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翔的荷兰人'',棱堡的出现及作用,荷兰人的强势崛起

 昵称36592375 2020-04-22

导语:

随着火器时代的来临,中世纪欧洲人的'龟壳战术'已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收敛。尤其是重型火绳枪的出场,直接让重甲骑兵退出历史舞台,穿着厚厚铠甲的中世纪各国士兵,被轻装简从的新式军队所取代。火绳枪不行就重型火绳枪,重型火绳枪不行就直接上火炮。那么大口径重型火炮的出场,使得'龟壳战术'的另外一个必杀技——城堡,也在火器时代慢慢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只不过,就在城堡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之前,他依然回光返照了那么一段日子。

中世纪火炮

划时代棱堡的出现,荷兰独立,发达的造船业和金融业

对中世纪城堡的改进,集中体现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力学、几何学、建筑学的爆发式知识积累。新出现的改良型城堡,被叫作'棱堡'

'棱堡'

棱堡出现之前的欧洲城堡,大部分是凸多边形的城堡模板,因此在城堡防卫过程中,防守一方的配备比较单一,最多就是设计一些垛口、角楼、塔楼以降低瞭望难度,增加打击角度等等。或者就是把城墙加高、加厚,厚到一定的程度不过瘾,那就再加一层,比如此前东罗马的首都新罗马城。所以当这种城堡遇到火力空前强大的火炮,哪怕火炮的设计十分傻大黑粗,都扛不住几轮大炮的轰击而惨遭攻破。因此在特定的那么一段时间之内,火炮成了城堡的克星。

后来在意大利战争过程中,意大利人发明了一种新型城堡,就是棱堡。棱堡是一种典型的凹多边形的设计思路。如此设计的最初设想,是为了增加射击点,进攻一方无论从哪个角度发起攻击,都会被至少两个以上的防守火力锁定。如此一来就形成了立体交叉式火力覆盖,这样的棱堡出现,也就空前增加了防守一方的军事科技含量。

荷兰纳丹棱堡

尤其是棱堡到了荷兰人手里,居然成了荷兰人能够成功赢下最终独立的制胜法宝。荷兰军事专家在意大利棱堡的基础上,将棱堡的高度降低,同时将墙体加厚,并且将堡垒外墙同地面的夹角设计成了钝角。这样一来,棱堡不仅易守了,而且难攻了,更加难以倒塌了。在此基础上,荷兰人还在棱堡外围挖了一圈又一圈的壕沟,充分利用了低地国家的独特地形特点,冷不丁给壕沟灌水,增加进攻一方的机动难度。

从公元16世纪90年代开始,尼德兰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大量棱堡。如此设计的棱堡,真的就像是一个又一个难啃的龟壳,防守一方不需要多少人手的投入,进攻一方却要付出十分高昂的代价。攻克一个棱堡所付出的代价,大到难以想象。根据当时对卑尔根-欧普-索姆围城战的记载,当时西班牙一方的围城作战指挥官斯皮诺拉,率军围困这座棱堡达三个月之久,结果天气已经入冬了依然无计可施。进攻一方的西班牙人,除作战阵亡之外,还有饥饿、寒冷、掉队损失的人员总共达一万八千多名士兵

关键是,你使出吃奶的劲儿打下了一座棱堡,其实并没有多少油水可捞,况且前面还有无数个棱堡,嘲弄一般等着你去攻克。而且就这样的围城战效率,即便保证全胜的情况下,一年也拿不下几个棱堡。等你撤军了,荷兰人就又开始优哉游哉地建设新的棱堡。虽然建设起来同样麻烦,但看着你无可奈何地撤军,就已经足够鼓舞士气了。西班牙人终于意识到,不问青红皂白地同棱堡战术周旋,是多么浪费时间和金钱的事情。与其在这里烧钱,还不如缓一缓吃紧的政府财政。

棱堡

公元1609年,西荷双方签订《十二年休战协定》。已经断断续续打了四十多年的作战双方,欣然接受了暂时休战这样的玩法。谁知道,这一等,就等来了三十年战争的全面开打。这场第二次的全面欧战,西班牙与荷兰毫无悬念地卷入其中。只不过,双方都还算是具有契约精神,西荷双方于公元1621年准时再战。战争的结局我们已经知道了。

公元1648年,哈布斯堡王朝全面溃败,同欧洲诸强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的签订也标志着荷兰的正式独立。公元1648年,哈布斯堡王朝全面溃败,同欧洲诸强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的签订也标志着荷兰的正式独立。

荷兰独立了,但实际上早在正式独立之前,荷兰就已经成为欧洲小霸之一。首先荷兰的经济基础雄厚,早在英法百年战争时期,尼德兰地区就是著名的纺织业中心,而到了资本主义兴起,荷兰的造船业又享誉欧洲。在公元15—16世纪的荷兰巅峰时代,光是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个城市,就有上百家造船厂。据说,当时荷兰的商船吨位,占到了当时欧洲总吨位的四分之三。荷兰出品商船的性价比,也是远远高于当时的另外一个竞争对手英格兰。

荷兰船队

除了造船业,荷兰人另外一个撒手锏就是商业。

商业在荷兰的兴起也不稀奇,因为荷兰或者说广义的尼德兰地区,本身就处于东西航路同南北航路的交汇处。东西方向上,由北海到波罗的海的航线,荷兰可以参与;南北方向上,由英吉利海峡到比斯开湾乃至于广袤大西洋的航线,荷兰一样可以参与。并且借助莱茵河,海洋属性的荷兰,连通了广大的德国与法国大陆腹地,正因为如此,荷兰城市鹿特丹成了欧洲第一大港口

莱茵河流域

这还不算完。荷兰人还是最早的玩金融的国家,现代世界流行的银行体系,股票市场等概念,最早都是诞生于荷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堪称当时欧洲最大的金融中心。能够拿到全欧洲最大的现金流,财富如此集中,荷兰人完全有实力干大事。

凭借这样的一身本事,公元16世纪末,刚刚独立的荷兰,尚未完成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就迅速参与到了开拓殖民地的全球争霸中去了。

最倒霉的,就是葡萄牙人。葡萄牙王国被腓力二世兼并,葡萄牙人等于是没有了为自己撑腰的中央政府。这件事情很快就祸及他们的海外殖民地,同样是小国寡民的荷兰,很快就取代了此前葡萄牙人在大航海时代的位置。

公元1595年,荷兰人第一次绕过了好望角,看到了眼前烟波浩渺的印度洋。公元1602年,荷兰人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虽然号称是公司,还是个股份有限公司,但这个公司却是个具有国家功能的组织。这家公司能够组建军队,发行货币,甚至是指导荷兰人在整个东方进行迅速殖民。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直接将葡萄牙人此前在印度洋亚洲地区的特权全盘拿下,新主人的名字就叫荷兰。

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

公元1621年,荷兰人照方抓药,又以政府名义批准成立了荷兰西印度公司。

西印度公司的职责更加明确,它主要负责抢夺葡萄牙、西班牙早期没有彻底站稳脚跟的美洲殖民地,并随时准备同后起之秀英格兰与法国开战,瓜分更多的全球利益。

并且那个时代的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他们的现实中并不存在国王,虚幻中也并不怎么信仰上帝。所以,当时的荷兰人不管对待竞争对手还是对待殖民地原住民,方法更直接,手段也更加凶残。除了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荷兰人敏锐地察觉到好望角的重要性,于是荷兰人赶走了葡萄牙人,抢占了好望角。并且以此为中心,控制了整个南非。有了一东一西两个公司,中间还有个好望角,这是典型的气吞寰宇之势。

17世纪早期的荷兰人的殖民帝国,地缘布局确实相当完美。

巅峰时代的荷兰殖民帝国,在北美洲拿下了今天纽约这块地方,起了个名字叫作'新阿姆斯特丹',以此为中心圈下一大片土地,起了个名字叫作'新尼德兰';在南美洲,荷兰人拿下了今天的圭亚那地区,包括今天的英属圭亚那,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并硬生生地从巴西占下了东北部的一大片;在非洲,前文已经说过,荷兰人占了南非;而在亚洲,荷兰人斩获颇丰。他们拥有斯里兰卡,并且在同西班牙人的较量中拿下了中国台湾,还殖民了整个的印度尼西亚。

荷兰西印度公司

在中国台湾,荷兰人建立了两个著名的军事商贸据点——热兰遮与赤崁楼。热兰遮这个名字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对,热兰遮只是音译,这个单词的词源,就是联省共和国除了荷兰之外的另外一个大省'泽兰';更加神奇的是印度尼西亚,这片岛屿从古至今都没有任何政权统一过,但在赶走葡萄牙人之后,荷兰人居然像变戏法一样整合了这块万岛之地,并起了个新名字叫作'荷属东印度'

当时在大西洋海域,荷兰人从葡萄牙和西班牙手中接过了黑奴买卖的接力棒——启程从欧洲运出盐、布匹、枪械、纺织品到西部非洲,中程又从西部非洲运出黑奴到美洲,最后返程再从美洲运出糖、烟草、稻米、棉花等到欧洲。这样的黑三角贸易,在荷兰人手中变成了标准化流程,荷兰人的聪明才智,全部用在了沾着人血的肮脏的黑奴交易中了。但与此同时,巨额利润就源源不断地回流到了荷兰。

印度洋海域,荷兰垄断了整个印度洋以及东亚地区贸易商路。欧洲的木材毛皮进入亚洲,而亚洲的香料瓷器丝绸则被转运到欧洲。当然,在当时的东方有中国的大明和大清用朝贡体系来维持亚洲国际秩序。

这一点上,荷兰人心知肚明,他们对这两个王朝虚与委蛇,并不当面招惹。转过身去则猛捞实惠,垄断同日本(引发了日本的'兰学')、印度的贸易,潜心夯实自己的印度尼西亚殖民地,并且一占就是三百年。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明或者大清并不知道身边已经崛起了荷兰这样一个海洋帝国,甚至还用中国人对荷兰人的绰号'红夷'命名了来自欧洲的'红夷大炮'。

当然,最初用葡萄牙人命名佛郎机大炮,到后来用荷兰人命名红夷大炮,这本身也讲述了葡萄牙人与荷兰人霸权更替的一段历史。强,实在是强。

红夷大炮

昙花一现的强大荷兰

但说白了,荷兰人的强大只是昙花一现。说到底,它的体量还是太小了。荷兰人跟当年的葡萄牙情况有点类似,都属于是小姐脾气丫鬟命,贪心不足蛇吞象的典型代表。公元17世纪早期的荷兰人,在自己所谓的'黄金时代',全国总人口也不过一百五十多万人。这点人口,根本就不足以支撑它像西班牙人那样进行彻底地殖民。它也只能是像当年的葡萄牙人一样广泛地设立商站和军事据点,而当欧洲真正的霸权英法起势的时候,荷兰人也只能是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到了公元17世纪后半叶,在北美荷兰人向英国人交出新尼德兰,在南美又被英法瓜分了圭亚那。公元1640年,葡萄牙人复国,之后不久就在巴西挤对走了荷兰人,重新独占巴西。而在东方,众所周知的,公元1662年,郑成功将荷兰人从台湾逐出,收复台湾。在此期间,英法海上势力崛起三次英荷战争一次法荷战争,荷兰人最终都被打到跪地求饶。

郑成功雕像

结语:

到公元18世纪后期为止,荷兰人基本上销声匿迹于大航海时代。除了依靠外交努力,还勉强拥有印尼,荷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我们中文语境中,很多时候都把这个时代的欧洲小霸荷兰,称之为'海上马车夫'。然而经过我们多方查证,这个说法很有可能是百年来翻译造成的误读。在西方人的语境中,基本上没有人提及所谓的'海上马车夫'这个说法。我们不妨采用一个在西方文化中更加流行的称呼——'飞翔的荷兰人'。飞翔的荷兰人,代表人定胜天,自由自在。当然,也代表孤苦伶仃,漂泊一生。

《东印度公司船员》

荷兰黄金时代的海景画家弗洛姆的作品《东印度公司船员》,可以看出海上贸易的空前盛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