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信鼓励的力量:从三个视角看《点》蕴含的教育智慧与育儿启示

 愫说育儿 2020-04-22

“我希望,我的书能够激励你找出属于你自己的独特之处,然后看它领你走向何处。”

——彼得·雷诺兹

家长们或多或少地知道,画画对于孩子成长的诸多好处,但对于儿童绘画,也普遍存在以下几点困惑:

  • 什么样的作品算是好的作品?

  • 孩子总说“我不会画”,该如何引导?

  • 动辄上万的培训班,到底要不要去上?

针对以上问题,目前我觉得最好的答案,都藏在《点》这部儿童绘本里。

《点》是加拿大著名童书作家、插画家彼得·雷诺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故事,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入选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并获得美国十项年度童书大奖。

同名电影获得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大奖,入围奥斯卡动画短片奖。

在彼得七年级的时候,他的数学老师马森特鼓励他“画一笔”,开启了他的创作之路,于是才有了今天豆瓣评分9.2的《点》。

《点》描绘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叫瓦士缇的小朋友认为自己不会画画,美术课上完全没有动笔,老师鼓励她,让她画点什么,她愤怒地用笔使劲在画纸上戳了一个点,没想到老师没有批评她,反而让她在画纸上签名,并将她的作品用画框镶起来挂在自己办公桌后的墙上。

瓦士缇备受鼓舞,创作的热情被激发出来,通过不断尝试,成功地从一个不愿意画也不知道如何画、对美术存在逆反心理的孩子,变成了其他孩子眼中“伟大的艺术家”。

这本书令我惊叹,喜爱,相见恨晚。在我看来,绘本不止是简单地讲述画画这件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事,它同时蕴含着简单又深刻的教育智慧,具有极大的普适性,不仅值得孩子读,更值得父母和老师们一读再读

如何欣赏这本书?

接下来我将从绘本的创作视角、教育者(父母)视角和儿童视角这三个方面来为大家进行深度解读。第四部分,我会结合绘本,就文章开头提到的三个困惑谈谈我的理解与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01、创作视角:一则画面和语言都无可挑剔的寓言故事,一部一目了然又耐人寻味的艺术佳作

绘本创作是高级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西方。有别于我国传统的儿童启蒙书籍,它以画面为主角,以语言为补充,共同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建构和价值观的输出。

加拿大儿童文学理论家培利·诺德曼指出:“绘本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画面暗示的故事和以及两者结合后产生的故事。”

我认为,一位出色的绘本图文作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戏剧导演:孩子们通过直观形象的绘画故事,构建起对事物的初步认知和对生活的间接经验,积累正向的心流体验。

彼得·雷诺兹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绘本创作的艺术性在《点》这本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① 画面:

这本书的画面本身就是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构图巧妙,背景简洁,画面大量留白,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作者擅用线条,寥寥几笔的勾勒,就将人物的形象、动作和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

如故事开端,我们很容易看出这是一个关注问题、正在思考的老师和一个不羁、愤怒的孩子。

又如描写老师把画推到瓦士缇面前请她签字,只有一只手、一张纸和上面简陋的点,但是动感十足,如在眼前。

再如描写瓦士缇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装帧悬挂起来的画面,看不到人物,只有简单的色彩和线条,但读者已被深深吸引。

书名为《点》,“点”元素在画面中无处不在,采用水彩晕染画法,并结合色彩的感情功能,帮助读者马上读懂了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② 语言:

作者运用单纯的记叙手法,不添加任何评论,也没有多余的抒情表达,仅采用生动贴切的文字就将人物的性格、情绪和心路历程完整地塑造出来,写作手法十分高超。

③ 语言与画面的结合:

作品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表现力丰富,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深刻的道理——

我认为这部作品单从语言角度看就是一则优秀的寓言故事,再加上极富表现张力的图画,整个故事最终产生了震撼人心、意味深长的艺术力量,令人看过之后久久无法忘怀。

02、给父母和老师的启示:教育者的言行,决定孩子的思维方式

故事中,瓦士缇的美术老师出场只有三句话,却结合肢体语言,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完成了教学艺术的完美展示:

① “啊!暴风雪中的一只北极熊。”

瓦士缇画不出任何东西,自信心受挫的她十分沮丧、恼怒,老师看到了她的困境,俯身去看那张白纸,说了这句俏皮话,既体现自己对学生的关注,又缓和了师生间的气氛。

② “那就随便画一笔,看看能画出什么。”

老师笑了提出一个轻松、明确又具体的建议,因为没有任何难度,学生很容易接受,于是瓦士缇抓起笔在白纸上狠狠戳了一个点。

③ “嗯——现在,请签名。”

老师对瓦士缇画的点仔细研究了半天,然后充满仪式感地将画纸推到瓦士缇面前请她签名,这令瓦士缇大感意外,老师的认真与重视在瓦士缇心中引起了不小的触动。她想了一会儿,也许自己不会画画,但会签名。

短短三句话,充分展现老师的教育智慧:

  • 完全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耐心且充满信任

  • 不主动教授任何技巧,不进行任何否定

  • 鼓励孩子勇敢地、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

  • 重视孩子的作品,给予积极的关注,善用仪式感

之后老师没有再出现过,但是她又一次使用了“仪式感”,把瓦士缇的点像艺术品一样展示在墙上,极大触动了瓦士缇,将她的创作激情点燃。

最后瓦士缇在学校成功举办了画展,可见老师的关注与鼓励一直都在。

心理学研究表明:4-12岁是孩子脑功能迅速发展的阶段,心理发育非常迅速,并慢慢接近成人,因为开始接受不同的教育,人格特质开始显现。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父母老师的言行非常关注,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模仿教育者的言行,并通过大人的态度来解读自己的价值。

通过瓦士缇因不自信导致的无力、愤怒,到积极探索并通过作品获得自信与成就感,再到最后把正能量传递出去的故事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思维方式的转变,而转折点就是美术老师朴素却高明的语言和行为,她甚至继承了老师的教育艺术,去启迪另一个不自信的孩子。

作为家长,这是我最乐意看到的画面。瓦士缇多么幸运啊!

03、孩子的直观感受:真实的自我表达是被允许和鼓励的

我和JUN读完这本书后,他很喜欢,让我把书留在他的书架上(他不喜欢的我会先收起来)。我问他有什么感受要和我分享吗?他说:画画其实也很简单嘛。

翻译成大人的语言,即:真实的自我表达是被允许和鼓励的。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彼德·雷诺兹理解并尊重所有孩子的个性与创造力,他的一系列作品都在关注教育者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赞美鼓励和信任的力量。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或许没有艺术天赋,但必定在某个方面有着无限的潜能,全然理解和接纳孩子,孩子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

我们鼓励孩子,不是让孩子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而是让他们顺应自己的特质成为他们希望的样子。

教育的最大秘密,在于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即我们一直渴望的内驱力。而自信是内驱力的精神基石,愉快的体验是内驱力的精神动力。

04、父母如何做好孩子绘画之路的引路人?

回到文章开头的三个问题,只有理念正确了,我们的引导才有价值:

① 什么样的作品算是好作品?儿童画,不需要迎合成人的审美

客观地说,市面上很多美术教育机构都在主动或被动地“套路”学生和家长。

孩子们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构图法则,采用老师准备好的各色材料,进行傻瓜式的步骤,出来的作品单看效果很不错,丰富,吸睛,十分迎合成人的审美,但放在一起比较,你就会发现不同孩子的作品却大同小异,因为这不是孩子独立思考的结果。

构思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却被老师代劳了,孩子基本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天生的艺术家,沦为复制黏贴的画匠。 父母交了学费,机构就要让学费看起来值得,这是机构培训的局限性。

儿童画,不需要迎合成人的审美。家长如果放弃控制,完全尊重孩子的个性,善于激发孩子的自信与创造力,孩子的涂鸦总是能给我们惊喜。

② 孩子总说“我不会画”,如何引导?其实,一直是我们“认为”孩子“不会画画”

回想我们小时候,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爱用绘画来表达自己,因为表现欲望是天生的特质。

现在的孩子之所以不爱画画、不会画画,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

  • 我们给予过多的关注和指导/限制,孩子不能随心所欲,觉得画画没意思。

  • 我们出于攀比或功利的目的,强迫孩子去画画,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 我们习惯以成人标准来要求孩子,“画的像”令孩子渐渐失去信心。

当孩子画了个圈说是妈妈时,请不要问:为什么不画耳朵?为什么没有手脚?

日本亲子教育专家鸟居昭美在《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一书中指出:

不要过早教孩子画具体形象:画画是孩子探索、创造、体验和自我表达的方式,是一种游戏。能力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大约9岁才会对临摹写生等技法感兴趣,这时候教才有意义。大人的指导,比如教他们画具体形象是一种干扰,是拔苗助长的做法。

绘画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游戏,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兴趣。在绘画的过程中孩子感受到自由放松、感受到快乐,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最重要。

画画不需要教,父母要做的就是不打扰、不破坏。如果孩子已经开始讨厌画画了,那么只要对孩子纯真、质朴的表达方式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赞许,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善用仪式感,孩子就能够重获自信、再次爱上画画。

③ 动辄上万的培训班,到底要不要上?最好的启蒙学校是家庭,最好的启蒙老师是父母

除了以上提到的“营造宽松环境,积极回应,发自内心地肯定、鼓励孩子”,绘本作者彼得还给了我们以下启示:

1)马上行动,小处着手,克服完美主义带来的拖延症,逐步丰富体验,树立信心

起初只是一个不起眼的黑色小点,到后来的浓墨重彩,更大的点,更多的点,甚至不用专门画点就能画出一个点来,不断的尝试与探索,带来自信心和创造力的与日俱增,产生次方效应。

不可否认,瓦士缇是个颇有绘画天赋的孩子,她的性格强烈,行动力强,所以美术老师的鼓励在她身上产生了惊人的效果。那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性格也慢热呢?

慢热的孩子顾虑较多,那么我们也用慢热的方式,尽可能地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刺激孩子的表达欲望,再通过尝试性地画不断积累经验,引导孩子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逐步树立自信心。

相信时间的复利。

2)培养和丰富孩子的想象力,是个值得养成的好习惯

瓦士缇的老师通过想象,在白纸上看到暴风雪中的北极熊,瓦士缇也运用想象,用“点”创造出了各种各样奇妙的图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作者彼得·雷诺兹有一个保持创作力的秘诀:寻找魔力词。他喜欢在日记里,写下浮现在他脑海里的词,如“红色天鹅绒”,然后围绕它开展故事。

他说:“这个魔法的秘诀在于, 不要中断或者太富有逻辑性。勇敢一点, 让画面在你的脑海里反复组合。”

我们可以借鉴这个秘诀,和孩子一起玩“寻找魔力词”的游戏。

写在最后:

《点》的作者曾经不无惋惜地说道:

“我去学校访问的时候经常问孩子们谁喜欢画画。

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举手。

到了四五年级,大多数孩子都不举手了,或者都指向班里的‘小艺术家’。

看着孩子们的创造力一点点减弱、消失,是件很悲哀的事。

我确信这是因为他们很早就知道,有些‘规矩’必须要遵守。

但是,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是可以改变规矩的,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规矩,甚至忽视规矩,从而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呵护孩子最初的“点”,守护他们可贵的创造力,相信鼓励的力量,让他们有勇气去探索,去创造,去表达,去影响——不止于画画。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像瓦士缇一样幸运!

我是@愫说育儿,感谢阅读,欢迎留言与我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