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星期四 2020年4月 世界读书日 第25个 从开始读“字书”算起,我也读了六十多年的书。 在这方面,我要算杂食动物,也就是什么书都读,年轻的时候更是逮住一本算一本。 但,有些书,是曾经反复读的。 那就随便举几个例。 高中时期,我最喜欢的课程是物理学和平面几何。 因为喜欢,所以不满足于教科书。 记录显示,这本“自学读物”购于1965年春: 作者,是同济大学物理教研组。 1996年,我女儿到同济大学读城市规划,正好是三十一年之后。 当然,三十一年前,我可想不到。 思考的习惯,倒是养成了。 以后读书,也仍会在书上做记号,画杠杠,把重要的部分标出来,有的地方还会加批语,写心得。 所以,我坚持读纸质书。 而且,也非常赞同古人的说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 结果,有时候还抄书: 已经想不起来这本《导演学引论》是哪位名家的大作了,抄书的时间应该是1973年4月。最后,导演梦当然也实现不了,但仍然认为抄书是个好办法。 抄一遍,胜过读十遍。 当然,读闲书是用不着这样的。 闲书可读,我读的也是闲书居多,只是不动笔。 1970年代初,毛主席号召读马列原著。当时我在当军垦战士,被调到团部专门读书,从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成为反复阅读的经典名著。 比如三个“费尔巴哈”就是奠定理论基础的。 对于我写历史,影响重大的是恩格斯的这本: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卷《祖先》的指导思想和历史框架就是恩格斯的,只不过使用了神话传说的材料和文学象征的语言。 ![]() 身子硬,当然敢打铁。 ![]() 1978年,我考入武汉大学读研究生,主攻魏晋南北朝文学,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为反复阅读的书。 当时,刚刚恢复研究生招生,1978级是第一届,由导师组指导。老先生共同的意见是一定要读原著,比如《文心雕龙》就一定要读范文澜注的,结果这本书快被我读烂了。 ![]() 正是由于下了苦功夫,我的硕士论文后来才成为正式出版物: ![]() 古人云: ![]() 也就是说,向最顶尖的学习,能混个中等水平就不错了。 所以我建议: 读书最好读经典。 如果要做研究,那就至少得通一经。 就连读闲书,读小说,读文学作品,也最好选择经典作品。 比如鲁迅的《故事新编》。 ![]() 这可是经典中的经典,又非常好看。 经典,至少不会坏了你的品位。 何况读经典也没想象的那么难。 只要一头扎进去,出来就焕然一新。 谓予不信,何妨试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