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衣哥刚火的时候。 媒体报道的新闻标题是这样的: 《朱之文回村,村民纷纷热烈欢迎,大衣哥人缘真好!》。 村里放鞭炮、大喇叭广播。 和许多走红之后“飘了”的故事不同。 朱之文还保持着自己的淳朴——这种一开始让他被人喜欢的特质。 态度不嚣张,生活不铺张,热心做善事。 出钱给村里修路,盖幼儿园,购买变压器、净水器,解决村里的用水用电问题。 前段时间还捐款20万元,支援武汉疫情。 ![]() 村民们欢迎他,拜访他,包围他。 直到。 ![]() 那些从不读小说的人。 直到他们对作家名气的兴趣全都消耗干净。 朱之文也一样。 成名前,村里的人谁都瞧不起大衣哥,更没有人愿听他唱歌。 对大衣哥的评价就是“不务正业”。
村民举着牌子跑来支持大衣哥,把家门前的小巷堵得水泄不通。 再后来,隔三岔五就有人来到大衣哥家求合影。 这些人真的是粉丝吗? 他们前来,是为了一饱耳福吗? 当然不。 重要的不是音乐,而是音乐带来的虚名;自己没有存在感,但可以蹭到名人身上,沾沾他的光。 虚荣心,还不足以让人持之以恒地登门到访。 街头艺人特意跑到作家面前表演,摆了几个pose后就要打赏。 作家走后还把钱拿出来端详一番。 貌似对数额不太满意。 一位跟作家没什么交集的老乡特意前来拜访。 开门见山。 卖惨、要钱。 理由很充分:在我们看来不可能的事,对你来说是轻而易举嘛。 ![]() ![]() ![]() ![]() ![]() ![]() ![]() ![]() 这也是大衣哥种种遭遇中,最让人气愤的地方。 好事做了,钱也出了,被直播也默默受了。 怎么到头来连一句好话都没落得? 还惹得一身骚扰,和麻烦。 如何能够让名人乖乖打开荷包呢? 村民们不谋而合地形成了一条道德: 吃水不忘挖井人。 当地政府为作家制作的PPT,表面是为了赞扬欢迎回家。 实则不断强调是这个人杰地灵的小镇,培育了世界级的大文学家。 他儿时在这个小镇培养起谦逊和尊重 谦逊和尊重的潜台词是什么? 感恩,回报。 有人说,你小说里的那谁,是我的父亲。 小说的研讨会,甚至成了揭发和批判大会—— 你的小说,不就是靠贩卖祖国和家乡阴暗面,去讨好西方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吗? 你今天拥有的一切,都是靠吃我们人血馒头换来的! 你试图把最肮脏地人类行为 归咎于我们 这位百万富翁的所有工作 就是诽谤自己地故乡 由此一来。 作家已然被判,背着永远也偿还不清的原罪。 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索要,是不可能填满的无底洞。 大衣哥身边的村民也是同样的逻辑。 包括镇里、县里 那都是极力地捧他 要不然他走不到这一步 你在这生,在这长,又靠着农民的形象在外面到处赚钱。 你的今天。 不都是我们给的吗。 ![]() ![]() ![]() ![]() 现实中。 大衣哥自掏腰包给村里修路,起名“之文路”。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