁竖屋了。这大概是1966年了,架梁竖屋时的气势及热度是无法用言语来表示的,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能干的干,不能干的端茶送水,年龄小的也看热闹。六根枫树梁每根千余斤,用几根很粗的棕索捆住枫树梁,从高架上吊起,与屋柱对榫加键,现场确实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竖屋至盖瓦完成可能用了两天,结束后全村人办了一天酒席,办酒席做菜的厨房就设在我家、乐昌家和恆治家,酒席主要设在新建的“基建”里,我家和乐昌家也摆了几桌,我还清楚地记得,我是在乐昌家喝酒的,那时只有十二、三岁,不知酒滋味,一小杯,人生第一次醉了。
    砌墙时,向二楼之上送泥浆,是用绳索吊上去的,送砖除了用吊篮吊砖有时还用抛砖。砌墙时还出现了一个事故:大概是砌二楼的墙时,在靠胡逸民的墙角边,胡宜丰从手脚架上跌了下来,还好,没有伤了筋骨,休息几天就康复了。
     “基建”内专设固定戏台,便于文艺演出和各种集会活动。
      原来的操场上东西走向安有篮球架,便于青年活动。操场常作晒场,秋收的农作物,扬场晒干收藏于祠堂里,然后分给村民。操场的东面原有余双桃大门朝东的房屋,建“基建”时拆除在胡宜丰屋西建了新房让其搬入。操场的西南有五保户天林婆(不知其姓名)的住房,天林婆去世后是胡则明一家居住,后来胡则明在芦岭脚大队部背后建了新房,他们一家搬进新房后,天林婆的旧屋拆除,建成了现在“基建”前的广场。
    操场建了“基建”,农作物的晒场建到了原来的砖瓦场,经过多次整修,形成了现在的水泥晒场。
三、进村公路
   上世纪中叶祁芦公路通车,给祁红人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就老胡村而言,公路在河对面,人要到河对面当然不难,但是物尤其是重物或物多,到河对面就不易了,俗话说“隔河千里远”。因此修建一条连接公路的进村公路就成了“刚需”。
    老胡村公路桥就在寺坑口之上,从此处经桂桥桥头再经大队部进村,总长有近两里路。而过桂桥到车站,虽然路很近(现在都是走这条路),但当时的情况是:关帝庙的墙角很狭,两人相遇都必须侧身才能过;最主要的是桂桥原是廊桥(虽然墙体多处倒塌),里面堆有公私杂物,显得非常狭窄;既要拆除北端桥头的娘娘庙又要炸开近百米的石头山;桥体能否承受重力车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现在也还不允许重力车通过)。因此就没有考虑从这里修路进村。
     从老胡村公路桥北端修建进村公路虽然路程较长,与从过桂桥建路相比,只多炸开几十米石头山,其它路段的工程难度不大。只可惜的是修建时挖掉了一座竖有大石碑的古墓。

有走廊的二层楼是1963年建成的大队部,一楼是原来的村小学

                             左边是现在的村 小学 

     后来在关帝庙处拓宽了路面,将桂桥的砖墙拆除改成砖柱型,并清理了各种杂物,整平了路面,可供人行或轻型车辆通行。
    2008年将源头山林承包给外地人,得到了88万出租款,村里截留下部分出租款并争取到县里扶持款,修建了从源召坞口过河的另一条进村公路。并拓宽了村中沿河路段,实现了东、西进村公路的连通。
四、自来水
    老胡村座北朝南,依山势南低北高,村人饮用水,历来是近河边的住户是清晨从河里取水,离河较远些的住户到村中偏东的水井里取水,村后长街人饮水问题就较大了。大约在1963年,长街人在胡光汉的带领下,砍来毛竹剖成两片并去节作水笕,从姚家坞头引水到胡四海后门口和我家的厨房门口,放一个木头大水缸蓄水,各家需要随时可以取水,后来胡平建房,水路稍作改变,蓄水缸放在我家门口。这样一来,长街人的用水就很方便了。

  后来因猪圈粪缸对井水有污染,农药化肥对河水的污染,村里不得不弃用井水河水,另寻水源。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长街原来自来水的基础上,在姚家坞源头筑了水泥池蓄水,在中坞口建了用砂石过滤的蓄水池,丰水季能满足全村人饮水和洗衣洗物用水且有余,但枯水季只能定时放水甚至难以做到家家有水,其他时间用水根本就无法满足。到九十年代农村实施饮水工程,在县里专项资金扶持下,在出水量很大的吴坑构筑蓄水池引水进村,桂桥下的新村住户从寺坑筑池引水,此时全村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用上了无收费的自来水。
     老胡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近几年来河道清理、改厕的实施,环境比原来有很大的改观,只是很多人在县城买了房离开了本土。
   2019年一位老外来村里购买一幢老宅,成了老胡村第一位外国“居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