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综合模拟题:2020年 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8).docx
2020-04-22 | 阅:  转:  |  分享 
  
2020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8)——本文精选内容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
2020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8)
一、选择题

1、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活性炭作吸附剂B.稀盐酸作除锈剂

C.生石灰作干燥剂D.碘酒作消毒剂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B.实验结束后,剩余的试剂都应放回原试剂瓶

C.过滤时,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不断搅拌

D.振荡试管时,用手紧握试管,拇指堵住试管口,上下晃动

3、推理和归纳是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4、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记录,错误的是

A.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C.铁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红色的四氧化三铁

D.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试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5、下列有关水的知识中,正确的说法是()

A.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水不能称作为自然资源.空气才是自然资源

B.常用的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和煮沸都是物理变化

C.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D.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

6、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原子只能构成分子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7、下列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地壳中元素含量:Al>O

B.水通电生成的气体体积(相同条件下):V(H2)>V(O2)

C.CO(NH2)2和(NH4)2SO4中氮元素质量分数:ω(CO(NH2)2)=ω((NH4)2SO4)

D.一杯食盐水的密度:ρ上部分>ρ下部分

8、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A.m的数值为

B.若W为水,则X或Y必定为酸或碱

C.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1:4

D.若X为化合物,Y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9、以科学原理和实验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A.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所以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10、加强防火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必修课,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嘴吹灭洒落在实验桌上燃着的酒精﹣降低着火点

B.森林灭火时,建隔离带﹣隔绝可燃物

C.家具起火,用水扑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

11、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一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12、水是我们生活、生产各方面都离不开的重要物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B.自然界中的水都含有杂质

C.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D.电解是一种常用的净水方法

1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排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验满

B.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应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再加热

C.加热高锰酸钾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只要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就立即收集

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应预先在集气瓶中留少量水或铺少量的细沙

14、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中获取的相关信息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化学式是CH2B.丙物质属于氧化物

C.该反应中有4种化合物D.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1

15、“魔棒点灯”趣味实验的操作为: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你认为酒精灯能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A.“魔棒”具有神奇的功力使酒精灯点燃

B.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使酒精自发燃烧

C.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D.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氧气,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能自发燃烧


二、填空题

16、屠呦呦曾从西晋医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她因此认识到不能用加热法提取青蒿素;于是改用低沸点的乙醚提取,终于在经历第190次失败后获得成功,并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请回答:

(1)研究表明,在60℃时青蒿素的结构就会被破坏,从而失去疗效.据此可知,青蒿素具有的化学性质是;青蒿素药品应密封保存在处.

(2)乙醚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其中短线表示原子间的连接,则乙醚的化学式为,乙醚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精确到0.1%).

17、“贵”的实验:

步骤Ⅰ.让金刚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收集生成的气体;

步骤Ⅱ.让足量镁条在步骤Ⅰ生成的气体中燃烧,生成黑色的炭粉和白色的固体氧化物.

(1)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基本反应类型是.

(2)若金刚石质量为m1,按上述步骤反应且转化完全,生成的炭粉质量为m2,则m1m2(填“”),理由为.

18、请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吸烟有害健康.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

(2)常温下测得某苹果汁的pH值为3,说明该苹果汁呈性.

(3)生活用水在净化过程中常用活性炭除去色素和异味,这是利用活性炭的性.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可以通过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4)铝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但铝锅耐腐蚀性却很强,是因为.

三、实验,探究题

19、某学习小组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发现生成物中有黑色固体.针对这一现象,他们猜想可能是镁与N2或CO2反应生成黑色固体.

针对猜想他们开展了如下探究活动.

【实验一】镁带与氮气的反应

(1)以下是获取氮气的方法及装置,其中得到氮气较纯的是(填字母)

(2)燃烧镁带,观察现象

将镁带打磨光亮,点燃,伸入盛N2的集气瓶中,瓶内壁附着一层淡黄色的固体.

(3)实验结论:镁与氮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淡黄色的氮化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实验反思: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却远多于氮化镁?原因是.

【实验二】镁带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将燃着的镁带伸入盛CO2的集气瓶中,镁带剧烈燃烧,瓶内产生氧化镁和一种黑色固体单质,该黑色物质是.(写出化学式,下同)

【探究结论】

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黑色固体是镁与空气中反应产生的.
20、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一、都是化学变化;

二、。

【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

a烧杯内壁出现;

b手摸烧杯壁有感觉;

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蜡烛燃烧为

变化。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变化。

【获得结论】猜想(填“一”或“二”)正确。

四、计算题

21、用石灰石泥浆吸收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可以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若用12.5t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配成泥浆,理论上碳酸钙能完全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为多少?(精确到0.1t)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CO3+O2+2SO2高温2CaSO4+2CO2)


九年级化学期末质量检测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考点】E4: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解答】解:A、活性炭作吸附剂,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B、稀盐酸作除锈剂是利用盐酸的酸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生石灰作干燥剂是生石灰和水生成熟石灰,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碘酒作消毒剂,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考点】挟持器-铁夹、试管夹、坩埚钳;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玻璃仪器的洗涤.

【分析】A、根据试管夹夹持试管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剩余的试剂的处理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洗涤试管时振荡的正确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故操作正确;

B、实验结束后,剩余的试剂都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不能放回原试剂瓶,故操作错误;

C、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操作错误;

D、振荡试管时,振荡试管中的液体的正确方法是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摆动,故操作错误.

故选:A.

3、D

4、C

5、【考点】硬水与软水;电解水实验;水的组成;常见的溶剂.

【分析】A、从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去分析;

B、根据硬水软化的方法解答;

C、从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去分析;

D、根据水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进行分析.

【解答】解:A、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故错误;

B、硬水软化可采用煮沸和蒸馏的方法,常用的硬水软化的方法,是煮沸,故错误;

C、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之比为:1:8;故错误;

D、水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故正确;

故答案为:D.

6、【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来分析;

B.根据原子的构成来分析;

C.根据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来分析;

D.根据分子的概念来分析.

【解答】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碳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正确;

C.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正确;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正确.

故选A.

7、B

8、【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本题可分析先X、Z、W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Y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进而可以确定反应类型.

【解答】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20g﹣4g=16g,故X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16g;同理可以确定Z是生成物,生成的Z的质量为60g﹣16g=44g;W是生成物,生成的W的质量为50g﹣14g=36g;

A、由质量守恒定律,Y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44g+36g﹣16g=g,故m的数值为6g+g=70g,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X和Y,生成物是W和Z,若W为水,由于无法确定X、Y的元素组成,X或Y不一定为酸或碱,如甲烷燃烧也能生成水,但反应物不是酸或碱,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16g:g=1:4,故选项说法正确.

D、若X为化合物,Y为单质,生成物可能均为化合物,则该反应不一定为置换反应,如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9、【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再分。故A错误。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故B正确。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故C错误。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故D错误。

考点∶考查推理的学习方法。

10、【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嘴吹灭撒落在实验桌上燃着的酒精,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着火点一般不变,故错误.

B、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正确.

C、家具起火,用水扑灭,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正确.

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故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考点】AF: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分析】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和流程图可知:①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②中氧化铁不能直接转化为硫酸亚铁;③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氧气,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解答】解:①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

②中氧化铁不能直接转化为硫酸亚铁;

③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氧气,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只有②不可以,故选C

【点评】本考点属于实验题中的物质的制备和转化,需要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还要掌握相互之间的反应规律和反应的条件.并注意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判断物质的组成,各有什么注意事项,要把握好.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12、【考点】77:硬水与软水;75:水的净化;7B:常见的溶剂;A5: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123: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分析】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自然界中的水都含有杂质,软水:硬度低于8度的水为软水.(不含或较少含有钙镁化合物);硬水:硬度高于8度的水为硬水.(含较多的钙镁化合物).硬水会影响洗涤剂的效果;常用的水处理方法有:沉淀物过滤法、硬水软化法、活性炭吸附法、去离子法等.

【解答】解:A、溶剂是一种可以溶化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的液体,继而成为溶液.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溶剂是水.故A说法正确;

B、自然界,有波涛汹涌的海洋、奔流不息的江河、平静迷人的湖泊,有银装素裹的雪山、皑皑耀眼的冰川,有地下涌动的暗流、喷涌不止的甘泉,有润物细无声的雨和漫天飞舞的雪,这些都是水.自然界中的水都含有杂质.故B说法正确;

C、肥皂水在软水中发泡较多,在硬水中发泡较少.故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故C说法正确;

D、常用的净水方法有:沉淀物过滤法、硬水软化法、活性炭吸附法、去离子法等.电解水可制得氧气和氢气,不是常用的净水方法.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13、C

14、B

15、C

二、填空题

16、【考点】E4: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D1: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DA: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512:物质的变化与性质;513: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在60℃时青蒿素的结构就会被破坏,说明受热易分解;根据易分解考虑保存方法;(2)根据结构图写出化学式,根据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考虑.

【解答】解:(1)在60℃时青蒿素的结构就会被破坏,说明受热易分解;因为青蒿素易分解所以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2)根据结构图写出化学式为:C4H10O,乙醚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21.7%.
故答案为:(1)受热易分解;阴凉;(2)C4H10O;21.7%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17、【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

(2)根据在化学变化中元素质量守恒来分析.

【解答】解:(1)步骤Ⅰ.金刚石的主要成分是碳,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2)在化学变化中元素质量守恒,故金刚石的质量就等于生成碳粉的质量.
答案:(1)2Mg+CO2=2MgO+C;置换反应;
(2)=;物质转化过程中元素质量守恒.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18、【考点】烟的危害性及防治;硬水与软水;金属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酸性溶液的pH小于7,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降低水的硬度就是减少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含量;根据铝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解:(1)一氧化碳是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故填:一氧化碳;

(2)苹果汁的pH值为3,小于7,说明苹果汁呈酸性,故填:酸;

(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降低水的硬度就是减少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含量,可以采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故填:吸附,煮沸;

(4)铝锅耐腐蚀性很强的原因是铝的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能起到保护作用,故填:铝的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物质的性质,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灵活应用.

三、实验,探究题

19、【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实验一】(1)将空气中氧气除去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1)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2)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3)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来分析;

(4)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分析解答;

【实验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解答;

【探究结论】根据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实验一】(1)硫磺在空气中能够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二氧化硫,尽管石灰水能吸收二氧化硫,但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较小,石灰水中溶解的氢氧化钙较少,不能全部吸收二氧化硫,不能得到较纯净的氮气;

红磷本身是固体,在空气中燃烧,且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是固体,可以用于除去空气中的氧气;且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得到较纯的氮气;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故填:B;
(3)镁与氮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淡黄色的氮化镁,故填:3Mg+N2=Mg3N2.
(4)氧气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更活泼,镁条更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故填:氧气比氮气活泼.

【实验二】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是镁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有氧化镁,则生成的黑色固体是碳;故填:C;

【探究结论】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黑色固体是镁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故填:CO2.

20、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1)水珠发热(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和水化学(3)发热物理二

四、计算题

21、6.4t.

献花(0)
+1
(本文系如此爱学习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