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县鸾亭山墓葬散出秦车马器研究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4-22

甘肃省秦文化研究会

马建营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礼县县城北部的鸾亭山遗址和其它古文化遗址一样,受盗墓风潮侵扰,不同程度的遭到盗掘。为了探明该墓地出土文物的相关信息,笔者开始关注于资料的收集,并主要在2001年春、2003秋两次收藏了一批鸾亭山遗址出土的青铜车马器,现将器物公之于众,供文博学人参究。

据笔者在当地公安机关及民间调查所获信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礼县县城北部的鸾亭山遗址和其它古文化遗址一样,受盗墓风潮侵扰,不同程度的遭到盗掘,十多批极为精美的金玉器及青铜重器在肮脏的文物交易黑幕下悄然外流西和、天水。虽然礼县公安局缉私队在新获线索后曾数次侦破其案,但珍贵文物却遗憾的片甲未归。鉴于该地不时耳闻珍贵文物使然,为了探明该墓地出土文物的相关信息,笔者开始关注于资料的收集,并主要在2001年春、2003秋两次收藏了一批鸾亭山遗址出土的青铜车马器,现将器物公之于众,供文博学人参究。

一、器物介绍:

1、龙纹车軎、辖,4件,可分2型。

Ⅰ型2件。軎长13.5、13.7厘米,圆筒形,前小后大,直径4.5~5.3厘米,前边缘饰一周重环纹,中前部面饰两组龙纹,后部有一长方形孔对穿。兽头辖,长10.5厘米,2003年8月出土于鸾亭山山坪台地(图一、二、三)。

图一、二、三,龙纹车軎、辖

Ⅱ型2件。軎长6.2,直径4~4.5厘米,面饰蟠虺纹。辖长9.8厘米,辖首宽3.4厘米,高3.2厘米,2001年3月出土于鸾亭山墓地(图四)。

图四,蟠虺纹车軎辖

2、龙纹轭首,2件。宽10.6×4.8,高6.3厘米,口阔3.2×2.7厘米,略扇形面,上下贯通,面饰双龙纹,2003年8月出土于鸾亭山山坪台地(图五)。

图五,龙纹轭首

3、铜鸟头管,2件。长6.6,高3.1厘米,口径2.2厘米,铜鸟头管,面饰龙纹,2003年8月出土于鸾亭山山坪台地(图六)。

图六,铜鸟头管

4、蟠虺纹衡饰,2件。长6.7,外径1.6~2.1厘米,面饰蟠虺纹,2001年3月出土于鸾亭山墓地(图七)。

图七,蟠虺纹衡饰

5、铜兽面,3件,可分2型。

Ⅰ型1件。兽面,背附横穿,长1.9×1.8,高2.2厘米,鸾亭山墓地出土(图八)。

图八,铜兽面

Ⅱ型2件。长3.9×4.4厘米,高1.4厘米。面饰兽面纹,背附横穿,长3.4厘米,2001年3月出土于鸾亭山墓地(图九)。

图九,兽面带饰

6、蟠虺纹节约,3件,可分2型。

Ⅰ型1件。长0.8×2.0厘米,面饰蟠虺纹,鸾亭山墓地出土(图十)。

图十,蟠虺纹节约

Ⅱ型2件。H形节约,长2.3×2.8厘米,管径1.0厘米。二管连接处饰蟠虺纹。2001年3月出土于鸾亭山墓地(图十一)。

图十一,蟠虺纹H型节约

7、铜镳,2件。长10.7厘米,宽0.8厘米,厚0.4厘米,2001年3月出土于鸾亭山墓地(图十二)。

图十二,铜镳

8、铜泡,1件。直径6.2厘米,内径3厘米,2001年3月出土于鸾亭山墓地(图十三)。

图十三,铜泡

9、马口衔,3件,可分2型。

Ⅰ型2件。长22.2~23.8厘米,两头与中间连接处饰圆环,2001年3月出土于鸾亭山墓地(图十四上)。

Ⅱ型1件。长19.5厘米,两头饰椭圆环,二环径3.6~4.3厘米,2001年3月出土于鸾亭山墓地(图十四下)。

图十四,马口衔

10、铜管,18件。长2.4厘米,椭圆口,直径1~1.3厘米,中口径0.5~1厘米,2001年3月出土于鸾亭山墓地(图十五)。

图十五,铜管

11、车马器包布,1件。长40厘米,2003年8月出土于鸾亭山山坪台地(图十六)。

图十六,车马器包布

二、器物时代

铜兽面双目圆睁,眉前连接鼻梁,梢尾上挑,两角外撇,口角两侧各有一突出的上翘獠牙。该形制、纹饰风格与陕西韩城市梁带村芮国墓地27号墓出土的金兽面相同[1]。类似器物参见2007年梁带村芮国墓地北区考古发掘的M508号墓出土的铜方泡[2]。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的金兽面、铜方泡的时代均属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故礼县鸾亭山出土的铜兽面时代应与之相当,为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

Ⅰ型龙纹车軎、辖(图一、图二、图三)的形制类似于一九九三年礼县公安局在礼县永兴乡龙槐村收缴的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盗掘出土的车軎、辖[3],轭首形制类似于2001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阳体育场发掘的春秋车马坑出土的轭首[4],车軎两组主体龙纹、轭首龙纹(图五)的头部造型类似于上海博物馆1998年从香港征获的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出土的秦公镈舞部个别龙头纹饰[5]。礼县秦公大墓的墓主及时代虽然有秦仲、庄公、襄公、文公、静公、宪公诸说,莫衷一是,但多数学者趋同于春秋早期这一时段,故鸾亭山车軎、辖的时代大致与之相当。

衡饰( 图七)、节约(图十、图十一)均饰蟠虺纹,而此类型较早的蟠虺纹,应该是澳门珍秦斋收藏的一件礼县大堡子山出土的秦子姬簋残盖捉手内纹饰[6]。上海博物馆李朝远先生称该纹饰为“秦式变形绞龙纹”[7],盛行于春秋中期的秦国青铜器纹饰。在陇县边家庄、凤翔八旗屯、宝鸡秦家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秦公簋、凤翔秦国宫殿青铜建筑构件上均采用该纹饰。特别是1998、2000年礼县永兴乡圆顶山春秋秦墓发掘出土的鼎、簋、壶、盘等青铜器、玉器上的显赫部位着意装饰该类纹饰,为研究秦国青铜器蟠虺纹纹饰脉络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考古发掘的圆顶山墓地出土文物有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之物,故鸾亭山出土的蟠虺纹车马器时代应为春秋时期。

三、相关问题

1、这批青铜车马器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鸾亭山散出器物,笔者分四批次陆续收藏,图一、图二、图三、图五、图六、图十六为同一批器物;图四、图七、图九、图十一、图十二、图十三、图十四、图十五为同批次;图八、图十各一次。从器物形制、纹饰风格以及出土地域考察,无疑属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秦国青铜器,且Ⅰ型批次车軎辖器要早于Ⅱ型批次车軎辖器,与大堡子山秦公大墓时代相当。Ⅱ型批次车軎辖器时代与礼县圆顶山秦贵族墓地早期铜器墓时代相当。

2、据笔者的早期调查得知,鸾亭山北部山顶及南陡峭山坡散落大量的大型板瓦、筒瓦等,并有“长乐未央”瓦当散出[8],当地水湾村、城关镇后排村村民早有传闻,后经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2004年发现并发掘,出土祭天用玉51件,确认为是一处早期祭祀遗址,遗址年代大约相当于西周至汉代,并且到了汉代还进行了两次大的祭祀活动[9]。也有学者认为鸾亭山山顶的祭祀遗址应是历史上“西畤”的一部分[10]。而鸾亭山中部一下山麓台地为秦国的贵族墓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散出铜器、玉器颇多,有的刻有长铭,但多数流失西和县及天水等地。出土文物有列鼎、列簋、壶、盘、匜等,在鸾亭山南山麓平台地还出土过大型编钟及数量较多的大玉璧、玉戈等,其中,流失西和县城的1件铜盨,知情者见告,长36·7、宽17、高约27厘米,龙耳鋬,四条虎足,纹饰精美。至今笔者在鸾亭山下的居民家中还可见到鸾亭山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附鋬耳的灰陶鬲等。笔者收藏的这批器物实为鸾亭山墓地出土的一小部分车马坑出土之物。

3、鸾亭山遗址可分为山顶祭天遗址和山腰门阙类夯土台一下的遗址、墓葬区两部分,墓葬区在遗址区之内,包括沟西的山腰门阙类夯土台以及山麓刘家沟以北的墓葬区。该遗址的最初发现可追溯到民国时期。1947年8月,中国地质调查所裴文中、米泰恒曾沿着1927年安特生所派助手白万玉的足迹到西汉水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在礼县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十四处,鸾亭山遗址就是期间被发现的,裴文中称该遗址为“城北沟北”遗址[11],称西山遗址为“城西山”遗址。2004年的考古发掘可知,鸾亭山遗址“钻探面积还有1万余平方米,发现遗迹20处。在东部夯土台周围钻探共发现81处墓葬,21座灰坑,7处夯土遗迹,其中墓葬多属战国-汉代”[12]。这批青铜车马器的发现,将墓葬的时代上升到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丰富了鸾亭山墓葬的文化内涵,为研究秦人西垂建国前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4、鸾亭山遗址与2006年考古发现的目前已知秦国最早的西山城址隔刘家沟相北望,虽然分属两地,但两处遗址近在咫尺,相互关联,彼此照应,实为一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应该是早期秦人的同一文化区。并且这批车马器的墓主人极有可能是居住在西山城址内的秦国贵族,死后将墓地选建在鸾亭山,故鸾亭山墓地与西山遗址墓地级别及时代大致相当。

5、图十六车马器包布,初收藏时与图一龙纹车軎连在一起,应该是车軎的包布。由于鸾亭山地势高俊,且坐北向南,土质干燥,在地下埋葬了两千多年未朽腐殆尽,直至文革前后,这种麻织布料在礼县民间还在广泛使用,可以说是过去盛行于礼县的“麻布衫”衣料的“鼻祖”,为研究早期秦人的麻织品布料纺织技术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韩城市文物旅游局·陕西韩城梁带村墓地北区2007年发掘简报[C]·文物· 2010(6):10·图十六。

[2]国立故宫博物院·赫赫宗周·西周文化特展·国立故宫博物院[C]·2012:268·图左上·

[3]祝中熹主编·秦西垂陵区[C]·文物出版社,2004:55。

[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体育场路春秋车坑、马坑发掘简报[C]·文物·2011:(5)23·图二四。

[5]李朝远·上海博物馆新藏秦器研究·秦西垂文化论集[C]·文物出版社,2005:522·图二·3。

[6]萧春源·珍秦斋藏金·春秋篇·[C]·澳门基金会,图版·27·

[7]李朝远·上海博物馆新藏秦器研究·秦西垂文化论集[C]·文物出版社,2005:529。

[8]马建营·浅谈礼县鸾亭山秦王庙遗址及其文化性质·天水晚报·2005·6·25。

[9]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2004年甘肃礼县鸾亭山遗址发掘主要收获[C]·中国历史文物·2005:5·4~14。

[10]梁云·对鸾亭山祭祀遗址的初步认识[C]·中国历史文物·2005:5·15~31。

[11]巩启明著·仰韶文化[C]·文物出版社,2002:65。

[12]王辉·寻找秦人之前的秦人-以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为中心的考古调查发掘记[C]·中国文化遗产·2008:2·79。

请将您的意见和建议

反馈给中国秦文研究会秘书处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前门东大街4号楼1门101室
电话:010-65122454     1368152856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