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厂矿粉店,香味依然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4-22

芳芳炒码粉店的猪油是当天炼制,码料用新鲜食材现炒,丰富鲜美。 (株洲日报记者 李军 摄)

嫂子米粉店的招牌,是一碗嫩滑有嚼劲的肥肠粉。 (株洲日报记者 李军 摄)

鱼粉店的酸辣鱼粉,麻辣鲜香。 (株洲日报记者 李军 摄)

株洲日报记者 李军 实习生 钱惠

株洲曾经厂矿众多,一些风味独特的老牌米粉店,往往藏在厂矿生活区。

一家米粉店的背后,也有着时代变迁、人生况味。寻觅米粉店,尝一口米粉,也是在品一段故事。

芳芳炒码粉:

一碗粉里的逆袭人生

炉上火焰猛蹿,锅铲飞舞,瘦肉伴着清脆豆芽爆炒,一碗炒粉浓香四溢。忙碌的9个店员,有3个专门负责炒码,店内八九张桌子全被坐满,门口排起了长队。

4月20日一早,天元区长江南路与黄山路交汇处,紧挨老棉纺厂,芳芳炒码粉店生意的火热,照例唤醒了附近居民这一天的市井生活。

芳芳炒码粉店有两个门面,一个相当于敞开的操作间,分类放好的食材、整齐码放的菜碗、下粉与炒码的过程,一目了然;旁边那个,摆放桌椅、消费收银。

虽说如今生意火爆,回忆开店背后的故事,53岁的老板娘刘建芳五味杂陈。

刘建芳和丈夫本是老棉纺厂职工,她1986年进厂,丈夫进厂比她早3年。她是车间记录员,丈夫是机修工。彼时,株洲大桥尚未修建,棉纺厂是河西唯一的工厂,上班要坐渡轮或筏子。那个年代,进厂当工人很“吃香”,刘建芳家是“双职工”,更被人羡慕。

进厂时,刘建芳正赶上好时候,厂里职工上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带,作为当时株洲的创外汇大户,棉纺厂辉煌一时。

上世纪90年代,棉纺厂改制,夫妻俩双双下岗。当时,他们的儿子才3岁。告别了机器轰鸣、细碎棉絮漂浮的车间,一家老小的开支成了问题。

没有怨天尤人,刘建芳夫妻自谋生路,下岗当年就开了这家粉店。他们没做过生意,但舍得吃苦,“不管下雨下雪,每天清早爬起来买食材、烫粉。”

一开始做汤粉,头几年,生意不见起色。刘建芳不断摸索着、坚持着,2003年做起了炒码粉,2008年开始生意变好,请了四个店员。

粉店特色是慢慢总结提炼出来的:油是当天炼制的猪油;猪肝、腰花等食材不进冰箱,当天买当天用掉;码料根据食客喜好调整,目前码子已更新到14种左右。

最多时,芳芳一天卖出上千碗粉,平时也有七八百碗。周末,排队吃粉的人更多,九成是回头客,带着四五个家人“嗦粉”的家庭组合很常见。

目前,芳芳炒码粉店在株洲有4家,棉纺厂这家是总店,珠江北路999号橄榄城那家是旗舰店,此外,荷塘区水仙路168号与渌口东路瑞和广场各有一家。

刘建芳说,要辨别店面是否正宗,看店面牌子上有没有她的头像就行,“我注册了商标的呢。”她笑着说。

嫂子米粉店:

肥肠码子炒香了招牌

没去过芦淞区洗煤小区的人,或许也会觉得嫂子米粉店难找,4月20日上午10点多,记者就绕晕了。

寻觅一番,记者终于看到了招牌,几乎同时,背着挎包站在店门前的老板娘,热情地招呼了一声:“要嗦粉不?”听说记者差点迷路,老板娘指点说,“你走贺嘉路,看到‘株洗一食堂’这块牌子以后,从那个口子拐进来就到了。”

52岁的马友根烫了头发,化了淡妆,穿着打扮颇为时尚。在嫂子米粉店,也能看出她的用心经营。虽说门面不大,但烫粉区、码料区、就餐区、饮料区等,整洁通透。

这种靓丽感,让马友根和她的米粉店,在洗煤小区显得有些别致。

走在洗煤小区,楼房老旧,道路略显狭窄,老理发店、蔬菜水果摊,仿佛把时空拉回了上世纪80年代。马友根说,在人们的记忆中,那正是洗煤厂的鼎盛时期,厂里效益好、福利也不错。马友根的公婆都在当时的洗煤厂工作。但马友根不一样,大家挤破脑袋想进厂,她却说“当工人是好,可工作枯燥劳累,人生应该还有其他的活法。”1986年开始,她和丈夫开过饭店、副食品店。

上世纪90年代,马友根的婆婆开了这家嫂子米粉店,她帮着打理,后来自己成了老板娘,到如今已经快30年了。

马友根爱琢磨,炒肥肠、炒唐人神的腊肠做码子等点子,就是她想出来的。起初,她以为肥肠粉会比较小众,没想到慢慢地成了店里的招牌。“刚开始炒一小盆,后来要炒一大铁盆才够。”她说。

记者点了一碗爆炒肥肠粉,肥肠分量很足,吃起来嫩滑,有嚼劲,由于处理得干净、加入了干辣椒,肥肠吃起来毫无腥味。马友根说,干辣椒是早上买来现切现炒的,去腥味、添香味却不显辣。

靠着肥肠粉打响的名头,嫂子米粉店生意一直不错。虽然有9张桌子,4个店员连轴转,每天上午8点多,不少吃粉的人还是要排队。

“为啥叫嫂子米粉店?”记者问。

“一来,店里基本是‘嫂子’们打理;二来呢,能拉近与顾客的距离,叫着亲切。”马友根笑呵呵地说。

鱼粉店:

做鱼粉做的是那份感情

4月21日上午9点多,大雨时断时续。天元区长江北路的长沙银行斜对面,一家仅能容纳10多人就餐的鱼粉店被坐满,不时有人打伞而来,打包带走一份鱼粉。

记者来到店里时,45岁的老板吴全龙正赶去给熟客送粉。这位客人是附近的上班族,每天总要点一份酸辣鱼粉,下雨,又走不开,就麻烦吴全龙给她送一下。

店里客人满座,打包的人也不少,大雨天气能有这样的生意,看来人气还是挺旺。吴全龙说,“这不算生意好,以前要排队,有顾客开车过来,坐在车上等。”据他说,现在的生意相比疫情之前,也只恢复到了六成左右。

吸引这些食客的,是吴全龙这家店的鱼粉。店名简单朴实,就叫“鱼粉店”,招牌是酸辣鱼粉和孜然鱼粉。除了鱼粉系列,店里还有炒饭系列和汤系列。

为保证食材新鲜,吴全龙和妻子每天凌晨5点左右就起来,去菜市场采购新鲜鳙鱼、鲫鱼等食材。鱼汤用鳙鱼和鲫鱼熬制。

吴全龙做了20多年厨师,妻子本是厂矿职工,下岗后去餐馆打工,两人就这么认识了。勤劳踏实的两个人互相吸引,慢慢走到了一起。为了赚钱,吴全龙去海南闯荡过,因为儿子读书上学,他又回了株洲。

回到株洲,吴全龙的堂兄把开了近20年的鱼粉店,交给他夫妻俩打理。从此,两人用心经营起了鱼粉店,店里的生意也越做越好。

这家店鱼粉的特色,在于鱼片鲜嫩,鱼汤麻辣鲜香,由于加了酸菜及鱼酱,汤料香浓。吴全龙坦言,这种鱼粉,是堂兄和他从外地学到手艺后,结合了株洲人口味改良。“它带点麻,但不会麻舌,加了外地采购的酸菜,口感更为丰富。”

疫情期间,鱼粉店没开门,吴全龙在家接到不少熟客打来电话,问他店里什么时候开门,好久没吃到鱼粉了。接到这一个个电话,吴全龙说,“这是我开这家店,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