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病找医生,大病要找自己

 图书 馆员 2012-04-22

今天晚上,老师给我们讲他拜访贾老的经历,贾老八十多岁,生活自理,眼不花,耳不聋,背不驼。不是医生却有着医者的胸怀,不入佛门道家,佛道的见识却相当深刻。

老师说他拜访贾老最大的收获不是医术上的精进,不是医道上的开悟,而是收获到从所未有的淡定。

贾老说,我虚度八十多个春秋,见过人世间种种,总而言之,人这一生,忙忙碌碌,若失去了心头的淡定,一切都不再受用。

老师问贾老说,遇到治不了的病怎么办?

贾老从容地说,小病找医生看,大病要找自己看。

老师问道,找自己看?怎么看?

贾老想了一下说,有句话叫“小病从医,大病从死”,人这一辈子谁都会经历过生老病死,生死把病老都包括进去了。你要是能看淡生死,那大病小病,早衰晚衰,都不算是什么事儿了

贾老反问一句,你一天要看多少病人?

老师说,曾有术士给我算了下说,一排长凳三十六人最宜。现在经常都超出这个数目。

贾老笑着说,在我看来,你每天每年都在看两个病人。

老师沉思,贾老说,病有千般,不离阴阳。人有万种,总是名利。

《伤寒论》上说:“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为名利是务。”这病看来看去,不是名病就是利病,也没啥搞头。在我看来,治名利病比治身体病要重要些。

贾老说完,哈哈大笑。

我们听了后,也警醒不少。想到我们学医的人都知道《伤寒论》,都会用到里面的方子,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把《伤寒论》的序言读懂读透呢?

张仲景当时就在悲叹:“趋世之士,驰尽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张仲景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感伤的可不是表浅的生死,而是人心的沦丧,以及世风的难救。    

老师说,我看最多的病人就是年轻的时候,长期身体透支过度的。

现在医疗保健应该说是相当好的,从古到今很难有现在这么好的卫生条件,但病却越来越难治。

经常有五六十岁的人来找我开壮阳酒;

有颠倒昼夜脸上长满痘的人来找我开美容方;

有三高却经常应酬于歌舞厅的老板来找我开降三高的药;

甚至还有常年喝酒抽烟的病人来找我开清肺护肝的中药;

甚至还有父母买着油辣条给小孩子一边吃一边找我治疗食积。

当然还有暴饮暴食,无肉不欢,乃至身体吃走形的贵妇来找我开减肥茶……

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医术每年都在长进,但却发觉到很多疾病根本已经远远超出药物的治疗范围。

难道我们医药这条路子走错了?

贾老听完后说,这条路没错!

他们会病,是因为他们被身体的欲望牵住,他们知道来找医生,是因为他们恐惧死亡,害怕因为身体的病痛而失去享受各种快乐。

我早年也做过多种工作,也曾经因为工作而严重透支身体,后来想想,工作是为了生活,生活是为了舒适安定,但拼命地工作,不就反而事与愿违了吗?为工作而工作,反倒失去了原有的安定。这样,追求的东西,跟原本安定生活的方向越来越远。

正如下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年轻人都很迷糊,等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有些清醒了,才知道所做皆非,虚度光阴,这样的觉悟,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永远都是来得太迟啊。 

老师又说,找来任之堂看病的很多病人都不容易,他们有些找遍全国名医,眼神里充满焦急恐惧与不安。我可以肯定这眼神里面病痛不会超过三成,另外七成都是对疾病与死亡的恐惧。

贾老说,没错!境由心生,心灵是引导身体的。心扭曲恐惧,身体就随着扭曲恐惧,小病变大,心淡定从容,身体就跟着淡定从容,重病变轻

老师说,贾老的意思是生病的人比平常人更需要淡定,医生最好不仅能给病人医药关怀,还能让病人减少病死的恐惧。

贾老点头继续说道,医生要修口,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任何物质的帮助都比不上一颗真心的关怀,在真心的关怀下,去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让人得到真正的温暖。

如果医生跟病人只是在做利益交换,那么医生跟病人之间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大,最后大家都是输家。

从一生来看,每个人都会死,死的方式都不同。

有很多人荡尽家产,希望活下来,结果发现不过是加速了死亡的速度。

我一个朋友食道癌,在医院里面医生说活不过三个月了,这老朋友家属也没有跟他说是得重病,只是拿了点药回家,回老家跟他说,没啥大事,吃吃药就行了。这七十多岁的老人家,也是蒙在鼓里,天天还下田地里干活,结果三年以后仍然健在,搞得医院都很难堪,也在怀疑是不是下错诊断了。

倒是很多根本没有食道癌那么可怕的病,这些人反而被吓得魂飞魄散。

所以做医生最大的能耐不是断病人生死,而是即使面对死亡,也能让病人心平静下来。

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植物只要保护好自己的根,在冬天霜雪过后,来年的春天依然能抽出嫩芽,夏季仍然能枝繁叶茂。

人啊!能保持住自己不生不灭的元神,那么肉身的腐朽,不过跟草木一春一秋一样,又有什么可惧的呢?

老师说,智者不惑,贾老在对待生死病苦是真正不惑的智者啊!贾老你能给我们后辈一些淡定的智慧吗?

贾老说,种地的农民知道有来年,就会留下来年播种的谷。人们若知道有来生,那就会修来生的福,且修福去吧!

贾老后来交代我们学医的人都应该去读读《无常经》这部经典,里面有看破放下淡定从容的智慧。我们不妨来看这句偈:

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

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苦。

假使妙高山,劫尽皆坏散。

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

未尝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步行禅】
傍晚的放生池很清静。独自走在园中,仿佛回到了山里。今天,是今年第一次赤脚走路,可能因为许久不曾赤脚,感觉路上的石子很有些硌脚。起初还不怎么适应,走着走着就习惯了。

通过步行的方式修行,在佛教中是有传统的。从佛法修行的精神来说,修行本来就该贯穿于整个生活。禅坐和经行,是早期僧团生活的两项基本内容。经行中,必须保持正知正念,是行与禅的结合。

禅宗丛林中禅堂的修行,也是静坐与跑香相结合。坐一支香,跑一会儿;再坐,再跑,如是循环往复。这一套路很符合身心的自然规律,人不能总是动,动极便疲惫;也不能总是静,静久则思动。有动有静,一张一驰,才有利于身心的安住

当代著名的一行禅师,便力倡以步行方式修行。我看过一行禅师的著作,也在他主持的法国梅村禅修中心参学过。他的修行方式,是南传禅法与汉传禅宗的结合。同时,又根据西方人的特点进行调整,摸索出一套适合现代人的风格。一行禅师的开示我虽然读得不多,但看起来很亲切。我一直心仪禅宗,又长期生活在山中,喜欢自然而轻松的修行方式。而他的禅法,正和我的生活方式比较接近。

一行禅师的步行禅,要领便是放松,全身心地放松。在心念上,既不住于过去,也不住于未来,更不住于种种情绪或念头中。只是专注于当下的呼吸,专注于迈出的每一步,从抬脚离地到脚踏实地的过程,都要清清楚楚,没有丝毫忘失

在梅村期间,一行禅师每次散步,都会自然地跟上一大群人。他们步行的速度极慢,初次参加者常常会失去耐心。不过,步行禅正是要消除我们的浮躁不安之气,帮助我们调柔心性。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每天总是行色匆匆,究竟为了什么?以前的人,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一样有饭吃,有衣穿,有闲情逸志。可生活在高度现代化中的人们,从早到晚都在不停地喊着:效率!效率!奇怪的是,效率越高,人们怎么反而变得越忙呢?

研究所的教学中,“回归自然”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我在山中呆惯了,每次到苏州呆的时间长些,就感觉憋气。带学生们到山里走走,不仅是研究所的教学需要,也是我自己的需要。

余音袅袅 - 李祥霆古琴曲精选
 
     李祥霆,满族,吉林辽源人,祖籍辽宁岫岩,1957年起师从查阜西学古琴,从溥雪斋、潘素学国画,195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从吴景略学古琴。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1989年到英国剑桥大学作古琴即兴演奏研究并在伦敦大学亚非音乐研究中心任客座研究员,教授古琴和洞箫。1994年10月到中央音乐学院继续任教。现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英国东方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台北和真琴社顾问、日本吟咏道八洲庄鹰洲会名誉顾问及北美琴社顾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