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古风泊客一席谈】 秦州杂诗(其七) 【中唐·杜甫·五言律诗】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拼音版: mǎng mǎng wàn zhòng shān ,gū chéng shān gǔ jiān。 wú fēng yún chū sāi ,bú yè yuè lín guān 。shǔ guó guī hé wǎn ?lóu lán zhǎn wèi hái 。yān chén yī zhǎng wàng ,shuāi sà zhèng cuī yán 。
[作品介绍]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以诗代简的纪行诗,从作者西入秦州(今甘肃天水)写起,到打算离开秦州结束,二十首诗或记秦州风物,或叙游踪观感,或写边塞事,或描容居苦情,或发忧国议论,多侧面地反映了秦州的山川城郭风光和当时动荡不安的生活,抒发了作者的伤时感乱忧郁孤愤之情,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地域色彩。组诗手法富于变化,比兴含意深婉,语言精警准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注释] ⑵“无风”句:秦州位于低谷,故城中人不觉有风,而天风实有之。⑷属国:即典属国,秦汉时官名,掌少数民族事务。此处指赴吐蕃之使臣。⑸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汉昭帝时,楼兰与匈奴和好,不亲汉朝。傅介子至楼兰,斩其王首。此以楼兰代指与唐为敌的吐蕃。
[译文] 地面无风,天云却飘出塞外,尚未入夜,月亮即已照临关隘。外出的使臣迟迟未能归来,效法傅介子之壮举可能是遇到了障碍。久久地怅望着烟尘弥漫的天边,衰飒的秋景正在摧残我的容颜。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诗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有《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壹/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整体赏析《秦州杂诗二十首》是一组以诗代简的纪行诗,诗作从诗人西入秦州开始,到打算离开秦州结束,生动地描绘了秦州的山川城郭自然风光之异,抒发了忧郁孤愤之情,表现出一种壮美伟大的悲愁美。二十首诗或记秦州风物,或叙游踪观感,或写边塞事,或描容居苦情,或发忧国议论,多侧面地反映了作为边关重镇的秦州的景物与人物的特征和当时动荡不安的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地域色彩。第一首和最后一首相呼应,写出容居秦州的两大原因:一是“满目悲生事”,华州实在生活不下去了;二是“唐尧真自圣”,唐肃宗实在无须辅佐了。而后者当为杜甫离职的主要原因,他已对肃宗心灰意冷。这组诗或叙游踪,或抒感触,或发议论,是研究杜甫在秦州时的生活和思想的重要资料,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价值。这组诗在表现手法上富于变化,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是“杂诗”的特点,也是联章体组诗的特点。借景抒情,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这是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秦州杂诗二十首》也不例外。如第九首写秦州驿亭的美景,使人眼前一亮令人十分兴奋。“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丛生的竹林让低地一片碧绿,高耸的柳树使天空半边靑蓝。远近高低,互相映衬,描写生动,真实可感。既指出了“明人眼”的具体原因,更抒发了作者的称颂赞美之情。正因为有如此美景,这才引起诗人“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的感叹,从而抒写了自己渴望有此家居而不可得的情怀,景中寓情,十分自然。再如第十首“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写雨中之景,抒发雨后寂寥索寞之感,亦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比兴寄托,含意深婉,也是杜诗常用的艺术手法。诗贵含蓄,不宜直说,故比兴寄托,能使诗意深婉,令人回味无穷。如第五首咏马诗,由悲马进而悲事、悲人。邺城之战,官军惨败,究其原因,在于朝廷用人不当、未能把指挥权授与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将领。此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悲怆之情,寓意深婉而韵味悠长。诚如仇兆鳌所说:“借天马以喻意。良马阵没,秋草徒长,伤邺城军溃。今者龙种在军,而空老,其哀鸣向天者,何不用之以收后效耶。”王嗣奭则云:“‘老骕’必有所指,按史:是年郭汾阳(子仪)因相州之败,鱼朝恩短之,七月召还京师,当指此。”全诗的比兴寄托,显而易见。最后一联“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喻军中战士虽老残而思为国戮力,士气犹振,战事国事非不可为,最为悲壮,读之英风飒然,令人振奋。再如第十二首“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两句,仇注云“花掩危石,影落卧钟,以况己之穷老,故下有俛仰身世之感。”亦寓意深婉,含诸有味。怀古伤今,借史慨时,抒写自己的怀抱,这是《秦州杂诗二十首》的艺术手法之一。如第八首就借汉使以慨时事。仇兆鳌注引赵汸云“因桑州为西域驿道,叹汉以一使穷河源,且通大宛,如此其易。今以天下之力,不能勘定幽燕,至令壮士几尽,一何难耶。是可哀也。”就“借汉使以慨时事”,昔易今难,今不如昔,古今对比,借古伤今,突出了此诗批判时政的鲜明主冒,感情强烈。再如第二首上四记叙古迹,下四对景仿情,“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写出隗器旧宫的荒颓景象,抒写作者旅异地的孤独之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此时的心境与情思,虽咏城北寺,却借古伤今,亦包含时事之慨。此外如第十四首咏仇池穴,第十二首咏秦州南郭寺,第十一首对雨而伤寇乱皆借古伤今,感慨时事,语短而情长。叙事描写,议论深刻,亦是杜诗的常用手法。杜诗多议论,但杜诗的议论往往结合叙事描写,使议之有理,论之有据意义深厚,颇有情韵。如第六首,前六句叙事,写征兵赴防,突出士兵转战的劳苦哀伤。后二句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情:士兵们哪里禁受得住跑来跑去的戍守,只恨国困邺城的军队被叛军击溃。既有对统治者的指责批判,也有对士兵的感伤同情。仇注引顾宸曰“少陵‘恨解邺域围’一语,实有慨于唐之兴亡成败与。”就以事实为基础,认识深刻,议论合理。再如第十八首“客秦而忧吐蕃”,前四句记边秋苦景;后四句“言边可危”。“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就以反问的议论语气,表达了诗人对于和亲政策的怀疑,识见不凡,颇有说服力。杜甫诗歌的语言精警准确,《秦州杂诗二十首》堪称典范。首先是用字的精练准确,其次是造句的奇妙精巧,还有语意正话反说,韵味委婉曲折。二十首全用五律体裁,互相之间又紧密联系,显然这是对长安十年时期联章体组诗的进一步改造与发展,不愧是杜诗中的精华之作。名家点评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秦州》五言二十首,内云……唐人游边之作,数十篇中间有三数篇,一篇中间有一、二联可采;若此二十篇,山川、城郭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网山《送蕲帅》云:“杜陵诗卷是图经”,岂不信然!明代王嗣奭《杜臆》:此二十首皆秦州地方,故总云《秦州杂诗》。……首作云“因人”,“鸳行侣”正与相照。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题曰《杂诗》,所感非一事,其作非一时,盖甫弃官游秦,情非得已,身世之感,一寓于诗,即事命意,触景成文,或系于国,或系于己,要以达其性情则一。然其遇弥困,而思则弥深;其心益苦,而言则益工;纵出横飞,涵今茹古。昔人谓其秦州以后,律法尤精,盖所遇有以激发之也。学者求其本源之所在而参时世以观之,庶有以窥其藩篱耳。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详结联,知此二十首故是入秦以来,详揭行踪心事、投寄中朝朋旧者。通盘布置,用代书笺,体裁自宜浑成。若云杂诗无伦次,则以后《天河》、《初月》等篇,皆杂诗也,何不统入于此?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诗)又有随所兴触,一章一意,分观错杂,总述累累。射洪《感遇》、太白《古风》、子美《秦州杂诗》之类是也。清代杨伦《杜诗镜铨》:张上若云:是诗二十首,首章叙来秦之由,其馀皆至秦所见所闻也:或游览,或感怀,或即事;间有带慨河北处,亦由本地触发。大约在西言西,反复于吐蕃之骄横,使节之络绎,无能为朝庭效一筹者,结以唐尧自圣,无须野人,惟有以家事付之妇与儿、此身访道探奇。穷愁卒岁、寄语诸友,无复有立朝之望矣。公之志可知也。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皆人称老杜字法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句法如“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余谓此等皆杜句字之露巧者,浑读不妨大雅。拈出示人,将开恶道。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起手贵突兀。王右丞“风劲角弓鸣”,杜工部“莽莽万里山”、“带甲满天地”,岑嘉州“送客飞鸟外”等篇,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佚名 
贰/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秦州城坐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北面和东面,是高峻绵延的六盘山和它的支脉陇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鸟鼠山,四周山岭重叠,群峰环绕,是当时边防上的重镇。“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绵延长大和雄奇莽苍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的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那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同是写高山孤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雄浑阔大中带有闲远的意态;而“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则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清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集》)这个评语不仅道出了这首诗发端雄峻的特点,也表达了这两句诗所给予人的感受。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首联托出雄浑莽苍的全景,次联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云动必因风,这是常识;但有时地面无风,高空则风动云移,从地面上的人看来,就有云无风而动的感觉。“不夜”,就是未入夜。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还没有黑就高悬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临的直接感受。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于错觉,一属于特定时间的景象,孤立地写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一旦将它们和“关”、“塞”联结在一起,便立即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在唐代全盛时期,秦州虽处交通要道,却不属边防前线。安史乱起,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之地,地处陇东的秦州才成为边防军事重镇。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战争烽火气息的边城中,即使是本来平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仿佛蕴含着不平常的气息。在系心边防形势的诗人感觉中,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像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两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正如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的那样:“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 三、四两句在景物描写中已经寓含边愁,因而五、六两句便自然引出对边事的直接描写:“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第五句的“属国”即“典属国”之省,这里指唐朝使节。大约这时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故说“属国归何晚”。第六句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两句用典,同赋一事,而用语错综,故不觉复沓,反增感怆。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兰,都发生在汉王朝强盛的时代,他们后面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后盾,故能取得外交与军事上的胜利。而现在的唐王朝,已经从繁荣昌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急剧趋于衰落,像苏武、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重演了。同样是用这两个典故,在盛唐时代,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的高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的豪语,而现在,却只能是“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沉慨叹了。对比之下,不难体味出这一联中所寓含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遥望关塞以外,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整个西北边地的局势,正十分令人忧虑。目接衰飒的边地景象,联想起唐王朝的衰飒趋势,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额,怅恨不已。“烟尘”、“衰飒”均从五、六句生出。“一”、“正”两字,开合相应,显示出这种衰飒的局势正在继续发展,而自己为国事忧伤的心情也正未有尽期。全诗在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  “加一倍写法”,是古典诗歌一种深层的表现手法。一般指诗人写景、叙事、抒情从侧面、反面,或情理之外落笔,以新奇的意象,精警的比兴,较之正面摹写透过一层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和抒发主人公的情思。杜甫《春望》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写诗人对国事的忧伤。花、鸟是美的事物,通常令人喜爱高兴,然而诗人对着花、鸟还是流泪,感到触目惊心。一反惯例的描写,显出诗人的悲痛之情不比寻常。这种加倍显示情感深度的表现技巧在《秦州杂诗》 (其七) 中运用得尤为成功。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杜甫来到秦州。安史乱起,唐朝国力削弱,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之地,秦州成为边防重镇。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关防深切的忧虑之情。首联“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概写秦州的险要位置和处境的孤危。颔联“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则是具体描绘秦州的景色。按照常理,是有风才吹云出塞,入夜月才临关。因为秦州是边关,塞内塞外仅一墙之隔,所以无风云也出塞。秦州地势高,月亮似乎升起得早,未入夜月已照临关隘。诗人在情理之外用笔,突出秦州的险要高峻非同一般,是加一倍写法。同时这种异常现象也反映出观察者特殊的心态:秦州边塞维系国家安危,风云变幻,气氛紧张,以至于孤城之月也好像在担心边关的戍卫,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似乎在告诫守边将士枕戈以待。“无风云出”、“不夜月临”本是与人事无涉的自然现象,尚且引起诗人如此的联想,那么他对具体的边防守备的关切就更不待言。从侧面渲染诗人的忧虑异常,也是加一倍写法。五、六两句是对边事的直接描写。“属国归何晚”,写唐朝使节出使吐蕃滞留未归。“楼兰斩未还”,是反用汉朝傅介子斩楼兰王首级还阙的典故,感叹唐代的国力已远非昔比,无力解决外族的侵扰威胁。七、八两句是直接抒情。“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诗人从秦州楼头遥望,边境一带仿佛到处战火弥漫,狼烟翻滚。诗人从衰飒的关塞景象想到唐王朝没落的前途,不禁悲愤难咽。很明显,全诗以颔联的描写最为警策传神,抒情最为蕴藉深沉。加一倍的写法,首先精确地描绘了秦州要塞的面貌,渲染出边城紧张戒备的气氛。首联大处落笔、固然雄浑苍莽之至,但只有继以三、四句的特写,方不失之空廓,才传神地反映出秦州要塞高峻、险要、孤危的特征和紧张、窘急的氛围,从而成为后两联议论、抒情的基础。三四句景中已深寓边愁,形成从写景到抒情的过渡,颈联之转才不显得突兀。诗人用“加一倍写法”将边愁表现得深沉郁结,恰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正因为诗人心事浩茫,思绪联翩,故五、六句回顾历史,七、八句展望将来,一气贯注,情如潮涌,不能自已。颔联与后两联的抒情各具特色:前者蕴藉深沉,后者直接强烈;前者着重空间与深度,后者着重时间与广度。两美相兼,珠联璧合,故将忧国之情抒发得深广绵永。可见无论是在写景抒情上,结构的承转上,精警动人的艺术境界上,三、四两句都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没有“加一倍”写法,就难有这种艺术效果。“加一倍”写法有丰富的审美内涵,从侧面、反面落笔,就含有对比、反衬、映衬、顿挫、翻叠等多种修辞功能,而且取象用譬翻空出奇,字句锤练,往往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它能准确传神地反映景物的本质特征,抒写诗人的深邃情思,而且能激起读者浓厚的审美兴趣和创造欲望,故而在艺术表达上有事半功倍之效。“加一倍写法”在古代诗歌中可以找到许多例子。曹植《杂诗》其一(“高台多悲风”)写怀人,欲托孤雁“遗音”,本已是思念已极,但孤雁却“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弄得“家居徒四壁立”,贫穷已极,但唐崔融诗云:“如今却善相如富,犹有人间四壁居。”贾岛:“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渡桑乾》)“却望”句是“归心”句的“加一倍写法”。杨万里:“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初入淮河绝句》四首)后一句是前一句的 “加一倍写法”。“加一倍写法”“用意用笔甚曲”,亦即用婉转隐曲的手法表达更强烈、更深刻的思想感情。例如,前面说到的《渡桑乾》,本来客居并州,已日夜思念咸阳,其思念已极难堪,无奈又无端而渡桑乾,离咸阳更远,只能从忆咸阳而转忆客居的并州。这样“忆咸阳”的乡思情感就表现得更强烈、更深刻了。“加一倍写法”是方法,意在言外、情溢词外才是它的艺术效果;“加一倍写法”必须用曲笔,这样才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艺术体味与欣喜!


《秦州杂诗(其七)》 [中唐·杜甫·五律]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浑浑莽莽万山重叠,孤独的秦州城处于石谷之间。
秦州处于南北两山之谷。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地面无风,天云却飘出塞外,尚未入夜,月亮即已照临关隘。
秦州位于低谷,故城中人不觉有风,而天风实有之。秦州东西皆为谷口,故无山以遮日月。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外出的使臣迟迟未能归来,效法傅介子之壮举可能是遇到了障碍。
属国:即典属国,秦汉时官名,掌少数民族事务。此处指赴吐蕃之使臣。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汉昭帝时,楼兰与匈奴和好,不亲汉朝。傅介子至楼兰,斩其王首。此以楼兰代指与唐为敌的吐蕃。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久久地怅望着烟尘弥漫的天边,衰飒的秋景正在摧残我的容颜。 《秦州杂诗(其七)》,是《秦州杂诗二十首》组诗中的第七首。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大诗人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浑浑莽莽万山重叠,孤独的秦州城处于石谷之间。首联一个“万”字,一个“孤”字,说明了西域秦州,今甘肃天水的位置险要,处于南北两山之谷。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地面无风,天云却飘出塞外,尚未入夜,月亮即已照临关隘。秦州位于低谷,故城中人不觉有风,而天风实有之。秦州东西皆为谷口,故无山以遮日月。 次联还是由首联的地形开始说起秦州的天象。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外出的使臣迟迟未能归来,效法傅介子之壮举可能是遇到了障碍。属国:即典属国,秦汉时官名,掌少数民族事务。此处指赴吐蕃之使臣。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汉昭帝时,楼兰与匈奴和好,不亲汉朝。傅介子至楼兰,斩其王首。此以楼兰代指与唐为敌的吐蕃。 首联和次联是说明秦州的战略位置和险要地形和天象,到颌联就与保家卫国的诗的主题联系了起来。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久久地怅望着烟尘弥漫的天边,衰飒的秋景正在摧残我的容颜。《秦州杂诗(其七)》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五言律诗组诗之七。此诗描写秦州山势和天象,抒发了大诗人的伤时感乱之情和忧国忧民思想。 附录:秦州杂诗二十 首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秦州山北寺,胜迹隗嚣宫。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 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养片云。 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烽峻,悬军幕井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 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