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庐二峰 二十一日,别灯,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顶。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 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 汉阳、五老俱匡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 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 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障之蔽,际目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少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庐山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称。徐霞客这篇游记抓住景物特征,通过汉阳峰之高、五老峰之奇的描述,努力揭示庐山的真面目。 汉阳峰海拔1474米,为庐山最高峰; 据说可以望见汉阳灯光,故名。作者奋力攀登,身跻其顶,对它的高度作了简括的勾勒:“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以所见之远,状其所登之高。 继而又直接以桃花峰作比较,具体生动地说明汉阳峰乃庐山诸峰之冠:“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 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在这里,以正面刻划为主,辅以侧面描写,鲜明地展示了汉阳峰与众不同的崇高之美。 五老峰是庐山诸峰中形态最美者,以状若五老箕坐而得名。然而,从岭角望峰顶,冈峦平坦,“莫详五老面目”;到了峰顶,“寂无居者”,仍然不见“五老”踪影。只是在“遍历五老峰”之后,才发现山北面“一冈连属”,而南面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至此,五老箕坐的面目才一一显露。这正是它的雄奇之美,所以作者惊叹说:“峰峰各奇不少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但这一景观,从山上看,“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只有跳出山外,才能看得分外真切。在这里,作者是以亲身游历判断了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的正确,充分体现出徐霞客“既锐于搜寻,尤工于摹写”的创作特点。 徐氏游记是地理游记,故于地理诸要素格外留心。本文除描述峰峦特点外,还从宏观角度叙其地貌:“汉阳、五老俱匡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又叙道路:“路必仍至金竹坪,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又叙里程:“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其精详真实远远胜于《山海经》和《水经注》,难怪要被人们推为“古今游记之最”(钱谦益语),了。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一笔珍贵的史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