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阅读:林黛玉泪尽夭亡 宋淇

 卓语莲花 2020-04-22

专题阅读:林黛玉泪尽夭亡 <wbr> <wbr>宋淇

林黛玉泪尽夭亡

 

  第四十五回,晚间秋雨淅沥而下,宝玉冒雨往访黛玉,宝钗适命婆子将燕窝送来,二人走后:

   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回又想宝玉虽素昔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幔,不觉又滴下泪来。

  这眼泪已经不再纯是伤感,而带有感激之情了。

  到了这里,读者大可以松一口气,黛玉和宝玉之间再无隔阂,黛玉和宝钗也误会冰释,此后他们的关系应是一条康庄大道。第四十九回,宝玉套用《西厢记》问清楚黛玉和宝钗的情形后,说道:

   “先时你只疑我,如今也没的说了。我反落了单。”黛玉笑道:“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因把说错了酒令起,连送燕窝病中所谈之事,细细告诉了宝玉,宝玉方知缘故。因笑道:“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家口没遮拦’上就接了案了。”黛玉因又说起宝琴来,想起自己没有姊妹,不免又哭了。宝玉忙劝道:“你又自寻烦恼了。你瞧瞧,今年比旧年越发瘦了,你还不保养。每天好好的你必是自寻烦恼,哭一会子,才算完了这一天的事。”黛玉拭泪道:“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宝玉道:“这是你哭惯了心里疑的。岂有眼泪会少的。”

  这问题不但宝玉会问,读者也会暗中纳罕,觉得好笑。眼泪又没有量过,怎么会知道是多是少,显然是心理作用而已。

  读者切勿小视“眼泪少”这三字,因为它们是黛玉一生、黛玉和宝玉的一段爱情,甚至全书情节的主要关键。为了阐明这一点,我们必须重新细阅本书第一回以追根究底。甄士隐在书房伏几午睡,梦见一僧一道。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逐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密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故事更加琐碎细腻了。”

  赤瑕宫神瑛侍者就是宝玉,绛珠草就是黛玉。黛玉前生原是一棵绛珠草,受了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恩得以修成女体,成为绛珠仙子。二人同在警幻仙子处挂了号,降下凡世为人,绛珠仙子决定将她一生的眼泪还给神瑛侍者报德。在“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一句之后,甲戌本脂评有两段批语:

   观者至此,请掩卷思想,历来小说可曾有此句千古未闻之奇文。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

  历来小说的确从未有过这种奇文,脂砚斋承认自己虽知此意,但苦于无法表达得恰到好处,由此可知他是真正了解作者用意的人。第三十六回,宝钗去宝玉处,宝玉正在午睡,袭人有事出外走走,宝钗顺手将袭人的活计拿起来代刺。

   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所谓木石姻缘,木指绛珠仙草,石指青埂峰下的顽石,也就是神瑛侍者,这是前生的事,宝玉照理不会知道,所以只好由他将第五回太虚幻境中听到的《红楼梦》歌曲第二支《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在潜意识的梦中说出。换一个说法,天上的木石姻缘比人世的金玉姻缘更有根据。

  有了这个神话性质的背景,我们才会理解到下面词句的深意。第五回,宝玉在梦中听到《红楼梦》歌曲:

   [第三支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内容讲的完全是黛玉和宝玉二人前世和今生的姻缘:仙葩指绛珠仙草,美玉指以贾宝玉姿态出现于尘世上的神瑛侍者。最后三句是总结,而且暗示眼泪是禁不起经年累月不停地流的。

   [第十四支飞鸟各投林]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其余几句是题外话,此地不必参详,可是“欠泪的泪已尽”明指黛玉流落世间,目的在还泪债,到后来终于把泪流尽,使命也就告终,可以向警幻仙子去销案了。

  我们把这几段放在一起读,才恍然悟出作者深一层的用意。林黛玉之爱哭、善哭,不仅是她多愁善感,也不仅是她看透世事的无常,而是另外有一股更深的、源自前生的、自己都不知道的力量在冥冥中驱使她,叫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常的便自泪自干的”,并不是黛玉的泪腺或泪管有毛病,控制不了眼泪汩汩流出。这个先天和形而上的原因,再配合她的病体和性格,使我们了解:(一)黛玉几乎每天非哭泣不可,因为不如此,她无法完成“眼泪生产定额”;(二)到了第四十七回,黛玉的眼泪越流越少,离开她泪尽而死的日子已不远了。

  可是这说法并不纯是飘渺无稽的神话,而是落实到生活中去的。第三回黛玉初入贾府,大家看她身体怯弱,问她为什么不急为疗治:

   黛玉笑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才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不哭当然不会有眼泪,外姓亲友主要指宝玉——神瑛侍者,见不到,自然不必还泪,也就可以安度此生了。

  作者还另外巧妙地作了一个安排。同回,黛玉第一次见到宝玉,大吃一惊,心下想道: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奇怪的是宝玉仔细端详黛玉之后,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口气非常肯定。黛玉是女孩,又第一次做客,所以暗暗纳闷。宝玉在自己家里,宠惯了的,就开口说出来了。

  第二十二回,黛玉责备宝玉:“我恼她(指湘云),与你何干?她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在这一段文字下,庚辰本有一条脂批:

   问的却极是,但未必心应。若能如此,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世间亦无此一部《红楼梦》矣。

  “泪尽夭亡”四字正是黛玉一生的缩写。脂评的得力处就在这种地方,经他一点,读者往往可以探骊得珠。

  第五十七回,紫鹃用话试探宝玉,说黛玉不日就要回苏州去了,宝玉听了好像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呆呆站着,两眼发直,手脚冰凉,连话都不会说了。闹得全院天翻地覆,延医诊治之外,并留下紫鹃侍候他,以安其心。另一方面:

   林黛玉近日闻得宝玉如此形景,未免又添些病症,多哭几场。宝玉大病,这黛玉自然牵肠挂肚,宝玉病愈后,紫鹃回来告诉她经过并劝她早日拿定主意。

   黛玉听了,便说道:“这丫头今儿不疯了!怎么去了几日,忽然变了一个人。我明儿必回老太太,退回你去,我不敢要你了。”紫鹃笑道:“我说的是好话,不过叫你心里留神,并没叫你去为非作歹。何苦回老太太。叫我吃了亏,又有何好处!”说着,竟自睡了。黛玉听了这话,口内虽如此说,心内未尝不伤感。待他睡了,便直泣了一夜,至天明方打了一个盹儿。

  这牵涉到自己做不得主的终身大事,更是无法不伤感的。

  同回,宝钗去探望黛玉,想不到薛姨妈已在,讲起邢岫烟与薛蝌的婚事:

   黛玉笑道:“你瞧这么大了,离了姨妈,他就是个最老到的;见了姨妈,他就撒娇儿。”薛姨妈用手摩弄着宝钗,叹向黛玉道:“你这姐姐,就和凤哥儿在老太太跟前一样。有了正经事,就和他商量;没了事,幸亏他开开我的心。我见了他这样,有多少愁不散的。”黛玉听说,流泪叹道:“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这里黛玉说宝钗故意在母亲前撒娇,存心气她没有母亲,未免强词夺理。

  第六十七回,薛蟠从南边回家,带来不少土产,宝钗一份一份配合妥当,分赠各人,唯有黛玉的比别人不同,厚了一倍。

   林黛玉看见他家乡之物,反自触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那里有人也给我带些土物。想到这里,不觉的又伤起心来了。

  紫鹃明知缘故,加以劝慰也没有用,幸而宝玉来了,做好做歹,同她说笑。

   宝玉明知黛玉是这个缘故,却也不敢提头儿,只得笑说道:“你们姑娘的缘故,想来不为别的,必是宝姑娘送来的东西少,所以生气伤心。妹妹你放心,等我明年叫人往江南去,与你多多的带两船来,省得你淌眼抹泪的。”黛玉听了这些话,也知宝玉是为自己开心,也不好推,也不好任,因说道:“我任凭怎么没见世面,也到不了这步田地,因送的东西少,就生气伤心。我又不是两三岁的小孩子,你也忒把人看得小气了。我有我的缘故,你那里知道。”说着,眼泪又流下来了。

  此后黛玉没有哭过,事实上,从第四十八回起一直到第八十回,在曹雪芹的笔下,只哭了三次。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基本矛盾解决了,黛玉缺乏了哭的根据,只不过由于重大意外或触景生情,才偶然一哭;实际上的原因是黛玉的泪债也快还清了。换句话说,寄居情地的人不日就要回到情天了。

           来源:《红楼梦识要——宋淇红学论集》,2000年中国书店出版。

  作者:宋淇(1919年-1996年),原名宋奇,又名宋悌芬,笔名林以亮,浙江吴兴人。194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西语系。1949年,移居香港,专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是香港著名红学家、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宋淇一生著译极富,有《昨日今日》、《更上一层楼》、《林以亮诗话》、《林以亮论翻译》、《〈红楼梦〉西游记——细评〈红楼梦〉新英译》、《文学与翻译》。其中《更上一层楼》是宋淇生前最后一部文集,里头提到霍克思翻译《红楼梦》的事业。专题阅读:林黛玉泪尽夭亡 <wbr> <wbr>宋淇



专题阅读:林黛玉泪尽夭亡 <wbr> <wbr>宋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