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魏六朝诗选》第三十五首《苦寒行》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作者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苦寒行

[魏诗·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作品介绍]

《苦寒行》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在征讨高干时作的一首乐府诗。诗中生动地描写了艰苦和冰天雪地中的自然景象,流露了厌战情绪,但主要反映了诗人不畏艰苦,积极向上,充满胜利信心的奋发精神。这首诗前四句白描写景,突出了登太行之艰险难行。第五至第十句用景物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悲哀、惊惧、沉重和冷森森的压抑之情。第十一至第十四句直接抒情:叹息、忧郁和思归。第十五句到第二十四句,用白描叙述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行军途中的生活艰苦之情形。全诗语言苍凉悲壮,沉郁浑厚。

[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以黄巾军为代表的农民革命武装,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曹操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接着他又“挟天子以令诸侯”,逐个地打败了其他地方割据势力,最后统一了北方,形成了与吴、蜀相峙的三国鼎立局面,并为日后的晋朝进一步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他又采取了一些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广行屯田的措施,对当时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曹操的一生大半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因而他的作品也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思想积极,风格慷慨悲壮。他的诗今存二十余首,都是采用的乐府古题,明显地表现了对汉代乐府的继承关系。曹操散文亦清峻整洁,一变东汉以来的典雅繁缛,显示着他崇尚刑名,反对儒学传统的突出特点。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曾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曹操的著作今有辑本《曹操集》,诗歌注本以黄节的《魏武帝诗注》较为详备。

[注释]

①苦寒行:《辞海》注为“乐府《清调曲》名。古辞已亡。现存有曹操,曹睿等作。”曹操于建安十一年征高干,北逾太行,时当正月,乃作此诗。写冰雪中行军的艰苦。因首句为‘北上太行山’,故后来亦称《北上行》。《艺文类聚》则误称本篇为曹丕所作。《乐府古题解》谓“《苦寒行》晋乐所奏魏武帝‘北上太行山’,备言冰雪溪谷之苦。或谓《北上行》盖因魏武帝作此词,令人效之。”

②北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曹操自邺城(在今河北临漳县西)西北度太行山,攻高干所在的壶关(今山西长治市东南),故称‘北上’。”

③太行山:余冠英注为“指河内的太行山,在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北,是太行山的支脉。”沈文雪注为“指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北的太行山。”林庚、冯沅君注为“起自河南省北部,沿山西河北边境折入河北省北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起自今河南济源县,北入山西,再经河南入河北。”殷义祥注为“起自河南济源县,沿山西河北边避连绵北延折入河北北部。高干屯兵壶关(今山西长治),曹操自邺城起兵征讨,必北经太行山”唐·李善注为“高诱曰‘太行山在河内野王县北也。’”据诸家所注,太行山有两处,一处指的大的山系即太行山脉,另一处指的是大太行山系的支脉,即今河南省沁阳县北的太行山。曹操征高干行军只能择其一支脉,以达“兵贵神速”之效。故应以余冠英之说为是。

④巍巍:山势险峻而高。有高山阻路,征途艰险意。

⑤羊肠坂:辞海注为“太行山上的坂道。萦曲如羊肠。故名。《史记·魏世家》‘魏伐赵,断羊肠、拔阙与。’《蔡泽传》‘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道。’《说苑》‘桀之居,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皆指此。有二,一在今山西平顺县东南,见《汉书·地理志》。一在今山西晋城县南。见《史记正义》。清《一统志》以为战国时所言羊肠,当指后者。又在今山西交城县东北,一名羊肠山。东汉永平中,在此屯田积粟,称为羊肠仓。隋炀帝改称深谷岭。”余冠英注为“指从沁阳经天井关到山西晋城的通道。”林庚、冯沅君注为“在壶关西南。”殷义祥注为“在今山西长治东南。”唐·李善注为在太原晋阳北。高诱注“《淮南子》曰‘羊肠坂是太行孟门之限,然则坂在太行,山在晋阳也。’”据诸说较而推之当以余、沈之说为是。

⑥诘曲:形容羊肠坂地形复杂,犬牙交错,曲迂易迷貌。

⑦车轮为之摧:摧,折断,毁裂。形容此道辎重军用物资车辆根本无法运输,只能弃之而轻装行军。

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北风劲凛,悲啸苍凉,古树枯枝,寒响畏人。正好为行军掩。

⑨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此二句形容所行之处多为荒无人烟之所,猛兽出没之地。令人不寒而栗。

⑩奚谷少人民,雪落何菲菲:奚谷 ,通溪。山里的水沟。或有溪间的山谷。山居人家多坐落在靠近溪谷的干阜之处,既利避洪,又易汲水。雪落:北方山寒,正月正是大雪纷纷的时节。这两句是说逾太行,越羊坂,出深谷,在溪口出处才见到了几户山居的人家。这时,又大雪纷飞。好险啊,如稍迟延,这支部队就可能被大雪埋在深山里了。

⑾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延颈,伸长脖子,意远望。此二句是说:出了羊肠坂这样艰险的深谷,在见到了几户山居的人家以后,才觉得松了一口气。带着这支队伍,跋山涉险,深入不毛,究竟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实现平叛这一重要的军事目标,息战安民。不然何必如此呢?这就是“远行多所怀”的深意。

⑿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怫郁,唐·李善注为“《楚辞》曰‘弗郁兮不陈。’余冠英注为“心不安”。沈文雪注为“心中忧愁不安。”东归,唐·李善注为“言望旧乡也。”余冠英注为“言怀念故乡谯县(今安徽省亳县)。沈文雪注为“回到东边故乡,曹操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这两句是说,我再没有什么可忧虑的,只是想回去看一趟家。

⒀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此二句是说中途遇到深水,而又无桥梁可通,正在焦虑徘徊。

⒁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大雪弥漫,走过来的原路在那儿都无法辨认了,夜幕就要降临了,可是还没有找到可以宿营的地方。此二句是说,前边深水阻路,后面大雪封山,进退维谷,平叛部队几乎陷入绝境。

⒂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行一段,再辩识一下方向,再走一段,行行看看,走走停停,这时太阳已下山了,又人困马乏,饥寒交迫。

⒃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挑着行囊去拾柴禾,凿冰取水煮粥。⒄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东山《诗经·豳风》篇名,是一首描写久戌士兵在还乡途中思念家乡的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谓“毛苌说‘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此处或许含有自比周公的意思。悠悠,深长貌。这二句是说想起《东山》这首诗来,深深地触动了我心中的哀伤。”林庚,冯沅君注为“旧说《东山》是赞美周公出征归来犒劳士卒的诗。”

[译文]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赏析壹

壹/

文学鉴赏

这是一篇反映汉末动乱中军旅征战生活的诗作。

诗一开头就引出山势高耸、道路纡曲的太行山区。“北上”二字,不仅表明了由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到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的行军走向,而且显示出旆旌悠悠,锐不可当的军容,以此笼罩全篇,气势逼人。紧接着文势一顿,发出“艰哉”的喟叹,先在心理土造成惊恐状态,而后围绕“艰”字写景抒情。这就在布局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并为下文创造出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种步履维艰的气氛。

“北上太行山”,引出步履是怎样的维艰,“巍巍”叠用,展示出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挡住去路,呈现出强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这是写仰望。接下去写平视:“羊肠坂诘屈。”坂曰“羊肠”,又以“诘屈”形容之,则狭窄而多盘旋之势,历历在目。写山写坡,都是纪实,都是从正面落笔;“车轮为之摧!”则是感慨,是烘托。笔法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加强了具体感与真实性。再下去,笔分两头:一方面写自然景色凄苦,一方面写野兽当道,但又相互交错,以突出行军之艰险。写自然景色,一则曰“树木萧瑟”,再则曰“北风声悲”,三则曰“雪落霏霏”。通过“萧瑟”“霏霏”,写出了景色之阴暗、昏沉、凄凉;通过“声悲”,将客观的物和主观的我融为一体。写野兽,则是“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这两句都是写途中多野兽,但上句从形态方面描绘。“蹲”者,熊罴袭人之状也。“蹲”而“对我”,毛骨悚然。下句从声音方面渲染。“啼”者,虎豹清凄之声也。“啼”而“夹路”,倍感悲凉。诗人对阴森可怕的自然环境作了朴实的抒写之后,又对荒凉冷落的社会环境作了深刻的描述。在那低洼近水处行军,很少见到人的踪影,天黑了,竟找不到宿栖之处,还得担着行囊上山拾柴,拿着斧子凿冰取水……。这情景写得真切动人,感同身受。

曹操诗不以写景称著,但在写景方面,却有独特而成功之处。这首诗的写景就很成功。在诗人笔下,太行山之高,羊肠坂之阻,风雪之交加,树木之摇落,熊罴之状,虎豹之声,莫不逼真逼肖。视觉上,在那兀立的怪石上,萧瑟的树林中,一群群熊罴,不是蹲在那儿,以攫取的目光逼视着行人;听觉上,从那山路两旁,伴随着风吹雪飘,不是传来了一阵阵虎豹的长呜吗……这首诗的写景,就其描形、绘声、着色之精湛而言,可与《观沧海》中写繁媲美。两诗皆行军途中所作,尽管背景、内容、感情、风格都不同:一是率师出征,一是凯旋归来;一是写冬之山景,一是绘秋之海景;一是反映出统帅关切士卒的赤子之心,一是表现了英雄吞吐宇宙之概;一是苍凉悲壮,一是波澜壮阔;但其成功一样,可称曹操诗写景之双璧。

这首诗不仅以写景取胜,而且以抒情见长。这情是以真景真事为基础,因而不论是“叹息”,还是“怫郁”,也不论是“思东归”,还是“悲《东山》",都真切动人。

首先是叹行军之艰险。在行军路上,既有太行巍巍,羊肠诘屈,野兽逞强,风雪肆虐的险阻,又有“水深桥粱绝”,“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人马同时饥”的艰难,因而引起了诗人“东归”之思。统帅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士卒斗志的高低,战役的成败。尤其是在开赴前线的路途中,即使艰难重重、险阻累累,作为一个统帅,不能也不应流露出丝毫畏惧、退缩情绪,更不允许直言出来,涣散军心,而诗人一反常规,直言不讳地说:“思欲一东归。”从这种毫不掩饰的言语中,窥察到诗人性格的一个方面:坦率。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本无泛语,根在性情。”(《采菽堂古诗选》)钟惺也说:“……如‘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亦是真心真话。”(《古诗归》)这些评论,用于《苦寒行》,也都恰切。

其次是哀生灵之涂炭。这一点,尽管只在“溪谷少人民”一句中吐露出来,但从全诗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得到。“溪谷”,山谷有水处。吴淇说:“山居趁坳,泽居趁突。此山行而曰‘溪谷少人民’,则更无人民矣。”(《六朝选诗定论》)这话说得很对。深山区人民聚居的溪谷,尚且少人民,更何况其他地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千村薜苈,万户萧疏,其惨象,目不忍睹,耳不忍闻。但诗人未作更多的具体描述,而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谿谷去写,这就收到了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艺术效果。“少”字精当。它与下文“薄暮无宿栖”的“无”,前后照应,相互补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极其凄惨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灾难人民的同情。这种感情,在《蒿里行》中倾吐得比较具体。他说:“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几句,是“谿谷少人民”最好的注脚。

再次是“悲彼《东山》诗”。这里有两层意思:《东山》,是《诗经》中名篇。写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获得生还的兵士在归途中的歌唱。全诗气氛是悲凉的,色调是凄苦的,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诗中“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等句,与诗人征高于途中所见略同,因而勾起了诗人对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士卒的深切关怀。另外,旧说《东山》是写周公的。汉毛苌说:“《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诗序》)此处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联系起来看,显然含有自比周公之意。作者曾经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话非曹操莫能道出。他还以齐桓、晋文“奉事周室”自许,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自励(《述志令》,见《魏志·武帝纪》裴注引《魏武故事》),而这里又以周公自比,是其真情实意的再次表露。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后,威震华夏,大权在握,废献帝、夺天下,如探囊取物,而曹操不为,实属难能可贵。

这首诗,如果只停留在抒写行军艰险、思欲东归上,那就失之平平了。它高就高在诗人将自身征途之苦同士卒思归之情、广大人民倒悬之急融为一体,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同周公事业联系起来,扩大了内涵,升华了主题,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巨大的生命力。

这是一首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诗篇,它记叙了曹操征讨高斡的行军之苦,抒发了诗人关怀士卒的体恤之情,反映了汉末建安年间干戈动乱的社会生活,其内容具有诗史性的文献价值。诗篇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其独特的感人魅力。首先,结构谨严,章法有致。开篇叙事,继之写景,再做抒情,三者交替有序出现。所叙之事清晰了然,所写之景形象生动,所抒之情深刻感人。其次,语言古朴直率,风格慷慨悲凉。全诗不见华彩藻饰之言,只用朴实常见之语,直言其悲凉之事,直抒其慷慨之情。

名家点评

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右晋乐奏魏武帝“北上太行山”,备言冰雪溪谷之苦。或谓《北上行》,盖因魏武帝作此词,今人效之。

明·张溥《魏武帝集题辞》:间读本集,《苦害》、《猛虎》、《短歌》、《对酒》,乐府称绝。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苦寒行》不过从军之作,而取境阔远……苍凉悲壮,用笔沉郁顿挫……可谓千古诗人第一祖。

清·吴淇《六朝选注定论》卷五:凡诗人写寒,自有一应写寒物……此诗未写风雪,先写太行之险,所谓骇不存之地,进退两难,则寒无可避,方是苦也。然于太行山上,拈出‘北上’二字者,魏武欲以周公自拟,为下文东归暗伏线索耳。……此诗极写寒苦,原是收拾军士之心,却把自己生平心事写出……呜呼!当此徘徊中道,欲求一夕之栖宿而莫能,况乃如《东山》之诗云云哉?此所谓喟然而悲。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纯好。

佚名

赏析贰

贰/

206年,曹操率兵亲征高干,途中经过太行山著名的羊肠坂道,写下了这首诗,其格调古直悲凉,回荡着一股沉郁之气。这首诗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毫不矫情作态。诗人在诗中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委曲如肠的坂道、风雪交加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对于艰难的军旅生活所引起的厌倦思乡情绪,诗人也做了如实的记录。更感人的是,尽管作为军事统帅,诗人在这里却没有强作英豪之态,而是赤裸裸地写出当时在那种环境下的内心波动,直露的笔触把诗人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以其真诚而扣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以“艰哉何巍巍”总领全篇,通过征途所见突出一个“艰”字。“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二句为全诗奠定了萧瑟悲凉的基调,使诗笼罩在一片凄哀险恶的气氛中。为了进一步渲染凄哀险恶的气氛,诗人又以羊肠小路、恐怖战栗的熊吼虎叫、罕无人迹的漫漫大雪等物象感叹行军的艰难。以此为铺垫,顺势提出“思欲一东归”的念想。末二句并写两面,一写诗人同情长期征战的战士,渴望战争结束、实现统一的心情;一写诗人以周公自比,排除万难、取得征讨胜利的决心。整个诗歌弥漫着悲凉之气,抒情真挚感人。

佚名

赏析叁

叁/

从字面上看,通篇描述了行军途中艰难险阻的极端苦状。但作者另有深意,自古征战,就充满着艰难险阻。是生与死的考验。曹操此次行军,虽然困苦异常,但也未必就空前绝后。全篇二十四句,其中二十二句就极力铺陈描述了几乎陷于绝境的苦况。然而搜索要义却只落在了最后两句上。即“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周文王姬昌有十子,周武姬发为排行老二。武王同母弟共八人,即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丹季载。兄弟中,武王和周公旦最能干。常助父亲文王处理国事。武王即位时己八十四岁。大约在周武王九十五岁才灭了纣。但不久就死了,即位的周成王姬诵只有十四岁,全国局势尚不稳定,当时有七十一个大小诸侯国。武王终时嘱弟周公旦辅佐成王。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见武王死,成王幼,即勾结武王曾派往监视他的武王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人,一面造流言毁谤周公,一面在自己的封地邶(今河南汤阴东南邶城镇,又今安阳东和汲县东北并有邶城),发起武装叛乱,东方的奄(今山东曲阜),蒲姑(今山东博兴)、徐、淮、熊、盈等一时皆起兵反周。刚刚兴起的西周王朝正处于危机四伏关乎安危的困境之中,形势严峻,已经九十多岁的周公旦不得不亲率大军平叛,花费了三年时间才平息下去,使周王朝的统治才转危为安,这是一次挽救周王朝命运的意义极为重大的军事行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公东征。

曹操在此诗中所提到的“东山诗”即是指《诗·豳风》中的《东山》诗。《东山》的要义按余冠英、金启华诸贤所解,主要是“这是征人还乡途中念家的诗。在细雨蒙蒙的路上,他想到家后恢复贫民身份的可喜,想象那可能已经荒废的家园,觉得又可怕,又可怀;想象自己的妻子正在为思念他而悲叹,回忆三年前新婚光景,设想久别重逢的情况。”据传《东山》诗就时当年带兵东征平叛的周公旦所作。《东山》之诗的政治意义在于要过上太平乐年的安宁日子就必须付出巨大的牺牲,艰难的背后就是光明,困苦之中蕴含着幸福,每一位出征将士必须明白,要享天伦之乐,必须在赢得国家和平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同时还要明白我们不是为了高官厚禄和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做一个安享太平的平民。为了实现这个最朴素的愿望和最现实的目标,我们跋山涉水甚至牺牲也是值得的,也是高尚的。周公之所以作此诗,是因为殷纣刚灭,而武庚又起。连年征战,干戈未息,百姓疲惫,人不思战。在此情势下,周公此诗实为一首动员令,让从征将士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我们是为和平而战,一定会胜利的。到那时我们都解甲归田,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岂不快哉!曹操在此引《东山》之诗为喻,前有深水阻络,后有大雪封山,进退维谷,自己所带的平叛部队如今几乎陷于绝境。在此情形下,军中每位将士,很自然地会想到他们可能回不去了,没有机会再见到自己的新婚妻子或儿女了。军心必然消积悲观,士气低落。此情此景,带兵统帅曹操亦必然感慨万端,他可能也想解甲归田,安想天年。可是欲罢不能,如今叛寇未平,而大军被困。其焦虑之思,又谁能知?回想当年周公东征平叛的情景,令人感慨万分。

周公倾心辅政,就连他的亲兄弟管叔、蔡叔、霍叔都不能正确理解他,可是周公毅然带兵,费三年艰辛,才平息了叛乱,稳定了大局,巩固了周基。如今的国家局势与周公东征时的情景,又有什么两样呢?曹操为什么把这次平叛与周公东征相提并论呢?高干当时虽没有很强的军事力量,但他是袁绍之甥,也很能干,有相当号召力,这与当年纣王子武庚颇类似,曹操当时所主中原实处四战之地,南有孙权、东有乌丸诸辽、北有单于马超、西有刘备、刘表,皆实力雄厚,有入主之心。高干撄守壶关,如与单于连成一片,则北边后方动摇不稳,刘表、刘备及青、冀、幽三州袁氏旧部蠢蠢欲动,伺机掠许(许都),大事去矣。故征高干之役关系重大,我必须以周公为榜样,完成平叛大业,稳定国家局势。曹操《苦寒行》诗没有任何消积悲观成份,而是他化消积为积极,化困难为硕果的杰作,反映了曹操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并战而胜之的坚毅品格。

佚名

赏析肆

肆/

袁曹官渡之战后,袁绍主力被翦。幽、青、冀三州相继平服。但袁绍甥并州牧高干降而复叛,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因袁绍子袁熙、袁尚穷奔乌丸,闻曹操将率军亲讨,疑惧不利于己,遂撄守壶关(今山西壶关)以自捍。曹操以为欲讨乌丸,须先服并州,以消贼众结附而增虏势之虞。决计先平叛而后讨虏。遂命折冲将军乐进、捕虏将军李典率军围征高干于壶关,但高干坚守,乐、李久攻未下。于是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春正月,曹操亲 率大军进讨。高干侦知,一面留别将据守,一面亲赴单于求救,但单于畏曹,未允高干所求。曹操率军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出发,取道河内,北越太行,直叩壶关(今山西长治)。于建安十一年三月即平。曹操此诗疑赋于进兵途中,述平叛为正义之战。

佚名

焦作青天河风景区只见一棵干枝树四周有栏杆围着,想必有来历。原来是东汉时期的古槐树。这棵树已经1900年了!树高13米,树围3.2米,树冠100平米!虽然已经千岁老人了,可树上发出了新芽,长出了新叶!传说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汉丞相曹操经丹水羊肠坂北上壶关征伐叛将高干途径于此,曾在树下拴马小憩,并赋下千古名篇《苦寒行》,因此得名“拴马槐”。赏析伍

伍/

诗话:

①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谓“诗中写行军时的艰苦。”

②沈文雪编注《古诗三百首》谓“诗中描写了战争中环境的困难,士兵的艰苦和作者自己的悲壮情怀。”

③殷义祥《三曹诗选译》谓“诗中描写了这次征讨时的行军苦况。时值正月,天寒地冻,大雪纷纷,一路艰难险阻,人饥马困。诗中的最后流露了作者希望尽早实现统一,罢兵休战的愿望。”

④《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徐公持谓“它以‘苦寒’为中心,把太行山区隆冬时节的艰难行军写得十分真切形象。诗中先总写‘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接着就是具体描写险峻的道路,荒凉的环境,严寒的气候,同时描写‘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等内心的反应。苍凉悲慨的气氛流贯全篇,极为浓郁强烈。末尾‘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二句,引出《诗经·东山》诗,进一步加强了诗篇的悲凉色彩,同时又把这场艰苦行军同西周初的周公东征相比拟,这样也就在一片悲哀声中透出了诗人胜利的自信心。这篇诗在艺术上要比同为五言诗的《薤露》、《蒿里》成功,它写景与叙情结合得很紧密,被王夫之称为‘绝好’。”

佚名

《苦寒行》   [魏诗·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太行山:绵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山脉。何:多么。与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巍巍:高耸的样子。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羊肠坂(bǎn):地名,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东南,以坂道盘旋弯曲如羊肠而得名。坂:斜坡。诘屈:曲折盘旋。摧:毁坏、折断。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罴(pí):熊的一种,又叫马熊或人熊。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溪谷:山中低洼有水处。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处说“少人民”,言山中人烟稀少。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样子。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延颈:伸长脖子(远眺)。怀:怀恋,心事。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怫(fú)郁:愁闷不安。东归:指归故乡谯郡。作者谯(今安徽亳县)人,在太行之东,故云“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绝:断。中路:中途。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薄暮:黄昏。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担囊:挑着行李。行取薪:边走边拾柴。斧冰:以斧凿冰取水。糜(mí):稀粥。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

这首《苦寒行》,是曹操于公元206年,率兵亲征平叛高干,途中经过太行山著名的羊肠坂道,写下的这首诗。

泊客以为本诗可以分为两段:

第一段,征途艰险。从首句到“雪落何霏霏”。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此两句是述太行山路之“艰”。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此句是述战途之“寒”。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此句是述战途之“险”。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此句是述战途之“苦”和“寒”。

第二段,悲壮情怀。从“延颈长叹息”到末句。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作为大军统帅,其实对于苦寒中行,其实心里一样苦,一样想家。人之常情,也是历代评论曹操坦率的地方。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这是对于将士征途苦旅的真实描写。饥寒交迫无住宿。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

《东山》,是《诗经·豳风》篇名,是一首描写久戌士兵在还乡途中思念家乡的诗。是周士大夫美周公东征之诗。

初读此诗,泊客很不理解,而且专家还评论说有“厌战”情绪。作为大军最高统帅,不去想着带领将士去克服艰难险阻,而是在诗文中以“艰难险阻”、“饥寒交迫”这样的“苦寒行”为创作基调,曹操这是为什么?

泊客连读此诗,悟到,可能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曹操的坦率性格使然。

二是作为大军统帅的曹操,体恤将士们的征途苦寒。

三是曹操对于此次出征平叛,具有必胜的坚定信心。

四是曹操以东征周公自比,表达了自己豁达上进、积极向上之意。

《苦寒行》,记叙了曹操征讨高斡的行军征途之艰难险阻、饥寒交迫之苦,抒发了诗人关怀士卒的体恤之情,反映了汉末干戈动乱的不安社会生活,其内容具有诗史性的文献价值。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古风泊客》第一辑《古文观止》

《古风泊客》第二辑《诗经》

《古风泊客》第三辑《楚辞》

《古风泊客》第四辑《乐府诗集》

《古风泊客》第五辑《古诗十九首》

《汉魏六朝诗选》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诗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段时间既有采自民间的乐府诗,也有文人创作的五言、七言诗;既有南方清丽婉约的诗歌,也有北方的铿锵之声。本书选录诗约300首,分为九部分:汉诗、魏诗、晋诗、宋诗、齐诗、梁诗、陈诗、北朝诗、隋诗;分4卷,汉诗一卷,魏晋诗一卷,宋齐诗一卷,梁、陈、北朝、隋诗合为一卷。全面的反映了当时各个朝代各诗人的不同风格和内容。余冠英突出了各时期的风格和代表作家,详加注释,是读者了解汉魏六朝诗歌的入门必备之册,既可以作为专业人士的备用资料,也可以作为文学爱好者收藏典籍。

作者:项籍等

编订:余冠英

成书时间:1958年《古风泊客》第六辑《汉魏六朝诗选》汉魏六朝诗选35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