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养老院,很多人就直观地认为那是一个很“不孝”的地方。 但是,当综艺节目《我们的师傅》播出关于牛犇老师的那期节目之后,不少网友却一反常态,纷纷留言称:只是看个综艺,却莫名其妙被种草了养老院。 在这家养老院,牛犇老师拥有一个容得下四五个人做客的宽敞客厅+饭厅、容得下双人床的卧室;老人集体场所可以做手工、打牌、唱歌,甚至还有用来锻炼身体的健身房、乒乓球台等设施。 设施齐全,居住温馨,生活保障确实没的说。 然而,大家没看到的是,这家老年公寓价格不菲,光是“卡费”就至少得花费50万,最贵的高达150万。 在传统的观念里,养老院都是被大家抗拒的,没人会愿意老了之后住进去,因为那里代表着晚年凄凉、子女不孝等。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养老就应该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而事实是,当你开始正视养老这一问题时,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早已不堪重负。 - 01 - 养老,究竟有多难? 之前,《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发布后,有网友解读为到2035年后我们的养老金将“无钱可发”,引起大众热议。 虽然很快就有专家辟谣称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我们也应该清晰地意识到,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层一代,仅依靠国家养老和“养儿防老”是不足以支撑理想中的退休生活的,也是不现实的。因为现实中需要我们考虑的因素太多了: 1、通货膨胀,养老成本上升 在2011年,北京大学教授钟伟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按照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规律,到2027年,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就算你有1000万,也不够养老。 8年过去了,一线城市的房价又涨了至少一倍,我们老去的速度能赶得上通货膨胀的速度吗? 2、“421”家庭结构,“养儿防老”已不现实 都说“养儿防老”,但实际情况是,80后、90后在本该“三十而立”的年纪,对赡养父母却倍感压力。 据调查,九成80后确定自己无法赡养父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80后还需要父母进行资助。 并且,随着“421家庭”的潮涌,倒金字塔结构的家庭模式早已让塔尖人不堪重负。膨胀的物价、竞争激烈的职场、日益上涨的生活成本,再加之房贷、车贷,靠“养儿防老”,已不太现实。 3、退休之后收入大幅下降 退休,对每一位准退休人员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 它意味着你终于从工作岗位上解脱出来了,不用再为了工作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但也意味着你从此也将没有了收入。 2018年施罗德投资全球投资者研究的数据显示:55岁以上未退休的老年人认为,只有获得退休前80%的收入,退休生活才能比较舒适。但实际上,大多数退休后的老年人获得曾经薪酬的比例都极低。 4、健康状况差,医疗和照护需求高 毫无疑问,步入老年也就意味着健康状况的变差。 患病率高、慢性病增加、多病共存、并发症多、病情变化迅速等都是每一位老年人及其子女需要承担的风险。 一旦患病,老人所需的医疗费、特殊护理费,和家人照顾所产生的损失费等,对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 - 02 - 如何“优雅”的老去? 中国家庭靠什么养老?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多少带着些无奈和伤感,它考验的是中国家庭的伦理道德,更直接的是在考验家庭经济能力。 而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养老的主要方式,可目前涌现出的“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注定了这种方式将承受着巨大压力。 但好在是,现在和牛犇老师拥有同样养老观念的越来越多。 2018年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被访的60岁以上、城市独生子女父母中,有超过40%的老人将来打算住养老院。 传统的思想观念如养儿防老、靠国家养老,也因为受制于子女收入、健康,以及国家财力等不确定因素,也在慢慢地被老年人所抛弃。 但是,我们也要明白,一个能够让人优雅老去的社会,首先是人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是需要国家和社会有长期性的保障规划。需要靠子女、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去适应老人的需求,而不是让他们有什么不得已,逼自己适应现有的一切。 - 03 - 写在最后 作家曲兰在《老年悲歌》说过这样一段话: “无论你年轻时容貌有多么的俊秀,身材有多么好看,身体有多么健康,当你老了之后,你必然要经历一段痛苦无望的时间段,在这个痛苦无望的时间段,每个人都要接受别人的照顾你才能活下去。” 深以为然。 可以说,想要有尊严、优雅地老去,并不比安稳地过完这一生更简单。 养老,这件事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我们的社会只能尽量做得更好一点,让有需要的老年人和承担养老压力的子女有更多选择,让真正的“老有所养”不至于那么遥不可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