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窦宪破匈奴,名气上为何不如霍去病和卫青?史书为何不多加推广?

 梦想童年594 2020-04-22

导语:东汉百余年,也出了个‘大英雄’,窦宪凭一己之力,击溃北匈奴。有趣的是,如此大功绩,如此大贡献,竟没能得到史学家的称赞,为何?为何霍去病、卫青可以得到史学家的称赞,窦宪却出了问题?窦宪不得民心还是此次破北匈奴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让我们一起揭开历史的迷雾,细细的窥探下吧。

窦宪破北匈奴的史学记录

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俘虏无数,歼敌一万三千

在《东汉》书籍当中,我们能够明显看到:窦宪曾经大败北匈奴。具体战绩如上述所示,歼敌一万三千人,俘获敌军无数。这样的一个战绩在历朝历代都是无法忽视的存在,按理来说窦宪足以凭借这样的功绩,流芳百世。但真实的情况却与我们想象的有很大出入,非但流芳百世,反而遗臭万年。

  • 燕然勒石的雄起

大家都知道,霍去病在率领部队进击敌军的时候,曾经在一块大石头上刻了自己的名字。这样的一种壮举,被后代的绝大多数大将军所效仿。无论是唐宋还是明清时期,总会有大将军攻克的某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刻上自己的战绩。

哪怕是朱元璋率领部队攻击集庆的时候,在紧急时刻得知自己的大儿子出生,也紧急找到一座山,并且在山上刻上了许多文字。

当然,有一些大将军他们刻字,纯粹是为了追逐风潮,但是窦宪刻上的文字是绝对意义上值得他刻字的。别的不用说,单纯的以一己之力能够统领南匈奴、乌桓、羌胡兵马3万余人,然后通过多方会师,剿灭北匈奴的主力部队,就足以评的上这个荣誉。

  • 再败北匈奴

这一次的歼敌一万三千人给了窦宪充足的斗志,让窦宪明白,北匈奴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强悍。

领兵出塞,打金微山

从永元元年也就是公元89年开始,一直到永元三年公元91年,窦宪一直在做准备。经过多方筹备,兵马到位,士兵的士气高涨,窦宪终于决定:再次率领部队进攻北匈奴。

而这一次带来的功绩,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俘虏了北匈奴的太后,歼灭了北匈奴的主力。

单纯的凭借着这两点,窦宪的声望似乎隐约要超过了霍去病,整个东汉时期,很少有高等级将领和窦宪一决高下。但真实的情况是如此吗?窦宪在拥有如此大功绩的时候,又究竟做了什么呢?

窦宪打北匈奴的前因后果

大家在熟读东汉史书的时候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有一些大将军他们之所以称为大将军,是因为他们的姐姐妹妹或者他们的家人受到了皇帝的宠幸。

这一点很难去描述,我们也没有办法以现在的眼光去批评、去判断,毕竟东汉时期的各方面制度有那么一些很难被现代人所认同。但无论如何,再建初三年,也就是公元78年的时候,汉章帝曾经册立窦宪的妹妹为当朝皇后,她就是鼎鼎有名的窦太后。与此同时,窦宪在朝中的势力如日中天。

只不过如日中天的窦宪遇到了已经在中天上的太后,不久窦宪因为派人刺杀太后的宠臣刘畅,事情泄露之后被羁押在监狱之中。

也正是在这个万般无奈的敏感节点,窦宪决定出兵讨伐北匈奴来建立功勋,立功赎罪。

  • 攻打北匈奴的思想认定

首先,窦宪的确是急于建立功勋,急于通过功勋来摆脱自己的罪名,但是这个时候窦宪还是很有头脑的。

因为窦宪要做的是一个十拿九稳的生意,所谓的生意是和一个区域的人去攻打另一个区域的人。而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匈奴分家了。

当时的匈奴分成了两部分,分别是南匈奴和北匈奴。相比较而言,南匈奴处在一个稍微优势的方面,再加上北匈奴自己那边出了乱子,这个时候的北匈奴要远不如西汉时期的匈奴帝国。而窦宪在这个时候,率领自己的部队去攻打北匈奴,与此同时,又有着南匈奴以及周边诸多蛮夷国家的支持,占据了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因素。

  • 歼灭北匈奴主力之后的窦宪

前段时间开历史研讨会,很多史学家说蓝玉之死未必是朱元璋小心眼,或许是蓝玉做一些事情做过了头。大家翻看明史的时候,就能够明显察觉到朱元璋对于蓝玉的忍耐度还是非常大的。蓝玉一而再,再而三的触及朱元璋的底线,最终落了个悲剧收场。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把蓝玉的身份安排在窦宪的身份上,因为窦宪在功成名就之后也做了一系列愚蠢的事情。

窦宪以大功于汉,跋扈恣肆

窦宪认为凭借着自己的一己之力剿灭了北匈奴,帮助整个大汉帝国稳定北方的边境,是有功于大汉的。所以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面,窦宪一直是飞扬跋扈、肆意妄为。在之后又发生了很多过分的事情,比如窦宪的党羽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相互勾结,祸害苍生。在没有得到皇帝的允许情况下,直接进入后宫面见皇帝。

谋定后忍而未发

这个时候,东汉帝国的皇帝在干什么呢?根据史记的记载,皇帝一直在忍。为什么皇帝会忍受窦宪的蛮横无理呢?原因更简单,因为这个时候的皇帝没有办法和外面的臣子商讨。

而在公元92年,也就是永元4年的时候,东汉帝国开始了第1轮的反扑。从公元92年一直到公元98年,长达6年的时间,与窦宪有过牵连的朝中臣子、武将、士兵大多被捕。窦宪等人,被迫自杀。

窦宪和卫青的战绩比较

在上文当中我们提到过窦宪的战绩,或许和卫青相比还要略高一筹。既然略高一筹,为何窦宪没有获得史学家的称赞,而卫青却名扬千古呢。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纵向比较一下,看一看窦宪和卫青单纯的依托战绩,谁优谁劣。

  • 单纯的战绩比较

列其功庸,兼茂于前多矣

这句话出自于后汉书,重点描述的就是窦宪的功绩。但是请注意,在描述窦宪功绩的时候,仅仅是突出了他的战略果实。这样的一个战略果实他并不是纵向比较的,而是横向比较的。横向比较的人物是谁呢?整个汉帝国的绝大多数武将。

我们拿出窦宪最经典的一次战役,也就是追击北匈奴战役,此次战役,他一共斩杀了一万三千余人。当然这并不是结束,根据史学家记载,窦宪在此次的表现当中非常优秀。比如在此次出击北匈奴的同时,震慑住了80个部落,而这80个部落悉数来降,总共投降人数超越了20万。

当我们把数据进行对比卫青的时候,就不难发现,卫青俘虏3万匈奴人,有4万人趁机投降了汉朝。

单纯的凭借俘虏士兵的人数和俘虏将士以及当地平民的人数来看,这是一个将近5:1的数据。

如果我们单纯的通过战绩来比较,单纯的通过屠戮对方的士兵,控制对方的子民和百姓的数据比较的话,窦宪可能要远超过卫青。

  • 匈奴军的比较

但是单纯的通过这一部分士兵的比较,似乎很难比较出个高低,比较出个优劣来。

大家要知道,古代战场上瞬息万变,可能今天敌人强盛,第二天就直接扭转战局,所以如果依托于俘虏的人数、杀敌人数来评判哪一个将军厉害,哪一个将军不厉害,本身就是不可取的。尤其是时间跨越线比较长,面对的敌人不同的情况下,更没有办法通过战绩来直接确定哪一位将军优秀,哪一位将军不优秀。

我们需要看一下东汉时期的匈奴军和西汉时期的匈奴军有什么区别。

1.西汉匈奴军远强于东汉的匈奴军。

我们在对应的历史文献当中,能够查到汉朝的第一位皇帝刘邦曾经率领部队和匈奴决一死战,此次战役的过程极其繁复,但结果非常简单,刘邦差一点就命丧此地。

再之后西汉帝国通过无数的努力,通过三五代帝王的厚积薄发,才有了汉武帝时期的辉煌一击。

而当时汉武帝几乎集结了整个帝国的所有力量,无论是粮草的运输,无论是士兵的准备,或者武器装甲的储备,这些统统达到了帝国的巅峰状态。可即便在如此的情况之下,整个汉帝国也必须集齐所有的顶尖将领,才能够打上一场或者两场战役。

2.东汉时期匈奴军非常特殊。

在东汉时期匈奴军特殊就特殊在:它已经不是一支完整的队伍了。东汉时期匈奴分成了两部分,而且相互之间不太和谐。

我们可以理解为:东汉时期的匈奴军分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看不惯北匈奴,北匈奴也看不惯南匈奴。南北匈奴本身就内讧的情况下,南匈奴又和大汉帝国和好如初,两方面势力共同挤压北匈奴的生存圈子,导致北匈奴腹背受敌,无法发育。

我们对于窦宪的童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而在分析之后发现:窦宪的童年说惨不惨,说好不好?

窦宪身处在一个大户人家,尽管他在幼年的时候成为了孤儿,但是飞扬跋扈的脾气和性格却培养了起来。对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家子弟而言,窦宪没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很容易走上弯路。

历史上对于窦宪的童年记载相对模糊,但也能够看得出来,窦宪的度量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宽广,而且属于市井无赖之辈。

不能如卫青养尊处晦而行杀掠之虐

这是一句相对比较客观的话,窦宪在北方立下了大功勋,与此同时东汉帝国的威名远扬。但是相比较而言,并不能够像卫青一样,休养生息,而是到处做一些糊里糊涂的事情,搅得当地民怨四起。

  • 窦宪的外戚身份

大家知道,在东汉帝国的时候,有一位非常有名气的太后,那就是著名的窦太后。而在窦太后当上太后的时候,整个窦家有数不清的人朝中为官。

当时窦宪的兄弟姐妹都在朝中担任要职,而这个时候窦宪即便没有任何官职可当,在整个朝廷上也处于无人敢惹的状态。

窦宪在朝中拥有自己的势力,如果自己想要去做什么不法的事情,则直接暗示自己的手下或者自己的随从,让他们向皇帝表态。与此同时自己悄摸的去找窦太后,这样的事情就算成了。

如果说窦宪的品行不错,操守也不错,对得起上到皇帝的信任,下到百姓的爱戴,或许就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了。可是窦宪偏偏是个例外,手中掌握权力不说,还做一些稀里糊涂的事情。

  • 窦宪犯错在先

大家不要忘记,窦宪为什么突如其然的带领着大汉帝国的部队和北方的敌人进行一次殊死搏斗呢?

以窦宪当时的状态,养尊处优就可以了,实在是没有必要去冒这个险,不是吗?

原因很简单,因为窦宪本身就犯错误在前,他是希望能够戴罪立功,通过建立一个大功勋来免除自己的所有罪行。也就是说,窦宪替帝国率军出征保家卫国,他的目的不单纯,而且是犯错误在前。

窦宪犯错误在前这一点似乎是大家所共知的,毕竟以窦宪的状态,飞扬跋扈的脾气秉性和混不吝的神情,指望着他老人家不犯错误,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 汉和帝的权力拿捏

整个汉帝国,汉和帝是一个极为奇特的存在,因为他对于权力的欲望似乎比汉武帝还要多上一些。

汉和帝当上皇帝之后,一心一意的想要拉拢属于自己的全部权利,请注意这里指的是全部权利。当汉和帝当上皇帝掌握大权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有一部分人他们是不听自己命令的,比如窦宪。事实上在汉和帝当上皇帝的时候,整个朝廷发生了较大变化。窦宪不听从自己的指令,窦宪的好多兄弟姐妹他们都可以无视皇权,这一下子惹怒了汉和帝。

这也是为什么汉和帝一直在想尽一切办法给窦家挖一个坑,希望他们每一个人都跳下去,然后自己再收拢收拢,把所有的权力拿在自己手中。在皇权的高端威压之下,窦宪不得不作出抉择,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争光。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窦宪掌握兵权之后的这一段时间里面,越发的飞扬跋扈,越发的不可一世,甚至有了某种歪心思,而且这种歪心思对于整个皇家来说百害而无一利。

当窦宪一而再再而三的触及皇权时,这个时候就已经不再是有罪或者无罪的区别了,而是死与不死的区别。皇权绝对不允许第二个人随意拿捏,皇权也绝对不允许两个人共享,汉和帝出大招的那一刻,就是窦宪自寻死路的那一刻。

  • 外戚专权的特殊性

整个东汉帝国或者整个汉帝国,对于外戚专权总是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反感。

汉帝国明白外戚专权的恐怖性,也明白外戚专权的可怕,他们在想尽一切办法去阻止这件事情,只不过祖宗的制度、朝廷的发展方向以及民间的呼声,往往会不自觉的把外戚拉拢过来。

而当有一部分外戚能够行使自己的权力,为民为国,为天下做一些好的事情时,只能说是谢天谢地,但是绝大多数外戚似乎都不够格。他们要么想获得自己的不当得利,要么想的是如何祸害天下。当这一部分外戚犯了众怒的时候,也就是整个帝国开始去收拾他们的时候,只不过有的时候能收拾住,有的时候收拾不住。

我们单纯的从战绩来看,单纯的看为汉帝国带来的荣誉来看,窦宪其实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

尽管窦宪这场战役打得不怎么光彩,打的不怎么漂亮,甚至有一些老百姓诟病责骂他不应该这样去行军作战。但是整体来看,打了一场胜仗,对于国内的民心来说能够起到一个安稳作用,对于北方的匈奴来说也能够起到一个震慑作用,无论是南匈奴还是北匈奴,都意识到汉帝国不好惹。

但是窦宪的名声没有远扬,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方面窦宪本身就有问题,他的人品有问题,不能够当做一个正面案例宣扬。

第二个问题是窦宪极有可能触及皇权,而以汉和帝的状态来看绝对不可能让别人触及皇权的,于是就想尽一切办法压制窦宪的名声。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的一点,窦宪是一个外戚,外戚专权是整个汉帝国最为忌讳的。无论是史官有意无意的抹黑窦宪也好,或者当时的记录有意无意的贬低窦宪的存在感也好,似乎一切都成了必然。

简单讲的话,窦宪个人品行操守不好,窦宪的欲望野心无法克制,这一次战役或许能够有那么一点点的胜利,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远不能和卫青、霍去病相比的,尤其是一个全方位的比较,更是差之千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