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一百八十四首《丁都护歌》(李白)

 高山仙人掌 2020-04-23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古风泊客一席谈】

  丁都护歌

     【盛唐·李白·乐府诗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拼音版:

yún yáng shàng zhēng qù ,liǎng àn ráo shāng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wú niú chuǎn yuè shí ,tuō chuán yī hé kǔ 。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shuǐ zhuó bú kě yǐn ,hú jiāng bàn chéng tǔ 。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yī chàng dōu hù gē ,xīn cuī lèi rú yǔ 。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wàn rén záo pán shí ,wú yóu dá jiāng hǔ 。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jun1 kàn shí máng dàng ,yǎn lèi bēi qiān gǔ 。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作品介绍]

《丁督护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描绘了劳动人民在炎热的季节里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是一首风格沉郁的现实主义诗篇。全诗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突出描写民夫拖船的痛苦,然后在描写的基础上抒发议论,揭示劳动人民的痛苦没有终结,不仅深化了前面的描写,而且扩展提高了诗的主题意义。诗中的描写和议论,都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不加修饰,没有夸张,言近旨远,意蕴深厚,与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歌相比,别是一种风格。

[注释]

⑴丁督护歌:一名“阿督护”。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宋书·乐志》说:“《督护歌》者,彭城内史徐逵之为鲁车丸杀,宋高祖使府内直督护丁旿收敛殡埋之。逵之妻,商祖长她,呼日午至阁下,自问殡送之事,每问,辄叹息曰:‘丁督护!’其声哀切,后人因其声广其曲焉。”

⑵云阳:今江苏丹阳。上征:指往北行舟。

⑶饶商贾(gǔ):多商人,指商业兴隆。贾,商人。

⑷吴牛:江淮间水牛。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刘孝标注:“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南土多暑,而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

⑸一何:多么之意。

⑹壶浆:壶中的水。

⑺督护歌:一作“都护歌”。

⑻磐(pán)石:大石。

⑼江浒(hǔ):江边。浒,水边。

⑽石芒砀(dàng):形容又多又大的石头。芒砀,大而多貌。

  [译文]

从云阳逆运河而上服徭役,两岸住着许多的商贾大户。

吴牛热得对月直喘之盛署,沿江拖船的工人多么辛苦!

江水混浊不堪已不可饮用,壶中的水有一半都是泥土。

唱起那丁督护歌以助挽力,内心就会摧裂而泪落如雨。

万名工人凿取奇异的文石,没办法很快运达江边水浒。

你看那石头多么粗大笨重,掩面而泣为百姓悲伤千古。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赏析

李白漫游了祖国大地,写下了许多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李白是一个很关心人民疾苦的人,在漫游中他同情人民疾苦,也同劳动人民交往,写下了少数反映劳动人民疾苦和表达对劳动人民深情厚意的衷心感激的诗歌。这篇《丁督护歌》就是描写民夫拖船痛苦的诗作。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黄锡珪《李白诗编年》和郁贤皓《李白集》都认为是天宝六载(747年)李白游丹阳横山时所作,当时李白第二次漫游吴越,南下途中经云阳(今江苏丹阳)。也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当时润州(今江苏镇江)刺史齐澣在当地开凿新河,李白看到当时由云阳从水路运输石头的情形,因用当地古曲题目写下这首诗。

整体赏析

《丁督护歌》又作《丁都护歌》,是《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语出《宋书· 乐志》:彭城内史徐逵为鲁轨所杀,宋高祖派都护丁旿收敛殡埋。逵的妻子(高祖长女),呼旿至阁下,亲自问殡送之事,每次问就叹息说:“丁都护”,声音很哀惋凄切。后人依其声制了《都护歌》曲。《唐书· 乐志》也云:“《丁督护歌》者,晋宋间曲也。”按《乐府诗集》所存《丁督护歌》都是咏叹戎马生活的辛苦和思妇的怨叹。李白用旧题别创新意,与旧题毫无牵涉,只取其声调之哀怨。

此诗描写民夫拖船的痛苦,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过去有人以为此诗是咏历史题材,寻绎语意,是不合的。王琦说芒砀诸山役者运石劳苦,太白悯之而作是对的;但有些教科书注释和原诗首句也有扞格。教科书注者把“云阳上征去”释为李白“自云阳乘舟沿运河北上”。既是能行舟,就不能说“水涸”需“牵挽而行”。社会科学院所编《唐诗选》为圆王说,认为是船工从云阳向上水拖船走去。如从有些教科书所注云,运石之船固然是向上游拖去,但这都是作者乘舟之所见,唯其乘舟溯江而上,沿河向上游拖船之状以及“两岸饶商贾”才能可见。“云阳上征去”是观察点。从“两岸”起至“无由”句都是从这观察点写所见所闻所感。作者对商贾之描写不多,只一句,一句中只着了一个“饶”字,就写出了两岸商业之繁荣,商贾之多,富人生活之富。“饶”者多也,但“多”字替代不得。下面大量的笔墨而是写船工生活。“吴牛”两句形容活之累。《世说新语·言语》:“(满)奋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吴牛即用此典。此典既写出了天气的异常炎热,又含蓄地告诉人们,船工也像吴牛一样在累死累活地干,因此用典之后,诗人满怀感叹地说“拖船一何苦”,“一何”二字下得好,既体现了拖船之苦,又饱含了诗人的无限同情心。五、六句写船工所吃,活累天气热。可连一口清水都喝不上。“不可饮”却得饮,“半成土”也得装壶中。与首二句联系起来,作者用了对比法,商贾的生活与劳工之生活判若泾渭。“一唱”二句写所闻,看到的已使人十分伤心了,可偏偏那哀切的“都护歌”又传入耳中,这位“平生不下泪”的旷达诗人到此也不能不“心摧泪如雨”了。“万人”两句又写所见,这两句是说:石头大且多,从事开凿者数以万计,运送到江边更是一件困难的事。作者由拖船之苦进而想到从石山运送巨石到江边之苦了。末两句说:磐石广大,采之不尽,会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痛苦,会让人民千古掩泪悲叹。作者以“掩泪”作结,加深了全诗的沉痛感。

这首诗作者怀着沉痛的心情,以朴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辛酸的河工拉纤图,透过诗句读者仿佛看见了当时两岸冶游的富商,豪门子弟,瘦骨伶仃的船工;仿佛听到了河工的劳动号子,伤心的歌声,催人泪下的呻吟。透过诗句,读者也仿佛听到了正站在行舟上的年青诗人的发出肺腑的悲叹。此诗全诗笼罩着浓厚的哀伤氛围和悲凉色调。其语调是沉郁的,与李白平常明快、洒脱的诗句不同。这又代表李诗另一种风格。世称杜工部诗多“沉郁顿挫”之作,此诗即使放入杜集中,也难分出雌雄的。因此,大凡一个集大成的作者,风格总是多样的,不可一概而论之。明胡应麟所撰《诗薮》云:“李杜才气格调,古体歌行,大概相埒。”言之成理。 

名家点评

元代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太白乐府,每篇必隳栝一事而作,非泛然而言者。此篇之意是咏秦皇凿北坑以厌天子气之事,徒尔劳氏凿石,而不知真主已在芒砀山泽间矣,非人力之所能胜也。触热拖船,就饮浊水,征夫之苦,徒兴千古之悲耳。或曰:诗者所以抒下情而通风谕,此诗乃是为韦坚开广运潭而作,借秦为喻耳。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白《丁都护歌》所咏云町水道舟行艰碍之苦,盖为齐浣所开新河作也。按:润州旧不通江,浣开元中为刺史,始移漕路京口塘下,直达于江,立埭收课。……京口岸高,水浅浊。用牛曳舟为难。故白有此歌,以言其苦。其名《丁都护歌》者,初,宋高祖即京口开东府,有女,其夫见杀,呼都护丁旿问收殡事。每问,辄叹息呼之,人因写为歌。白感其土俗之事,即用其土之古歌名以为歌也。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落笔沉痛,含意深远,此李诗之近杜者。

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注》:考芒砀诸山,实产文石。或者是时官司取石于此山,僦舟搬运,适当天旱水涸,牵挽而行,期令峻急,役者劳苦。太白悯之而作此诗。

佚名

赏析

李白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作不如杜甫多,此诗写纤夫之苦,却是很突出的篇章。
  《丁都护歌》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据传刘宋高祖(裕)的女婿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府内直督护丁旿奉旨料理丧事,其后徐妻(刘裕之长女)向丁询问殓送情况,每发问辄哀叹一声“丁都护”,至为凄切。后人依声制曲,故定名如此。(见《宋书·乐志》)李白以此题写悲苦时事,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云阳”(即今江苏丹阳县)秦以后为曲阿,天宝初改丹阳,属江南道润州,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故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
  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佚名

赏析

《丁都护歌》大约作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诗人漫游江南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一带时,描绘了船工们在运河上逆水拖船,长途运石的悲苦之情,暴露了统治者为了享乐而不惜驱役船工远道搬运纹石的罪恶,倾注着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李白以曲调凄切的《丁都护歌》抒写纤夫悲苦之情,异常贴切。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开笔明快,点名地点,渲染了气氛,从云阳拖船逆水而上,运河两岸商贾云集,店铺栉比,一派繁荣景象。如此情景,不仅为下文作了铺垫,而且与拖船的悲苦生涯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从“吴牛喘月时”至“心催泪如雨”六句具体描写船工拖船的艰难悲苦的情景。他们于炎夏之时,酷热难当,汗流不止,口干舌燥而水浊如泥,渴不可饮;肩负纤绳,牵拽装载沉重石料的船只,喘着气,赤着脚,步履蹒跚,艰难向前,江水滔滔,前路茫茫,吟唱凄切哀怨的都护之歌,催人心肝,伤痛落泪,苦不堪言。诗人在《丁都护歌》中描绘得这般情景,使我们想起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画家列宾的名作《伏尔加纤夫》。列宾在画面中,以开阔的视野、强烈的日光和黄褐色沙滩为背景,将十一个饱经风霜、于酷暑相搏、肩负纤绳奋力向前的纤夫的不同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列宾想通过伏尔加河纤夫的形象来揭示既贫穷又富饶、既强大又软弱的俄罗斯形象。李白的《丁都护歌》何尝不蕴含着一种奋力拼搏、负重前行的民族精神。

诗的最后四句是作者发出的感慨。《通鉴》载,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唐玄宗曾派宦官到江南征集水鸟供其玩赏,玄宗后期愈为腐化,役使人民搬运太湖盛产之纹石以供其作园林点缀之用,亦为可能。故此诗可补史料之不足。因此,这诗的现实性很强。千万人都在搬运着坚固的大块石料,历经千难万险才能达到江边,看着那有花纹的石料,回想纤夫的悲苦生活,怎能不叫人掩面哭泣,仰天长叹!这是诗人由衷而发的对纤夫苦难生活的至诚至切的关照之情,一唱三叹,何其悲切!

这首诗感情品格质朴悲壮,深沉凝重,节奏韵律滞缓有力、匀称,恰如重船溯水,艰难行进。这些,都在这首歌曲的音乐中生动地表达出来了。听那豪放、悲壮的音调,深沉、凝重的节奏,不也有“伏尔加船夫曲”的气势么?曲作者特意在歌中两出加了“嗨哟,海哟”的拖船号子声,唱出了船夫们逆水拖船之艰苦,铿锵有力,振人心弦。

佚名

赏析

李白的这首《丁都护歌》记载着这样的信息,唐代人玩文化石这个行业已经很发达了,特别是云阳(今江苏丹阳县)这个地方,出产的芒砀石就非常著名。芒砀山就是当年汉高祖刘邦起事时躲藏的那座山。而这首诗里所说的“石芒砀”,指的是芒砀石。那么,芒砀石有什么特点呢?这个“芒”字就概括出了石头的特点,“芒”即麦芒或石棱,形容石头上面的纹理像麦芒一样。还有人分析解释说,这种李白所写的石芒砀就是指的太湖石。石头上面有许多洞眼。我认为,我从字面上的分析是比较靠谱的。人们可以想象到,灰色或白色的石头上面有着密密麻麻的横斜不一的石纹,那是多么的漂亮呀!这种石头纹理,就像江河边那些纤夫的绳索常年在石头上面磨出来的深深的石槽。看到这里,人们就明白了,李白写这首诗歌的目的主要是讴歌那些常年在江边辛苦劳作的纤夫们。这样说来,我们就看清了诗人李白的写作的政治立场,他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为纤夫们呐喊,鸣不平。也正因为如此,李白的这首诗歌才能够从千百年前的唐朝流传到今天。

大诗人李白在这首诗里边用了好多写作手法,下来让我们一起品读: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首先李白用了倒装句和省略手法,但是又让人们看得明了。(我)到了云阳县这个地方后,看到沿江两岸的商铺和沿街做生意的人非常的多。李白是什么时候去的云阳县呢?下一句不仅交待了季节和早晚,还描写了天地空间的景物。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这里诗人李白用了一个典故“吴牛喘月”。“吴”就是江苏一带,吴地一带的水牛称为“吴牛”。其实还是说云阳这个地方的水牛,为了不与前边的云阳二字重复,因此这里用了“吴”字。水牛非常拍热,在炎热的天气里经常把身体泡在水里,高高的昂着头,看着头顶的太阳喘着粗气,把太阳看成了月亮,昼夜不分,并且还讥笑那些拖船的纤夫们说,“何苦用力气去拖那大船呀?(为啥不泡在水里乘凉呢?)”李白的意思是说,又累有苦的纤夫生活过得连这水牛都不如呀!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这时的江河水是浑浊的,根本就无法饮用。李白走近纤夫,看了一下纤夫门的水壶,看到水壶里一半儿都是泥土。意思是说,贫穷的纤夫连一口干净的清水都喝不上呀!在手法上,也就是“入户采访”。写诗不能完全虚构,凭空捏造,还要如实表现生活。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接着,诗人李白在这里又引用了一个典故。“都护”是唐代或唐代以前的国家官职名称。王维的“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里边就用了“都护”这个词或这个人物。古人写诗有相互套用词语的手法,这样不仅使读者容易看懂诗意,而且使诗中的语句更加精炼,还有后者支持前人或景仰前人的意思。《丁都护歌》是乐府老题《清商曲.吴声歌曲》之曲名。《宋书.乐志》载:六朝时,宋高祖的女婿徐逵之被人暗杀了,宋高祖就派丁都护去调查处理徐逵之的案件。徐逵之的妻子前去闻讯丁都护安葬的情况,由于心情非常悲痛,每问一句话,后边都要叹一声“丁都护”,声音十分悲哀凄切。后来就有人就作了《丁都护歌》为名的曲子,在民间广泛流传。李白在这里引用“都护”这个词,本来就与此诗题义关系不大,可能主要是想借“都护”来说在场监督纤夫干活的官吏,用“心摧泪如雨”来比喻场景的凄凉。李白是懂得音乐的诗人,在这当时看来很平凡的场景,官吏监督纤夫们拉纤干活,却有意把前朝的“丁都护”的故事插在了这里,使这首诗歌更富有深刻的内容。这是李白用的插叙的手法。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这句诗是李白描写万人开凿盘石和搬运盘石的场景。说开凿盘石不容易,把盘石运到江边也不容易。江浒,也就是指江边。这是李白用的记叙的手法,当然也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当你看到这些芒砀石时,也就看到了(纤夫们)悲惨千古的劳动场面。

古人写诗,句句诗中有画。诗人李白的诗不仅诗中有画,而且发挥的特别灵活和潇洒。这一首诗里,至少有《云阳商贾》《吴牛喘月》《洪流纤夫》《都护曲吟》《万人凿石》《江上运石》等六幅画面,它既是一部长篇小说,又是一部电影故事片,还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管弦乐章,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佚名


《丁都护歌》   [盛唐·李白·乐府诗]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gǔ)。

从云阳逆流而上去服徭役,两岸住着许多的商贾大户。

丁督护歌:一名“阿督护”。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云阳:今江苏丹阳。上征:指往北行舟。饶:多。

吴牛喘(chuǎn)月时,拖船一何苦。

吴牛热得对月直喘的时节,沿江拖船的工人多么辛苦!

吴牛:江淮间水牛。一何:多么之意。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江水混浊不堪已不可饮用,壶里的水也一半成了泥土。

壶浆:壶中的水。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一唱起那悲凉的丁督护歌,内心就会摧裂而泪落如雨。

都护歌:一作“督护歌”。

万人凿(záo)盘石,无由达江浒。

万名工人凿取奇异的文石,没办法很快运达江边水浒。

盘石:大石。江浒:江边。

君看石芒砀(dàng),掩泪悲千古。 

你看那石头多么粗大笨重,掩面而泣为百姓悲伤千古。

石芒砀:形容又多又大的石头。芒砀,大而多貌。

《丁都护歌》,乐府旧题。都是咏叹戎马生活的辛苦和思妇的怨叹。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从云阳逆流而上去服徭役,两岸住着许多的商贾大户。

云阳:今江苏省丹阳(县级)市别名,丹阳市现辖有云阳镇建制(属于城区镇)。上征:指往北行舟。饶:多。

隋唐彼时,江南一带已经属于天下最富庶之地。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吴牛热得对月直喘的时节,沿江拖船的工人多么辛苦!

吴牛:江淮间水牛。吴牛喘月,汉语成语,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酷热。出自《世说新语·言语》。一何:多么之意。

月亮出来肯定是夜晚,就是在这夜晚当中,连水牛都要热得对着月亮喘气,可想而去,纤夫们已经累得热死牛了。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江水混浊不堪已不可饮用,壶里的水也一半成了泥土。

壶浆:壶中的水。

就是如此不堪的热天,想喝口水都不得。因为,长江水浊得如泥水。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一唱起那悲凉的丁督护歌,内心就会摧裂而泪落如雨。

累、热、渴,纤夫们比都护歌里唱得都还要苦。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万名工人凿取奇异的文石,没办法很快运达江边水浒。

盘石:大石。江浒:江边。

暗讽统治阶级的奢华,同情因此对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你看那石头多么粗大笨重,掩面而泣为百姓悲伤千古。

石芒砀:形容又多又大的石头。芒砀,大而多貌。

为了统治阶级的享乐,却给百姓带来千年的悲伤。

《丁都护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描绘了劳动人民在炎热的季节里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是一首风格沉郁的现实主义诗篇。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