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是为了心灵生活

 读书与积累写作 2020-04-24

百姓大杂烩 2020-04-22 11:04

“读书于我而言,是一种发自心灵的本然喜爱。”如今已经78岁的冯骥才,依旧笔耕不辍,而这样的创作热情不仅源于他不竭的才思、对生活的激情,更是因为常年的阅读习惯所带来的深厚积淀。

疫情期间,冯骥才专心创作一部反映天津的新长篇,每天保证四到五个小时的写作时间,目前进展顺利。“世界读书日”到来,他特别推荐了刘禾所著的《帝国的话语政治》和朱永新的《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冯骥才放在枕边的书有唐诗宋词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还有《浮生六记》。他特别喜欢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2003年去俄罗斯,冯骥才专门去屠格涅夫的老家探访,发现真的和书里写的一样,飞来大片野鸟的野地、湿漉漉的森林……冯骥才甚至认真地去寻找屠格涅夫笔下的小蚊蚋,看是否如他书中所写“在阴暗的地方发亮,在太阳光里发黑”,遗憾的是没能找到。

“世界上所有有的东西,都在书里面;世界上没有的东西,也在书里面,比如人的想象、智慧、思想、发现,这些都在书里面。所以,书的世界,大于我们现实的世界。”冯骥才看来,读书的目的大致分为四类:“比如我身体不舒服了,我会找些医书,这是工具性的;第二种是求知的,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但或者会影响你从业的可能;第三就是消遣性的,就像大多在地铁中看到的;还有就是我认为的,读书是为了心灵生活。我们需要纯粹的精神的、情感的生活,需要你的思考和审美的参与。其实享受别人的思想,也是很快乐的事。特别当有发现的时候,深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中去,为你开辟出一个从未认知的空间,这个很享受。”

冯骥才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收获,都离不开书籍和文学的滋养。冯骥才祖籍宁波,他儿时的启蒙教育,是从每天早起晨读古典诗词和四书五经开始的,诗词中所描绘的情景与生活的诗意,生发了他对美的追求。冯骥才说,自己20岁前还没有正式读过一本外国文学,直到一位好友向他推荐了屠格涅夫的《初恋》,这才为他打开了各国名著的大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对于近现代的中外名家,冯骥才更是如数家珍,甚至能够大段背诵契诃夫小说中的段落。“契诃夫对我的影响比较大,文字的写法对我有影响,短句子的运用,白描式的语言,以及语言中的节奏感。但最影响我的,可能还是他的悲悯。这对于作家是特别重要的。我觉得作家应该对人、对弱者,有一颗悲悯的心。”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吸取书中的精华,并有选择地阅读?冯骥才认为,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但人在青少年求知欲最强的阶段,还是要多读经典,“这些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精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