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癌症患者发热,不可一“降”了之!

 何裕民 2020-09-11

对于癌症患者而言,身体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似将其拖入无尽的“深渊”。发热,对普通人而言,或许只是一场无关紧要的“感冒”;而对癌症患者而言,却如临大敌。

笔者有位患者刘女士,在2005年时因子宫原位癌行全切术,2016年开始出现大腿间断性疼痛,考虑为子宫癌转移。后间断性化疗5个周期。化疗第二个周期后,患者开始出现发热症状,最高时达39℃,发热时间从下午4点左右开始到次日凌晨。发热时左下腹肿物处也有烘热感。化疗暂缓后,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又加用激素及抗炎、解热、镇痛类药物,体温有所下降,但停药后体温又上升,且出现乏力、口干等症状。

种种措施下去,症状无一改善,反而更甚。此时患者心态已近崩塌。找到笔者,希望予以中医药治疗。笔者根据其症状,开具汤药。约14剂药后,体温完全恢复正常,且乏力、口干等症状也明显改善。此后患者又找笔者,希望能用中药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

癌症患者的发热,原因比较复杂,一部分患者是因并发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特别是肺癌患者,合并呼吸道感染的几率很高;或是药源性发热,如化疗药物吉西他滨、长春瑞宾等;或是放射治疗引起的发热,如放射性肺炎等。




还有一部分患者则如同上述刘女士,属于非感染性发热,又称癌性发热,是由于癌症本身,可能与肿瘤释放坏死因子刺激机体引起免疫反应及肿瘤细胞本身可能产生内源性致热源等有关。

所有癌症均可发生癌性发热,其不同于感染性发热,一般没有白细胞升高或血沉增快等血常规异常现象;发热主要以低热为主,多见午后或夜间规律性的反复发热,往往持续数周以上;此处还应注意,癌性发热有时是癌症的首发症状,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症状,应当引起注意。

癌症患者的发热症状虽不会直接造成病理性的改变,但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非常严重。对于感染性的发热,尚可应用抗生素;但对于非感染性的癌性发热,应用抗生素一般效果不佳,病情易反复。

癌性发热现代医学的治疗多以解热镇痛药和激素为主,但其不良反应明显,可能会带来电解质紊乱、刺激胃肠道、破坏凝血机制等不良反应,且停药后容易反复。


患者的身体本就因肿瘤不堪重负,还要承受手术、放化疗等创伤性治疗,再出现发热症状无疑是在加速对身体的消耗,此时患者多处于正气亏虚的状态,一“降”了之并不能解决疾病本质。运用中医药治疗就像是给身体存蓄能量,根据患者体质强弱、发热类型,辨证论治,标本兼顾,不被表象所迷惑,方能达到抗癌、退热两重目的。未发生癌性发热的患者,也可运用中医药提高自身能量,进行防治。

退癌热小方法

1. 用冷毛巾、冷水袋、冰袋等置于前额、腋下、腹股沟等处辅助退热,增加舒适度


2. 及时更换衣物,防止湿衣加重病情


3.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也可食用生梨、西瓜、橙子等水果。

发热后口渴、咽干者还可食用五汁饮

取梨汁30g、藕汁20g、荸荠汁20g、鲜芦根汁30g、麦冬汁10g饮用,冷饮或温饮,每日数次。

本方更适用于阴伤见证者饮用,脾胃虚寒及阳虚见证者还需斟酌,或配方加减饮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