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恶紫之夺朱”:周朝服饰的颜色之争是如何揭示背后的礼乐之变的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0-04-22

孔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从这一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孔子以及儒家学者的荣辱观,是非观和价值观。

孔子在这一句话中说出了他生平最讨厌的三件事情,其一是痛恨色彩不正的紫色取代了红色的正统地位,消减了朱红的正色地位,其二是痛恨郑国的靡靡之音干扰了人们的视听了,扰乱了典雅正统的传统高雅音乐,最后就是极其痛恨那些心术不正之人扰乱君主的视听导致国家覆灭。

“恶紫之夺朱”:周朝服饰的颜色之争是如何揭示背后的礼乐之变的

紫色取代红色,表面上是颜色之间的替代,其实背后是礼崩乐坏,异端为正的产物。

一、作为'闲色'的紫色,其蕴含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意义并不能与朱色相提并论。这点在孔子言论和《诗经》皆有体现

(一)孔子痛“紫”

“恶紫之夺朱”:周朝服饰的颜色之争是如何揭示背后的礼乐之变的

孔子历来主张的是正统,而这三句话均以'恶'字为首,旗帜鲜明,态度坚定。而'恶'字,从表面意思上来看是'厌恶,痛恨'之意。

但是相比较古人常用的'厌','恶'字更能表现出语气态度上的强烈不满,词义上更加接近'憎恶'。孔子一生之中主张'中庸之道',对于这种近乎极端的情绪表达并不多见。

由此可见,孔子对于正统的坚持和对于'紫色、郑声、利口'的厌恶,一种与之势不两立,极端排斥,坚决与之划清界限的态度。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生产力水平并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也极端低下,而且民智尚未开发,教育水平也落后,因此教育并没有普及到广大平民百姓。

(二)《诗经》记“紫”

“恶紫之夺朱”:周朝服饰的颜色之争是如何揭示背后的礼乐之变的

所以当时人们并不热衷于开创新知识,而是喜爱从前人留下来的古书典籍中寻找微言大义。在当时,《诗经》便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受到人们的热捧。

贵族阶级以在与人交谈中引用《诗经》中的原句为豪,以此显示出自己的尊严和高贵。在当时人们的热捧之下,原本只是文学作品的《诗经》后期也逐渐成了经典之一。

文学作品如此,而文学作品中所提到的色彩,器物,音乐等概念也被当时的人们奉为经典,认为其记载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

就以色彩为例,当时所记载的只有五种颜色,即就是'青、朱、黄、白、黑'五个颜色,其余所有的颜色被称之为'闲色',这五种颜色相与之也被称之为'正色',在这些正色当中又是以'朱'和'青'尤其被人们所喜爱。

朱色,为之正色,是矿物质朱砂的颜色,所呈现出的是红橙色。从当时的社会语境中看,朱色是脱离世俗的颜色,带有着神圣和高贵的含义。因此在后世的封建王朝中,统治者也常用朱红色作为自己的标志色,其他人不可以随意使用,以此来显示出自己高贵神圣的社会地位。

而紫色是两种正色加在一起混出来的颜色,也就是青色和朱色加在一起所呈现出来的颜色,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紫色属于'闲色'的范畴,其社会地位和所蕴含着的政治意义并不能和正色朱色相提并论。这两者的地位有着极大地差别。

二、服装是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身份的工具。朱色自古以来就是正统颜色的表现,代表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在“阴阳五行”中也被赋予了深刻内涵

(一)服饰颜色代表地位

“恶紫之夺朱”:周朝服饰的颜色之争是如何揭示背后的礼乐之变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有的学者也称中国为'衣冠之国',衣冠是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国自古以来对于衣冠就有着严格的要求,素有'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之说。

从服饰的颜色,干净程度,服饰材料以及服饰形状上中国自古就有着严格的要求,流传至今的就有唐朝的唐装,清朝的旗袍和汉服。

封建社会中,等级观念十分严格,对于衣食住行也有着严格的等级要求,贵族阶级着丝绸,平民只能穿麻布做出的衣料。在清朝,皇室只能用明黄,其余的人不能使用明黄的衣料。

在皇宫后庭中,只有正主皇后才能着大红色衣饰,其余的各大嫔妃无论有多大的恩宠都不能穿大红色的衣饰,否则就是大不敬,越级之举,这在中国古代是很大的僭越行为。

由此可见,古代社会中,服饰也成了身份的工具,而服饰的色彩也成为人们身份着装最显著的标志,最直观的表现方法和封建统治中的等级地位相联系起来,就具有着政治统治的功用和有着高低贵贱的等级之别。

(二)阴阳五行表现内涵

“恶紫之夺朱”:周朝服饰的颜色之争是如何揭示背后的礼乐之变的

古人除了从前人留下的书籍典故中寻求微言大义之外,还十分注重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更是古人一直寻求的至高境界,古代的统治者就经常以'天子'自居,以此来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人们也试图从自然事物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中找到各种问题的答案。古人通过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克,相生找到了解释世界万物的发展规律。

因此从'阴阳五行'当中的'金木水火土'也被赋予了'五色,五味,五德'等内涵。古人十分注重事物之间的相生相克,五行中的五色对先秦时期的服饰色彩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五行中的相生相克的实质内涵在着装者身上达到了更完美的体现。

除了从选择服装颜色上,还有色彩搭配上,阴阳五行的内涵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通过着装的颜色来体现自己具有某种超自然的能力,并且通过这种超能力来体现自己独一无二的政治地位和统治地位。体现自己的尊严和威严。

三、“五行”中的“火”与“五颜”中的“朱”相对,周朝以“朱”为尊,但诸侯却以“紫”为尊。看似颜色之争,实则是周朝礼崩乐坏的表现

古人将'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赋予了'白、青、黑、朱、黄'五种颜色,一一对应,从而使这五种颜色有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古人通过五行相克的原理来定国色,虞王朝兴盛'土德',土相对应的就是黄色,所以虞王朝的统治者就将黄色定之为国色。夏王朝兴盛'木德',因此夏王朝的国色就是青色。汤王朝兴盛'金德',所以'金气盛,其色尚“白',这就是汤王朝以白色为首的原因。

到了周王朝,周朝王于天下,'文王见火,火气盛',所以周王朝以'朱'为尊,朱即就是周王朝的国色。

“恶紫之夺朱”:周朝服饰的颜色之争是如何揭示背后的礼乐之变的

周王朝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礼制制度,礼制成为周王朝的阶级统治工具,统治者通过周礼,规定了不同阶级人的衣食住行的标准。

周朝统治者的冕服制度和形制在夏商的基础上又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冕服的纷繁复杂的形制不仅仅是着装人身份地位高低贵贱的象征,同时也要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周王朝崇尚火,与之相对应的朱色也是诸多颜色中最高贵,地位最崇尚的颜色。因此周礼规定,朱色为国色,只有当朝统治者也就是周天子才能着朱色的衣服,其余人等不得用朱色的饰物。

因此周王朝的冕服上面主流色彩就是朱色。这就是阴阳五行对于服装颜色,以及颜色搭配上起的作用。

中国先秦时期的服装色彩分为'正色'和'间色',正色也就是与阴阳五行相对应的五色,间色广泛指的是其他所有的颜色,先秦时期的服装一般以正色为主,辅以间色,是先秦时期的服饰之道。

而统治阶级又通常将五色根据当朝五行的相生相克,分出高低贵贱,根据政治地位的高低来选择服饰的色彩。周王朝朱色是国色,着朱色的只有周天子,以此表示自己地位的独一无二和尊贵。

随着周平王东迁,周天子的势力逐渐衰微,各大诸侯国群雄纷争,周礼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也逐渐失去了其约束作用,中国这个时期也进入了春秋战国。

有资料记载:“齐桓公独爱好紫色,导致当时齐国一时之间,上行下效,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

也有史书记载齐桓公曾对管仲说'寡人好紫,紫甚贵,一国百姓好服紫,寡人奈何'。齐桓公的'好紫'除了当时齐国境内的人纷纷效仿,周边的一些小国也开始效仿,着紫色服装。

“恶紫之夺朱”:周朝服饰的颜色之争是如何揭示背后的礼乐之变的

一时之间,紫色成了当时人们的首选之色,随着周礼的衰微,紫色一时之间甚至取代了朱色成为最尊贵的颜色。这同时也是诸侯国势力增大,好子以藐视周天子,以下犯上的象征。

孔子的'恶紫之夺朱',痛恨紫色取代朱色成为主流颜色,做为闲色的紫色超越剥夺了朱色的正色地位。

这句话其实可以进而理解为孔子厌恶的不仅仅是颜色,是厌恶那些以邪恶伪善,异端来取代真善美和正统的行为,简而言之,就是以邪夺正。

孔子这里其实抨击是礼崩乐坏,传统的礼制遭到破坏,正统的思想地位遭到了破坏,一些以前不入主流的东西逐渐取代正统的地位,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思想。孔子一生都希望恢复礼制,恢复周礼,“恶紫”不仅仅是对紫色取代红色的痛恨,其实更深处,是异端取代正统,周礼的崩坏的痛心。

参考文献:

《诗经》

《左传》

《周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